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23)

1. 暑暍

治法清心利小便最妙,(黃連香薷飲。)煩渴熱甚自汗,(白虎湯倍人參,或竹葉石膏湯。)煩渴小便不利,(香薷飲合四苓加木通、滑石。)大便瀉,小便少,(上方。)內熱心煩,(加薑汁炒黃連。)脈虛,(加人參。)大法不可作傷寒例治。妄施汗下則誤矣。《活人》謂夏月有四證,傷寒、傷風脈證互見,中暑雜病,疑似難明,當細別之。

(健曰:暑家為病不一,此但言暑暍二者,發熱惡寒,身疼自汗諸象,與傷寒相似,而治不同,陰陽各別。暍屬陽邪,得之道途烈日,炎酷之氣所中。暑屬陰邪,得之家居廣廈,貪涼少汗,暑氣襲之,為病如右。故治暍以清涼解毒,治暑當辛涼發散。其他冒暑、伏暑、中暑、暑風、暑厥、暑瘧、暑瀉、暑濕等,絕與傷寒別者。

茲不盡載,當考雜證書詳之。)

白話文:

治療暑暍這種病,最好的方法是用清心火、利小便的藥方。(例如黃連香薷飲。)如果出現煩躁口渴、發熱嚴重、自己出汗的症狀,可以用白虎湯並加倍人參,或是竹葉石膏湯。如果出現煩躁口渴、小便不順暢的症狀,可以用香薷飲合四苓散,再加木通、滑石。如果出現大便腹瀉、小便量少的症狀,也用上述的藥方。如果體內發熱、心中煩躁,可以加用薑汁炒過的黃連。如果脈象虛弱,可以加用人參。這種病絕對不能當作傷寒來治療,如果亂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就錯了。《活人書》說,夏天有四種病症,分別是類似傷寒、傷風的脈象和症狀,中暑和其他雜病,這些病症容易混淆難以辨別,所以要仔細區分。

(健先生說:暑天發生的疾病有很多種,這裡只講述暑和暍兩種。發熱、怕冷、身體疼痛、自己出汗等症狀,雖然與傷寒相似,但治療方法不同,陰陽屬性也不同。暍屬於陽邪,是在炎熱的太陽下,被酷熱的氣所傷而得病。暑屬於陰邪,是在家裡寬敞的房屋中,貪圖涼快少出汗,被暑氣侵襲而得病,發病情況就像上面說的那樣。所以治療暍應該用清涼解毒的藥方,治療暑則應該用辛涼發散的藥方。其他像冒暑、伏暑、中暑、暑風、暑厥、暑瘧、暑瀉、暑濕等,都與傷寒有明顯的區別。

這裡沒有全部列出,應該參考其他醫書詳細了解。)

2.

傷寒有變痙證者,項背強是也。經曰:病身熱足寒,頭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面赤,目脈赤,獨頭面搖、卒口噤、背反張者,痙病。夫仲景所謂剛柔二痙者,並屬太陽。以太陽行身之後,故頸項勁急而反張也。《要略》曰:痙為病,脅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齘齒,此屬陽明。

蓋陽明行身之前,不作反張之證,與太陽痙是兩般也。《此事難知》曰:頭低視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構,陽明痙也。然欲行大承氣,必須察其內實脈沉有力,方可下之。若往來寒熱,或左右一目斜牽,或左右一手搐搦,脈弦數者,少陽痙也。又有傷寒結胸證,項亦強,如柔痙狀。

此似痙而非痙也。不可以風藥誤治之。痓,作痙。按《說文》,痙,強直也。無痓字。《廣韻》:痓,惡也。其非痙明矣。是皆誤書作痓也。今並正之。

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,則變痙。或太陽發汗大多,因致痙。若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曰剛痙。其脈浮緊者,屬中風,重感於寒。(葛根湯,或加獨活、防風。)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曰柔痙。其脈沉細者,屬中風重感於濕。(栝蔞桂枝湯,或桂枝加葛根獨活防風湯。表有風邪未解,為寒所襲者,宜風藥解散風寒。

為濕所襲者,則風藥亦能勝濕。故二證主方如此。)

陽明痙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攣急齘齒,(大承氣湯,或防風通聖散去麻黃下之。要察脈有力可下,無力不可下。)

少陽痙,往來寒熱,或一目斜牽,或一手搐搦,(小柴胡加防風湯。)汗下太過,已失血液致筋脈失養,不柔和而痙,無外邪可解者,惟宜補養氣血為主。(八珍湯加減。脈小虛甚者,加熟附子,或大建中加羌、防。)

產後金瘡,一切去血過多之證,皆能成痙,亦當補養之。

(仁齋:)太陽無汗,小便少,氣上衝,口噤,欲作剛痙。(麻黃加葛根湯,一方加川芎、獨活、防風。)太陽病𠘧𠘧,身體強,脈反沉細,(栝蔞湯。)若自汗惡風,不可汗。(桂枝湯加羌、防。如胃弱加人參、白朮;渴加乾葛。)陰痙脈沉細,(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散、附子防風湯選用。)血虛發熱當歸防風湯。

(士材:)《活人》云:痙病者,外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。但其脈沉、遲、弦、細,而項背強為異也。吳仁齋謂仰面臥開目者,為陽。合面臥閉目者為陰。脈浮緊數者,屬陽。脈沉細澀者,屬陰。口燥渴者,為陽。口中和者,為陰。屬陽易治,屬陰難治。脈浛浛如蛇者,汗虛致痙也。

脈緊急,如弦直上下行者,痙也。風濕者為實,血枯者為虛。故傷風頭痛,當自汗出而嘔者,若汗之,必發痙。大發濕家汗,亦致痙。瘡家而汗之,亦致痙。新產脈虛,汗出傷風者,亦致痙。若其脈沉、弦而遲,或帶緊,或散於指外者,皆惡候也。(健曰:痙與痓,兩證也。

白話文:

痙病

傷寒可能轉變為痙病,症狀是頸部與背部僵硬強直。醫書記載:患者身體發熱但腳冷,頭頸強直緊繃,怕冷,有時頭部發熱、臉紅,眼周血管泛紅,頭部不自覺搖動,突然牙關緊閉,背部反張,這些都是痙病的表現。

張仲景所說的「剛痙」和「柔痙」,都屬於太陽經的病變。因為太陽經運行於身後,所以頸項僵硬並反折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痙病會造成胸脅脹滿、牙關緊閉,無法平躺,腳部拘攣抽搐,還會磨牙,這屬於陽明經的痙病。

由於陽明經行於身前,不會出現背部反張的症狀,與太陽經的痙病不同。《此事難知》說:頭部低垂,目光向下,手足牽引蜷曲,肘膝相抵,是陽明痙病。若要使用大承氣湯,必須確認患者內有實熱,脈象沈實有力,才能瀉下。如果症狀是寒熱交替,或一側眼睛斜視抽動,或一手抽搐,脈象弦數的,屬於少陽痙病。

另有傷寒結胸證時,頸部也會強直,類似柔痙的症狀。但這只是類似痙病,並非真正的痙病,不可誤用治風的藥物。古書中「痓」字應為「痙」。《說文解字》解釋「痙」為強直,並無「痓」字,《廣韻》說「痓」是惡疾,明顯與痙病不同。後人誤寫為「痓」,現應更正。

太陽中風若再受寒濕,可能轉為痙病。或太陽病發汗過多,也可能引發痙病。若發熱但無汗,又特別怕冷,稱為「剛痙」,脈象浮緊屬中風後又受寒。(可用葛根湯,或加入獨活、防風。)若發熱出汗,不怕冷,稱為「柔痙」,脈沈細屬中風後又受濕。(可用栝蔞桂枝湯,或桂枝加葛根獨活防風湯。若表有風邪未解而受寒,宜用風藥散寒;若受濕,風藥亦可祛濕。)

陽明痙病症狀為胸悶、牙關緊閉、無法平躺、四肢抽筋磨牙。(可用大承氣湯,或防風通聖散去麻黃瀉下。須確認脈象有力才可瀉下,無力則不可。)

少陽痙病表現為寒熱交替、單眼斜視或單手抽搐。(可用小柴胡加防風湯。)若因汗下過度,導致氣血虧虛、筋脈失養而痙攣,無外邪者,應以補氣血為主。(可用八珍湯加減。若脈象極虛,可加熟附子,或大建中湯加羌活、防風。)

產後、刀瘡或大量失血後,均可能引發痙病,也應以補養為主。

(仁齋補充:)太陽病無汗、小便少、氣逆衝上、牙關緊閉,即將發展為剛痙。(可選麻黃加葛根湯,或加川芎、獨活、防風。)太陽病體強直,脈反沈細的,(可用栝蔞湯。)若自汗怕風,不可發汗。(宜用桂枝湯加羌活、防風,胃虛加人參、白朮;口渴加乾葛。)陰痙脈沈細的,(可選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散或附子防風湯。)血虛發熱的可用當歸防風湯。

(士材補充:《活人書》說:)痙病的症狀是發熱惡寒,類似傷寒,但脈沈遲弦細、頸背強直是其特點。吳仁齋認為,仰臥睜眼者屬陽,俯臥閉眼者屬陰;脈浮緊數屬陽,沈細澀屬陰;口乾渴屬陽,口不渴屬陰。陽證易治,陰證難治。脈象虛浮如蛇行的,是因汗出過多致痙。脈象緊繃如琴弦的,是痙病。風濕所致為實證,血枯則為虛證。

若傷風頭痛且自汗嘔吐,誤發汗會引發痙病。過度發汗的濕病患者、瘡瘍患者、產後脈虛又受風者,皆可能致痙。若脈沈弦遲、緊繃或散亂,均為凶兆。(健按:痙與痓是兩種病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