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12)
1. 風溫
傷寒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。此前熱未已,更感異氣而變者也。又太陽病發汗已,身猶灼熱者,亦曰風溫。
(《活人》:)風溫者,脈尺寸俱浮,頭疼身熱,常自汗出,體重,其息必喘,四肢不收,嘿嘿但欲眠,治在少陰厥陰。不可發汗,發汗即譫語獨語,內煩躁,不得臥。若驚癇,目亂無精,(宜萎蕤湯。)身灼熱者,(知母葛根湯。)渴甚者,(栝蔞根湯。)脈沉身重,汗出者,(漢防己湯。
叔微:)大抵溫氣大行,更感風邪,則有是證。每於春夏病此者多,醫作傷寒漏風治之,不知不可火,不可下,不可大發汗,而仲景無方藥。古法謂當取手少陰、足厥陰,隨經所在而取之,如麻黃薏苡湯、萎蕤湯輩。予以為敗毒、獨活、續命減麻黃,去附子益佳。
風溫誤汗。(防己黃耆湯救之。)
(《啟蒙》:)風溫者,傷寒之熱未已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,由風來乘熱。治宜辛涼,疏風解熱為主。按太陽篇曰: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曰風溫。此則脈陰陽俱浮,自汗多眠睡,息鼾語言難出。此非冬傷於寒,復感異氣而成之證也。乃冬傷於寒,至春病溫,太陽證兼有風邪者也。
風與溫相合而傷衛,邪氣外盛,故有是證。宜辛涼疏解,不可汗下火熏,誤治則死。
白話文:
[風溫]
在中醫理論中,如果一個人的陽脈呈現浮滑的特徵,而陰脈顯得濡弱,且再遭受風邪侵襲,就會轉變為風溫病。這代表原先的熱病尚未痊癒,又被不同類型的病氣影響,從而產生了新的病症。另外,如果在治療太陽病時已經發汗,但身體仍然感到高熱,這也是風溫的一種表現。
根據《活人書》記載,風溫病的特徵為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呈現浮象,患者會出現頭痛、發燒、自發性出汗以及全身乏力等症狀,呼吸困難,四肢無力,精神疲憊只想睡覺。治療上應當針對少陰和厥陰兩經進行調理,不可輕易發汗,因為發汗後可能會導致神智不清、內心焦躁不安,甚至無法安眠。若出現抽搐、視線混亂無光等現象,可使用萎蕤湯。如果身體持續高熱,可以考慮知母葛根湯。口渴嚴重時,可選擇栝蔞根湯。若脈象沉滯,身體沉重且多汗,漢防己湯可能是更好的選擇。
叔微指出,當溫熱之氣盛行,又受到風邪影響,就可能引發這種病。此病在春夏季節較為常見,但醫生往往誤以為是傷寒或風濕,進而採取錯誤的治療方式,如火療、瀉下、過度發汗等。然而,張仲景並未提供具體的藥方。根據古法,應當調理手少陰和足厥陰兩經,選擇適當的藥物,例如麻黃薏苡湯、萎蕤湯等。個人認為,敗毒散、獨活、續命湯減量使用麻黃,去掉附子,效果更佳。
若風溫病被誤診為其他疾病,不慎使用發汗方法治療,可使用防己黃耆湯進行挽救。
根據《啟蒙》的描述,風溫病是傷寒的熱病尚未完全消退,再遭風邪侵擾所引發的病症。由於風邪乘虛而入,加劇了體內的熱氣,導致病情惡化。治療時應當以辛涼藥物疏風清熱為主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若太陽病患者經過發汗治療後仍感高熱,即可診斷為風溫。風溫病的脈象特徵為陰陽脈皆浮,患者會大量自汗、嗜睡,且說話困難。此病並非冬季受寒後直接導致,而是冬季受寒後,到了春季才發病,同時伴有風邪的影響。風邪與溫熱結合,損害人體的衛氣,使邪氣在外表旺盛,因此產生風溫病的各種症狀。治療時應當採用辛涼藥物疏散風邪,清除熱氣,不可使用汗法、下法或火療,否則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2. 冬溫
健曰:冬應寒而反溫,人感不正之氣而病者,謂之冬溫。
(丹溪:)冬溫為病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者。冬時嚴寒,君子固密閉藏,而反發泄於外得之。脈必左手浮大,右手浮緩而盛,按之無力,宜補藥帶表藥。
(《啟蒙》:)冬溫者,冬感溫氣而成,時行為病之一也。傷寒例曰:其冬有非節之暖者,名曰冬溫。冬溫之毒,與傷寒大異。蓋溫則氣泄,寒則氣收,二氣本相反也。丹溪治用補藥帶表,如補中益氣之類。愚謂冬溫為病,亦自不一,當隨時制宜。
(《活人》:)冬應寒而反大溫折之,責邪在腎。(宜萎蕤湯。)仲景云:冬溫之毒,與傷寒大異。蓋傷寒者,傷寒氣而作;冬溫者,感溫氣而作;寒疫者,暴寒折人而作。其治法不同,寒、熱、溫、涼亦異,不可拘以日數。發汗吐下,隨證而施,以平為期,不可以過,此為大法。
白話文:
【冬天的溫病】
健說:冬天應該是寒冷的,但若反常地溫暖,人們接觸到這種不正常的氣候而生病,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「冬溫」。
(丹溪說:)冬溫這類疾病,是因為在不應該出現溫暖氣候的冬天卻出現了。冬天本來應該是嚴寒,人們應該要緊閉門窗,保持身體的溫暖,但反而將身體的熱氣散發到外面,因此得到這種病。診斷此病的脈象會呈現左手浮大,右手浮緩且強烈,但輕輕按壓下去又顯得無力,治療上適合使用具有補充作用的藥物搭配解表藥。
(《啟蒙》提到:)冬溫,是由於冬天感受溫暖的氣候所引起的,是一種隨著季節變換而流行的疾病。傷寒論中曾提到:冬天如果出現不合時節的溫暖,這種現象被稱為冬溫。冬溫的病性與傷寒有很大的差別。溫暖會導致人體氣息外泄,寒冷則會使氣息內收,兩者本質上是相對的。丹溪在治療上使用補藥搭配解表藥,如補中益氣的藥物。然而,我認為冬溫這種病,其病狀並非一成不變,治療方法應該視實際情況靈活調整。
(《活人》提到:)冬天應該是寒冷的,但若是極度溫暖,我們可以推測邪氣可能在腎臟。(可用萎蕤湯治療。)仲景指出:冬溫的病性,與傷寒完全不同。傷寒是由傷害到寒氣而引起的,冬溫則是受到溫暖氣候的影響而產生,寒疫則是由突然的寒冷侵襲所造成。它們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,對於寒、熱、溫、涼的調理方式也有差異,治療時不能單純依賴時間長短。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療法,應根據病情的具體表現來選擇,以恢復身體平衡為目標,不可過度,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。
3. 溫毒
健曰:此病溫之際,更感溫熱異氣,名為溫毒。
(《活人》:)初春發斑咳嗽為溫毒。
(仁齋:)經曰:冬有非節之暖,曰冬溫。蓋此即時行之氣也。若發斑者,又曰溫毒,亦為時氣發斑也。又傷寒壞病,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更遇溫熱,變為溫毒者,其病最重也。蓋因前熱多日不解,更感溫熱之氣而為病,故曰重也。若無汗者,(三黃石膏湯汗之。)自汗者,(人參白虎湯。
)煩熱錯語,不眠睡者,(白虎合黃連解毒湯。)表熱又盛者,(更加柴胡。)內實大便不通者,(三黃盡心湯下之,或大柴胡加芒硝。)若斑出如錦紋者,多難治。(宜人參化斑、元參升麻湯、黑膏、大青四物湯選用。)
(汪氏:)溫與熱,有輕重之分,故仲景云:若遇溫氣,則為溫病,更遇溫熱,則為溫毒,熱比溫為尤重也。但冬傷於寒,至春而發,不感異氣,名曰溫病,此病之稍輕者。溫病未已,更遇溫氣,變為溫毒,亦曰溫病,此病之稍重者也,《傷寒例》以再遇異氣,名曰溫疫。又有不曾冬月傷寒,至春而病溫者,此特感春溫之氣,不名曰春溫。
猶如冬之傷寒,夏之中暑,秋之傷濕也。以此觀之,是春之病溫,有三種焉。有冬傷於寒,至春發為溫病者;有溫病未已,更遇溫氣則為溫毒,與重感溫氣相雜,而為溫病者;又不因冬傷於寒,不因更感溫氣,只感春溫之氣而病者。若此三者,皆可名為溫病,不必更名矣。但要知其病源之不同耳。
(《啟蒙》:)論例曰: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更遇異氣,變為溫病。此傷寒之熱未已,更遇溫氣而變斯證,由溫熱相合而成。治宜寒涼解熱為主,較之溫毒稍輕。蓋再感溫熱,而變溫毒,再感溫氣,而變溫疫,不過微甚之分,溫氣比溫熱為輕也。然以溫氣,而加於傷寒成熱之體,後人不察,既指為時行溫疫,非矣。
經不云:到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乎?故列於更感異氣,變為他病之後,非時疫比也。
白話文:
健先生說:這疾病在溫病的過程中,又感染了溫熱的異常氣候,被稱為溫毒。
(根據《活人書》:)早春出現皮疹和咳嗽的病症,被定義為溫毒。
(根據仁齋:)經典記載:冬天如果出現不合季節的暖和天氣,稱為冬溫。這種情況就是流行病的預兆。如果發出皮疹,又被稱為溫毒,同樣是因為流行病導致的皮疹。另外,如果傷寒病情惡化,陽脈洪大且數,陰脈實大,再遇到溫熱的天氣,就會轉變為溫毒,這種病情是最嚴重的。因為之前已經連續多日高熱未退,再次感染溫熱的空氣而致病,所以病情會加重。如果患者不出汗,(應服用三黃石膏湯來促汗。)自行出汗的,(服用人參白虎湯。)有煩躁熱象,說話不清,不能安睡的,(使用白虎湯結合黃連解毒湯。)如果表面熱象更嚴重的,(應加上柴胡。)內部實結,大便不通的,(服用三黃盡心湯,或者大柴胡加芒硝來通便。)如果皮疹像錦繡的紋路一樣,大多難以治療。(適合服用人參化斑湯、元參升麻湯、黑膏、大青四物湯等選用。)
(根據汪先生:)溫和熱有輕重之分,因此張仲景說:如果遇到溫暖的氣候,就會產生溫病,再遇到溫熱的氣候,就會變成溫毒,熱比溫的病情更重。但如果冬季受寒,到春天才發病,且未感染異常的氣候,就叫做溫病,這種病情比較輕。溫病尚未痊癒,再遇到溫暖的氣候,就會轉變為溫毒,也叫做溫病,這種病情更嚴重。《傷寒例》中指出,再次感染異常的氣候,叫做溫疫。還有,並不是在冬季受寒,到春天才生病的溫病,而是特別感染了春季的溫暖氣候,不叫做春溫。
就像冬天的傷寒,夏天的中暑,秋天的傷濕一樣。由此可見,春季的溫病有三種。一是冬季受寒,到春天發病為溫病;二是溫病尚未痊癒,再遇到溫暖的氣候,就會轉變為溫毒,或者混合著再次感染溫暖的氣候,形成溫病;三是並非冬季受寒,也未再次感染溫暖的氣候,只是感染了春季的溫暖氣候而生病。這三種情況,都可以叫做溫病,不需要另取名字。但要知道它們的病源是不同的。
(根據《啟蒙》:)在論述例子中說:陽脈柔弱,陰脈緊繃,再次感染異常的氣候,就會轉變為溫病。這是傷寒的熱象未退,再次遇到溫暖的氣候而形成這種症狀,是由溫熱相合而造成的。治療應該以寒涼解熱為主,相對於溫毒來說,病情稍微輕些。如果再次感染溫暖的氣候,就會轉變為溫毒;再次感染溫暖的氣候,就會轉變為溫疫。不過,這只是病情輕重的區別,溫暖的氣候比溫熱的氣候輕。然而,如果溫暖的氣候加在傷寒發熱的身體上,後人未能仔細辨別,就把這種情況誤認為是流行性溫疫,這是錯誤的。
經典上不是說:冬天受寒,到了春天就發病為溫病嗎?所以,將這種情況列在再次感染異常氣候,轉變為其他疾病的後面,並非與流行性疾病相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