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6)
1. 時疫
(用黃連、黃芩味苦瀉心肺之熱以為君;橘紅味辛,元參苦寒,生甘草甘平,瀉火補氣以為臣;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苦辛平,板藍根味甘寒,馬屁渤、白殭蠶苦平,散腫消毒以為佐;升麻、柴胡苦平,行少陽陽明二經之不得伸,桔梗辛溫為舟楫,不令下行,共為末。半用湯調,時時服之,半用蜜為丸,噙化之。
)服盡,良愈。因嘆曰:往者不可追,來者猶可及,凡他所有病者,皆書方以貼,全活甚眾。人曰:此方天人所制,遂刻石以傳,即普濟消毒飲也。
(海藏:)大頭病者,雖在身半以上,熱伏於經,又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成。至於潰裂膿出,則又染他人,所以謂之疫癘也。蓋因足陽明邪熱大盛,與少陽相火而為熾,二經邪甚,則逆攻於上。視其腫勢在何部分,隨其經而取之。濕熱為腫,火盛為痛,此邪發於首,多在兩耳前後,以先見者為主、為根。
治之宜早,藥不宜速,恐過其病。所謂上熱未除,中寒復起,有傷人命矣。此疾自內而之外者,是為血病。況頭面受邪,至高之分,當先緩而後急,邪氣在上,既著無形。(頭面空虛之分,既著無形,則無所不至矣。健曰:血陰而有形,氣陽而無形。頭為六陽之首,邪攻於氣,故曰著無形。
)所傳無定,若用大劑重瀉之,則其邪不去,反過其病所矣。故用緩藥,而又急服之,或食前、或頓服,失緩體則藥不能除病,當徐徐漬無形之邪。藥性味形體,據象服餌,皆須不離緩意,及寒藥必酒浸炒焙之類,皆是也。先緩者,且與清熱解毒,如虛人兼益元氣,胃虛食少者,兼助胃氣。
待其內實熱甚,大便結,方以酒浸大黃下之。後急者,謂前投緩劑,已瀉高分之邪,氣入於中,或到陰部,著於有形之所,若不速去,反損陰也。此邪為客邪,是治客以急也。凡陽分受陽邪,陰分受陰邪,主也,治主宜緩。陰分受陽邪,陽分受陰邪,客也,治客必急去之。
少陽為邪者,出於耳前後也。陽明為邪者,首面大腫也。
(仁齋:)若發於鼻額,及兩目腫盛不開,並面掀赤而腫者,陽明也。壯熱氣喘,口乾舌燥,或咽痛不利,脈數大,(普濟消毒飲。)內實熱甚,(防風通聖散增損。)若發耳上前後,並頭角紅腫者,少陽也。肌熱,日晡潮熱,往來寒熱,口苦咽乾,目疼胸脅滿悶,(小柴胡加消毒藥。
)若發於頭上,腦海下項,並目後赤腫者,太陽也。(荊防敗毒散。)若三陽俱受邪,併發於頭面耳鼻者,(普濟消毒飲,或通聖散增損之。外用清涼救苦散塗之。)此毒從鼻先腫,次腫於目,又次腫於耳,從耳至頭上,絡後腦,結塊則止,不散,必作膿而愈。(健按:疫證有時疫、瘟疫二種,皆天時流行不正之氣。
白話文:
時疫
這個方子用黃連、黃芩苦味藥來瀉心肺的熱氣作為主藥;再用橘紅辛味藥、玄參苦寒藥、生甘草甘平的藥,瀉火氣並補氣作為輔助藥;連翹、鼠黏子、薄荷苦辛平的藥,板藍根甘寒的藥,馬勃、白殭蠶苦平的藥,用來散腫、解毒作為佐藥;升麻、柴胡苦平的藥,疏通少陽和陽明兩經不順暢的氣機,再用桔梗辛溫的藥引導藥力向上,不讓它往下走,將這些藥材一起磨成粉末。一半用湯水調服,隨時服用,另一半用蜂蜜做成藥丸,含在嘴裡慢慢溶化服用。
全部服完後,病就會好了。於是感慨說: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,未來的疫情還可以預防。凡是有其他類似疾病的人,都把這個藥方寫下來貼在牆上,救活了很多人。人們說:這個藥方是上天和人共同創造的,於是將它刻在石頭上流傳下去,這就是普濟消毒飲。
(海藏說:)大頭病這種病,雖然病在身體上半部,但實際上是熱邪伏藏在經絡裡,又加上感受了四季不正的瘟疫之氣所造成的。等到皮膚潰爛流膿,又會傳染給其他人,所以叫做瘟疫。病因是足陽明經的邪熱過於旺盛,與少陽經的相火一起熾熱,這兩條經的邪氣太盛,就會往上攻擊。要觀察腫脹的部位在哪裡,就根據經絡來判斷。濕熱導致腫脹,火熱導致疼痛。這種邪氣發病在頭部,多半在耳朵前後,以先出現的部位為主,也就是病根。
治療要及早,用藥不宜太快,恐怕會錯過病程。所謂上面的熱還沒消除,下面的寒氣又起來了,這樣會傷害人的性命。這種病是從身體內部往外發的,屬於血病。況且頭面是受邪氣侵襲的最高部位,所以要先用緩慢的藥,然後再用急藥。邪氣在上方,一旦附著在沒有形體的地方,就會無處不在。(頭面空虛的地方,一旦附著在沒有形體的地方,就會無處不侵。健說:血屬陰,有形體;氣屬陽,沒有形體。頭是六陽經的頭,邪氣侵襲的是氣,所以說附著在無形的地方。)
邪氣傳播沒有固定位置,如果用大劑量的瀉藥,邪氣不但不會消除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。所以要用藥性緩和的藥,並且快速服用,或在飯前、或一次性服完。如果用藥太慢,藥就不能去除病邪,應該慢慢地清除無形的邪氣。藥的性味形狀要與病邪相符,服藥時都要有緩慢的意思。寒性藥也都要用酒浸泡、炒過等方法來降低藥性,都是這個道理。先緩是指先用清熱解毒的藥,如果是虛弱的人,還要兼顧補益元氣;如果胃虛食少的人,還要兼顧幫助胃氣。
等到體內實熱非常嚴重,大便乾結時,才能用酒浸過的大黃來通便。後急是指之前用緩慢的藥,已經清除了頭部高處的邪氣,邪氣已經進入體內,或者到了陰部,附著在有形的地方,如果不及時去除,反而會損傷陰氣。這種邪氣是外來的,所以治療外邪要用急藥。凡是陽經受陽邪,陰經受陰邪,屬於自身的問題,治療自身的問題要用緩慢的藥。陰經受陽邪,陽經受陰邪,屬於外來的,治療外來的問題一定要趕快去除。
少陽經受邪,會出現在耳朵前後的部位。陽明經受邪,會出現頭面部腫脹。
(仁齋說:)如果發病在鼻額、眼睛腫脹睜不開,以及面部紅腫,這是陽明經的病症。會出現高熱、氣喘、口乾舌燥、或者咽喉疼痛,脈搏快而有力,(可以用普濟消毒飲。)如果體內實熱很嚴重,(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加減。)如果發病在耳朵前後、頭角紅腫,這是少陽經的病症。會出現肌肉發熱、午後潮熱、忽冷忽熱、口苦咽乾、眼睛疼痛、胸脅脹悶,(可以用小柴胡湯加解毒藥。)如果發病在頭頂、後腦勺、以及眼睛後方紅腫,這是太陽經的病症。(可以用荊防敗毒散。)如果三陽經都受到邪氣侵襲,一起發病在頭面、耳朵、鼻子,(可以用普濟消毒飲,或者用防風通聖散加減。外用清涼救苦散塗抹。)這種毒從鼻子先腫,然後是眼睛腫,接著是耳朵腫,從耳朵到頭頂,再到後腦勺,結成硬塊就停止蔓延,不會消散,一定會化膿才會好。(健按:疫病有時疫、瘟疫兩種,都是天時不正流行導致的邪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