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8)
1. 寒疫
健曰:非時暴寒,感之而病也。
(仁齋:)寒疫,乃天之暴寒為病也。凡四時之中,天令或有暴風寒之作,感冒而即病者,曰寒疫也。其證與正傷寒即病者同,但暴寒為輕耳。初作頭疼,憎寒拘急,或嘔逆,噁心,痞悶,飲食停滯,或腹中作痛,未發熱者,(藿香正氣散增損之。)已發熱者,(十味芍蘇飲。
)身痛骨節疼,發熱者,(人參羌活散加蔥白、葛根、生薑,或神木散。)自汗者,不宜再汗。(九味羌活湯。)若熱不解,變別證者,宜從正傷寒條內治。蘭谷:寒役者,非時感冒之暴寒,亦為時行者。《傷寒例》曰:從春分以後,夏至以前,天有暴寒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
三月、四月,其時陽氣尚弱,(云云。)夫溫暑之熱,自內而出。寒疫則寒折陽氣,自外感受,只須解表,故其治法不同,與溫暑兼表裡者異矣。況感於寒,與傷於寒,有輕重之不同,其病多不傳經。又其寒亦非冬時殺厲之氣,故不可以傷寒法治也。其證亦惡風、惡寒,頭痛、身痛,脈浮緊,(宜參蘇飲、敗毒散、通解散、百解散類。
)看微甚加減之。(仁齋:寒疫,乃四時暴寒之邪,與冬月之嚴寒,自有輕重不同。然與溫暑諸病,通稱傷寒者,謂其發熱傳變,一皆狀似傷寒耳。至用藥,則迥不同。)
白話文:
健先生說:在不應該寒冷的時候突然非常冷,因感受這種寒冷而生病,這就是所謂的寒疫。
(仁齋先生表示:)寒疫,是因為受到天氣突然轉冷所引發的疾病。在一年四季中,天氣可能突然變得非常寒冷,如果因此而立刻生病,那就是寒疫了。它的症狀和真正的傷寒立即發病的症狀相同,只是由於突然的寒冷比較輕微。初期會感到頭痛,畏寒緊繃,可能還會有嘔吐,噁心,胸悶,食物消化不良,或是腹部疼痛,還沒發燒之前,可以服用修改版的藿香正氣散。已經發燒的,可以服用十味芍蘇飲。
如果出現身體疼痛,關節疼痛,發燒的症狀,可以服用人參羌活散,加入蔥白,葛根,生薑,或者神木散。如果有自發性出汗的情況,就不適合再發汗治療,可以考慮使用九味羌活湯。如果熱度沒有退去,病情轉變,應根據正傷寒的治療原則進行處理。
蘭谷先生認為:寒疫,是在不該寒冷的季節突然感受到的寒冷,也是一種流行性疾病。《傷寒例》提到:從春分到夏至之間,如果天氣突然轉冷,都可視為流行性寒疫。
在三月、四月,天氣仍相對較涼,陽氣還未完全旺盛。溫暑的熱是由內而發的,寒疫則是寒氣侵襲陽氣,由外部感染的,只需解除表面的病徵,所以其治療方法與溫暑等需調理表裡的疾病不同。此外,感受寒氣和受傷於寒氣,程度有所不同,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傳遍全身。而且那種寒氣也不是冬天的嚴厲寒氣,所以不能用一般的傷寒治療方法來處理。其症狀也會怕風、怕冷,頭痛、身體疼痛,脈搏浮而緊,可以考慮服用參蘇飲,敗毒散,通解散,百解散等。
(仁齋先生補充:)寒疫,是由四季中突然的寒氣所引起的疾病,與冬天的嚴寒相比,自然有輕重之分。然而,與溫暑等其他疾病統稱為傷寒,是因為它們發熱和病程變化,看起來都像傷寒。但在用藥上,則完全不同。
2. 腎傷寒
健曰:此即是伏氣病也。
(《活人》:)伏氣之病,謂非時有異寒中人,伏氣於少陰經,始不覺病,旬月乃發。脈微弱,先發咽痛,似傷寒。(仲景但云似傷,無寒字。)非喉痹之病,次必下利。此病只一二日便瘥,古方謂之腎傷寒是也。(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,次以四逆散主之。)
(趙氏:)《活人書》近見四樣印本,皆作四逆散。夫四逆散,不主咽痛,恐刊者之誤,不能無疑。仲景論云:四逆散,治少陰病傳邪作熱,四肢逆而不溫者。今此證是伏寒於少陰,而脈微弱,法當溫散。既先用半夏、桂甘溫劑,何復用柴胡寒劑繼之乎?此必是四逆湯也。何也?按通脈四逆湯後,有咽痛加桔梗之例。
(節庵:咽痛用半夏桂甘湯,即半夏湯,下利用四逆湯。健按:此證據《活人》所云,暴寒中人,伏於少陰,旬月乃發,先發咽痛似傷寒。而仲景但云似傷,無寒字,則知寒已變熱,上越於少陰之經。少陰脈循喉嚨,故咽痛似傷,其脈應見沉數。若脈微弱,勢必下利,而無咽痛矣。
如咽痛者,豈可用半夏、桂枝、四逆等耶?趙氏稱仲景論四逆散,治少陰傳邪作熱。夫四逆蓋四肢不溫,乃厥深熱深之象,當從涼瀉,或用下法,則四逆散可也。又日此必是四逆湯,其說更不可用矣。既以腎傷寒為伏氣之病,蓋伏者,郁久不發之謂。寒鬱變熱,凡病皆然,治宜辛涼以散。
如上等方,是蹈以熱濟熱之禍。桂枝辛溫,半夏辛燥,非咽痛家藥,用之,必致自治伊戚。)
白話文:
健先生表示:這就是所謂的伏氣病。
根據《活人》一書的描述,伏氣病是指在不適當時機遭受異常寒冷侵襲,導致寒氣潛伏在少陰經脈中,初期可能不會感覺到病狀,但經過十天到一個月後就會發作。病人會出現脈搏微弱的情況,最先表現出的症狀是咽喉疼痛,類似感冒的症狀。這並不是喉頭炎的病症,接下來肯定會發生腹瀉。這種疾病通常在一兩天內就會好轉,古代醫學上稱之為腎傷寒。
然而,趙氏指出,《活人書》最近出版了四種不同的版本,都提到使用四逆散來治療。然而,四逆散並不適用於咽喉疼痛,恐怕是出版者弄錯了,令人懷疑。仲景在論述中曾提及:四逆散用於治療少陰病傳邪作熱,四肢冰冷但內部有熱的病症。現在這個病症是因為少陰經脈潛藏寒氣,且脈搏微弱,應該使用溫補和散寒的方法來治療。既然已經使用了半夏、桂枝、甘草等溫補藥材,為什麼還要跟隨使用柴胡等寒性藥材呢?他認為這裡應該是指四逆湯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根據通脈四逆湯後面的說明,如果咽喉疼痛可以加入桔梗。
節庵進一步解釋,咽喉疼痛使用半夏桂甘湯,也就是半夏湯,對於腹瀉的治療則使用四逆湯。健先生進一步闡明,根據《活人》書中的描述,突然遭受寒冷侵襲,寒氣潛伏在少陰經脈中,經過十天到一個月才會發作,最開始的症狀是咽喉疼痛,類似感冒。而仲景只提到類似感冒,並沒有提到寒字,由此可知寒氣已經轉化為熱氣,向上蔓延至少陰經脈。少陰經脈循行於咽喉部位,所以會有咽喉疼痛,類似感冒的症狀,脈搏會呈現沉數的情況。如果脈搏微弱,必然會有腹瀉的症狀,而不會有咽喉疼痛。
如果咽喉疼痛,怎麼可能使用半夏、桂枝、四逆等藥物呢?趙氏引用仲景的論述,四逆散用於治療少陰病傳邪作熱。四逆是指四肢冰冷,這是內熱嚴重的表現,應該使用涼性或瀉下的方法,那時使用四逆散是可以的。然而,他認為這裡一定是指四逆湯,這種說法完全無法接受。既然將腎傷寒視為伏氣病,伏氣的意思是長期鬱積未能發作。寒氣鬱積轉化為熱氣,所有疾病都是如此,治療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散寒。
使用上述的藥方,等同於火上澆油。桂枝性味辛溫,半夏性味辛燥,這些都不是咽喉疼痛適合使用的藥物,使用這些藥物必定會造成更大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