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8)

1. 寒疫

健曰:非時暴寒,感之而病也。

(仁齋:)寒疫,乃天之暴寒為病也。凡四時之中,天令或有暴風寒之作,感冒而即病者,曰寒疫也。其證與正傷寒即病者同,但暴寒為輕耳。初作頭疼,憎寒拘急,或嘔逆,噁心,痞悶,飲食停滯,或腹中作痛,未發熱者,(藿香正氣散增損之。)已發熱者,(十味芍蘇飲。

)身痛骨節疼,發熱者,(人參羌活散加蔥白、葛根、生薑,或神木散。)自汗者,不宜再汗。(九味羌活湯。)若熱不解,變別證者,宜從正傷寒條內治。蘭谷:寒役者,非時感冒之暴寒,亦為時行者。《傷寒例》曰:從春分以後,夏至以前,天有暴寒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

三月、四月,其時陽氣尚弱,(云云。)夫溫暑之熱,自內而出。寒疫則寒折陽氣,自外感受,只須解表,故其治法不同,與溫暑兼表裡者異矣。況感於寒,與傷於寒,有輕重之不同,其病多不傳經。又其寒亦非冬時殺厲之氣,故不可以傷寒法治也。其證亦惡風、惡寒,頭痛、身痛,脈浮緊,(宜參蘇飲、敗毒散、通解散、百解散類。

)看微甚加減之。(仁齋:寒疫,乃四時暴寒之邪,與冬月之嚴寒,自有輕重不同。然與溫暑諸病,通稱傷寒者,謂其發熱傳變,一皆狀似傷寒耳。至用藥,則迥不同。)

白話文:

寒疫
寒疫是指突然遭受反常的寒冷天氣而導致的疾病。四季之中,若天氣突然出現強風寒冷,人體受寒後立即發病,即稱為寒疫。其症狀與典型的傷寒相似,但因寒氣較輕,病情也較輕微。

初期症狀包括頭痛、怕冷、身體緊繃,或伴隨嘔吐、噁心、胸悶、消化不良、腹痛等。若尚未發熱,可服用加減的藿香正氣散;若已發熱,則用十味芍蘇飲。

若出現全身疼痛、關節痠痛及發熱,可選用人參羌活散加蔥白、葛根、生薑,或神木散。若有自汗症狀,則不宜再發汗,可改用九味羌活湯。若熱症未退並轉變為其他症狀,則需依照正傷寒的方式治療。

寒疫屬於季節性流行病,《傷寒例》提到,春分至夏至之間若突然降溫,皆可能引發此病。三、四月時,人體陽氣仍較弱,寒邪易從外侵襲,阻滯陽氣,因此治療以解表為主,與溫病或暑病需兼顧表裡的方式不同。

寒疫雖與傷寒症狀相似(如惡風、惡寒、頭痛、身痛、脈浮緊等),但因寒氣不如冬季嚴酷,病情較輕,通常不會深入經絡。治療可選用參蘇飲、敗毒散、通解散、百解散等方劑,並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。然而,寒疫與溫暑類疾病雖統稱「傷寒」,實則用藥方式大不相同。

2. 腎傷寒

健曰:此即是伏氣病也。

(《活人》:)伏氣之病,謂非時有異寒中人,伏氣於少陰經,始不覺病,旬月乃發。脈微弱,先發咽痛,似傷寒。(仲景但云似傷,無寒字。)非喉痹之病,次必下利。此病只一二日便瘥,古方謂之腎傷寒是也。(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,次以四逆散主之。)

(趙氏:)《活人書》近見四樣印本,皆作四逆散。夫四逆散,不主咽痛,恐刊者之誤,不能無疑。仲景論云:四逆散,治少陰病傳邪作熱,四肢逆而不溫者。今此證是伏寒於少陰,而脈微弱,法當溫散。既先用半夏、桂甘溫劑,何復用柴胡寒劑繼之乎?此必是四逆湯也。何也?按通脈四逆湯後,有咽痛加桔梗之例。

(節庵:咽痛用半夏桂甘湯,即半夏湯,下利用四逆湯。健按:此證據《活人》所云,暴寒中人,伏於少陰,旬月乃發,先發咽痛似傷寒。而仲景但云似傷,無寒字,則知寒已變熱,上越於少陰之經。少陰脈循喉嚨,故咽痛似傷,其脈應見沉數。若脈微弱,勢必下利,而無咽痛矣。

如咽痛者,豈可用半夏、桂枝、四逆等耶?趙氏稱仲景論四逆散,治少陰傳邪作熱。夫四逆蓋四肢不溫,乃厥深熱深之象,當從涼瀉,或用下法,則四逆散可也。又日此必是四逆湯,其說更不可用矣。既以腎傷寒為伏氣之病,蓋伏者,郁久不發之謂。寒鬱變熱,凡病皆然,治宜辛涼以散。

如上等方,是蹈以熱濟熱之禍。桂枝辛溫,半夏辛燥,非咽痛家藥,用之,必致自治伊戚。)

白話文:

【腎傷寒】

這是指「伏氣病」。《活人書》提到:伏氣病是指在不尋常的時節遭受異常寒氣侵襲,寒氣潛伏於少陰經,初期沒有明顯症狀,經過一段時間(約一月)才發作。患者脈搏微弱,最初會出現咽喉疼痛,症狀類似傷寒(張仲景只說「似傷」,未提「寒」字),但並非單純的喉嚨腫痛,接著必定會腹瀉。此病症通常一兩天內就能痊癒,古代醫家稱之為「腎傷寒」。(治療先使用半夏桂枝甘草湯,後續以四逆散為主方。)

補充分析:根據《活人書》所述,此病症是因突然受寒,邪氣潛伏少陰經,延後發作時先出現類似傷寒的咽痛。但張仲景僅言「似傷」而未提「寒」,可知寒邪已化為熱,上行至少陰經脈。少陰經脈循行咽喉,因此咽痛類似傷寒,脈象應為沈數。若脈象微弱,則會發展為腹瀉,而非僅止於咽痛。若確有咽痛,怎能使用半夏、桂枝、四逆湯等熱性藥物?趙氏引用張仲景論四逆散治療少陰熱證,但「四肢逆冷」實為「熱深厥深」的表現,應採用涼瀉或攻下法,此時四逆散尚可適用。至於主張改用四逆湯,則更不恰當。既然「腎傷寒」屬於伏氣病(潛伏鬱積已久的病邪),寒鬱化熱是常見病機,治療宜用辛涼透散法。前述溫燥方劑(如桂枝、半夏)恐加劇熱勢,對咽痛患者反而有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