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9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9)
1. 夾陰傷寒
此食陰也。若房室後飲冷,致孤陽飛越者多,為陰盛隔陽證。
(谷如:)傷寒一證,純陰純陽,無別證混淆者,人所易辨也。至於外感頭痛發熱,口乾身痛,惡風等證,其中有夾陰一二分者,有二三分者。從古至今,無人議論及此,亦不見於方書也。余遇此等夾陰證候,察其六脈,毫釐之間,明知夾陰之淺深,投暖劑之輕重,一藥而愈矣。
夫陰有三陰,足太陰脾,足厥陰肝,足少陰腎,然此陰非少陰厥陰之陰也,乃陰寒之陰。正當感冒風寒,而誤食冷物,或先食冷物,而又感冒風寒。此冷物入於胃,邪傳於脾,而為太陰之夾陰,是名夾陰傷寒。疏解中,少加溫暖品味,陰寒既退,元陽復而愈矣。又或飲食之時,恣意一飽,傷陽明胃,及太陰脾,此為夾食傷寒。
須兼消導之藥,腸胃流通,其病即去。
又有咳嗽痰喘,傷食夾陰者,有咳嗽痰喘,傷寒夾陰者,有感寒夾陰者,有傷風夾陰者,有傷食腹痛夾陰者,有腹痛嘔惡傷寒夾陰者。
有人問何以知外感夾陰?曰:脈得浮大而軟,浮大主外感,濡軟主陰寒。若純陰證,脈當沉遲而微,若純外感,脈當浮大而緊。俗工安知之。
(《活人》:)問胸膈䐜滿閉塞,唇青手足冷,脈沉細,或腹痛,此太陰也。近人多不識此,見胸膈不快,便投食藥,非也。大抵此陰證者,飲食不節,冷物傷脾,陰經受之。故胸膈䐜滿,腹脹閉塞,面目及唇皆無色澤,手足冷,脈沉細,少情緒。亦不因嗜欲,但因冷物,損動胃氣而成。
若誤投巴豆類,必愈不快,或吐而利,一二日後,遂致不救。蓋不知寒中太陰也。(宜急作理中湯,加青皮、陳皮,或枳實理中丸,及五積散尤良。健按:夾陰傷寒者,非正傷寒陰證之名。上論只言食填太陰也,亦有頭痛身熱,法當溫暖消散。是身雖熱而胸胃䐜滿,脈必濡、遲、沉、細,舌必淡滑,唇青。
若脈浮洪緊數,舌現焦黃而渴者,又屬陽明實熱,當行清涼消導,內外兼解者矣。故同一停食,而有寒熱之殊,非一例以陰為治。須寒無犯寒,熱無犯熱,始為良工。予曾視夾陰時氣一證,斑現緊黑,身熱,脈緩,胎白,胃間如石,手不可近,具食填太陰之危證。若以化斑為治,則所停膠韌之物,如何得化。
況已堅滿,藥不能運。乃用陷胸法,除去苦寒,兼柴、葛、楂、曲,二陳、二梗,加芒硝以軟其堅,生薑辛溫以散其食冷之氣,一劑而濈濈汗泄身涼,食消其半。二劑而胃軟食化,進谷。三劑加大黃以下之,然後用紫草、石膏、連翹、花粉等化其班毒,遂愈。要知黑斑,書稱不治。
此不從化斑以活者,乃時氣之毒盛於陽明之經,而未入於腑。故先消其食,胃之正氣得復,而經邪自化。若先進寒涼化斑,則所食冷飯、魚膠,堅韌之物,何由得消。必致合邪入腑,成不治矣。故夾陰不特傷寒有之,時氣發斑,亦有夾陰者,此證為甚也。古書所未載,故識之。
白話文:
夾陰傷寒
這是由於飲食生冷或陰寒之氣侵襲所致。若在房事後飲用冷飲,導致陽氣虛浮外越的情況較多,屬於「陰盛隔陽」的證候。
(補充說明:)
傷寒若單純屬於陰證或陽證,沒有其他症狀混雜時,人們較容易辨別。然而,若外感症狀如頭痛、發熱、口乾、身痛、惡風等,其中夾雜陰寒成分一二分或二三分的情況,自古以來卻少有人討論,醫書中也未見詳載。我遇到這類夾陰證候時,會仔細診察脈象,從微妙的差異中判斷陰寒的深淺,並適量投以溫熱藥物,通常一劑即能痊癒。
所謂「陰」有三種,分別是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,但此處的「陰」並非指經絡中的少陰或厥陰,而是指陰寒之氣。當人體正感受風寒時,誤食生冷;或先食生冷後又感受風寒,冷物進入胃中,邪氣傳至脾,形成「太陰夾陰」,稱為「夾陰傷寒」。治療時在疏解風寒的方劑中,少量加入溫熱藥物,待陰寒消退,陽氣恢復即可痊癒。
若飲食過度而損傷陽明胃或太陰脾,則為「夾食傷寒」,需配合消食導滯的藥物,使腸胃暢通,疾病自然消除。
此外,還有不同情況的夾陰證:
- 咳嗽痰喘,兼有傷食與夾陰。
- 咳嗽痰喘,兼有傷寒與夾陰。
- 單純感受寒邪兼夾陰。
- 傷風兼夾陰。
- 傷食腹痛兼夾陰。
- 腹痛嘔吐兼夾陰。
有人問:「如何辨別外感是否夾陰?」
答:「脈象浮大而軟,浮大主外感,濡軟主陰寒。若純屬陰證,脈應沈遲微弱;若是單純外感,脈應浮大而緊。一般醫者未必能辨明。」
(《活人書》中提到:)
問:胸膈脹滿閉塞、唇色青紫、手腳冰冷、脈沈細或腹痛,這屬於太陰證。現在許多醫者未能辨識此證,見胸膈不舒便誤用消食藥,此舉不當。此類陰證多因飲食不節、生冷傷脾,陰經受邪所致,故出現胸膈脹滿、腹脹閉塞、面色蒼白、唇無血色、四肢冰冷、脈沈細、精神不振。未必因縱欲所致,而是冷物損傷胃氣所引發。
若誤用巴豆類瀉藥,症狀反而加重,可能導致嘔吐、下瀉,一兩日後甚至不治。此因未察覺寒邪已侵太陰。(應急用以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,或枳實理中丸,五積散效果更佳。)
補充分析:
「夾陰傷寒」並非典型的傷寒陰證之名。上述論述僅提到飲食停滯太陰,但此證也可能伴隨頭痛、身熱,治療應以溫散為主。此時雖有發熱,但胸腹脹滿,脈象濡、遲、沈、細,舌淡滑、唇色青紫。若脈象浮洪緊數、舌苔焦黃且口渴,則屬陽明實熱,需用清涼消導、表裡雙解的治法。
因此,同為食滯,卻有寒熱差異,不可一概以陰證論治。必須辨明寒熱,避免誤治。我曾診治一例夾陰時氣證,患者出現緊密黑斑、身熱、脈緩、舌苔白厚、胃部堅硬如石、觸痛劇烈,屬食滯太陰的危證。若僅治斑,則停積的膠韌之物無法消化,況且已堅硬脹滿,藥物難以行散。
於是採用陷胸法(去苦寒藥味),搭配柴胡、葛根、山楂、神麯、二陳湯、桔梗等,並加芒硝軟堅、生薑辛溫散寒,一劑後汗出熱退,食滯減半;二劑後脹滿緩解,能進食;三劑加大黃瀉下,最後以紫草、石膏、連翹、花粉等化解斑毒,終至痊癒。
需知黑斑本屬難治之證。此例能治癒,關鍵在於先消除食滯,使胃氣恢復,經絡邪氣自然消散。若先投寒涼藥清斑,則冷食、魚膠等黏滯之物更難消化,恐導致邪氣內陷成不治之症。因此,「夾陰」現象不僅見於傷寒,時氣發斑也可能夾陰,此例尤為嚴重。古人醫書未載此類記載,故特此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