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8)
1. 溫病
)或煩渴發熱,不惡寒者,(並竹葉石膏湯,次第服之。)麻黃桂枝、大青龍,惟西北二方,四時行之。若江淮間,地偏暖處,惟冬月及春初,乃可用正方。他時非加減不可也。
(損庵:)按《活人》所云溫病有二,其用升麻解肌等者,乃正傷寒太陽證。惡寒而不渴者,以其發於溫暖之時,故謂之溫病。其用竹葉石膏湯者,乃仲景所謂渴不惡寒之溫病也。要須細別,勿令誤也。然不惡寒而渴之溫病,四時皆有之,不獨春時而已。
(仁齋:)天道和暖,有人壯熱口渴而不惡寒者,乃溫病也。《難經》言溫病之脈,散在諸經,各隨其經而取之。如尺寸俱浮數者,發於太陽也。(宜人參羌活散加葛根、蔥白、生薑、紫蘇以汗之。)或自汗者,(九味羌活湯增損之。)脈尺寸俱長者,發於陽明也。(葛根解肌湯,或十味芍蘇飲汗之。
)尺寸俱弦數者;發於少陽也。(十味芎蘇飲,或小柴胡加減之。)若無太陽者,(羌活散加黃芩。)兼陽明者,(加葛根、升麻類。)大法治溫病,發表不與傷寒同者,此病因春時溫氣而發,非寒初傷於表也。其怫鬱之熱,自內而發於外,故宜辛平之劑發散之。況時令和暖,亦非麻黃湯所宜也。
如天道尚寒,少佐麻黃亦可。要在隨時審察,不可執一也。凡溫病發於三陽者多,發於三陰者少。若發於陰,必有他故。或飲寒食冷,內傷太陰而得之。或先因房欲,傷於少陰而得之。凡治例俱與傷寒傳變同,惟發表不與傷寒同也。蓋溫病壯熱,脈浮大有力者,可治。若沉澀細小者,難治。
所以溫病,大熱穰穰,脈小足冷者,死矣。(觀子:溫病之名雖一,致病之由有三,昔人言之詳矣。其間再為區別,復有寒熱之殊。如曰: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而病,曰伏寒所變,皆以寒因言也。如曰:冬行秋令,當寒反熱,感而為濕,曰冬不傷寒,亦不傷熱,但感春時溫暖之氣而病溫。曰感於四時溫熱之氣,亦為溫病,皆以熱因言也。
然致病之由雖不同,及其初病之日,則無二。過時而病者,寒鬱既已化熱。感於非時者,則四時無非溫氣。所以證狀相似,病名不殊。一從熱邪以治之,而不可復同即病之傷寒論矣。)
(《脈經》:)溫病穰穰大熱,其脈細小者死。(穰穰,《千金》作時行。健曰:此即是陽證陰脈。)溫病三四日以下,不得汗,脈大疾者生。脈細小難得者死。溫病汗不出,出不至足者死。厥逆汗出,脈堅強急者生。虛緩者死。溫病二三日,身體熱,腹滿頭痛,食飲如故,脈直而疾者,八日死。
四五日,頭痛腹痛而吐,脈來細強,十二日死。八九日,頭不疼,身不痛,目不赤,色不變,而反利,脈來牒牒,按之不彈手,時大心下堅,十七日死。溫病下利,腹中痛甚者死。溫病已汗出,而復熱,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名曰陰陽交,死。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
白話文:
溫病患者如果出現煩躁口渴、發熱但不怕冷的情況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,按順序服用。麻黃、桂枝和大青龍湯這些藥方,只適合在西北地區,一年四季都可使用。如果是在江淮一帶,氣候比較溫暖的地區,只有在冬天和初春時才能使用這些正方,其他時候必須要加減藥材才能使用。
《活人書》中說溫病有兩種,其中使用升麻解肌等藥物的,是屬於正傷寒太陽證。這種溫病雖然發熱,但不會口渴,而且還怕冷,是因為發病時節天氣溫暖的緣故。而使用竹葉石膏湯治療的溫病,則是仲景所說的口渴但不怕冷的溫病。必須仔細分辨,不要搞錯。這種不怕冷卻口渴的溫病,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,不僅僅只在春天。
天氣和暖的時候,有人會出現高熱口渴,但不怕冷的狀況,這就是溫病。《難經》裡提到,溫病的脈象是分散在各條經脈上的,要根據經脈來診斷。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浮數的脈象,表示是發生在太陽經的溫病。(適合用人參羌活散,再加葛根、蔥白、生薑、紫蘇來發汗。)如果伴隨自汗症狀,(則需用九味羌活湯加以調整。)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長脈,表示是發生在陽明經的溫病。(可以用葛根解肌湯,或者十味芍蘇飲來發汗。)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弦數的脈象,表示是發生在少陽經的溫病。(可以使用十味芎蘇飲,或者小柴胡湯加以調整。)如果沒有太陽經的症狀,(可以用羌活散加黃芩),如果同時有陽明經的症狀,(則需加葛根、升麻等藥物)。治療溫病的大原則,是發汗的方式和傷寒不同。因為溫病是由於春天溫暖的氣候所引起的,不是因為寒邪最初侵犯了體表。體內鬱積的熱邪,是從內部向外發散,所以適合用辛平的藥物來發散。而且當時天氣溫暖,也不適合使用麻黃湯。
如果天氣還比較寒冷,可以稍微加入麻黃。總之要隨時觀察情況,不能固執於一種方法。溫病多發生在三陽經,很少發生在三陰經。如果發生在三陰經,一定有其他原因。可能是因為飲食寒涼,損傷了太陰經,或是因為房事過度,損傷了少陰經。治療的原則和傷寒的傳變相同,只有發汗的方式和傷寒不同。溫病的高熱,脈象浮大且有力的,可以治療;如果脈象沉、澀、細小,則難以治療。
所以,溫病如果出現高熱,但脈象卻細小,而且手腳冰冷,那麼就是危險的症狀。(觀子認為,溫病雖然都叫溫病,但致病的原因有三種,前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其中又可以再區分寒熱兩種。像是說「寒毒藏於肌膚,到春天發病」,是說伏藏的寒邪所變成的。又像是說「冬天應該寒冷反倒溫熱,感受了濕氣」,或是說「冬天不傷於寒,也不傷於熱,只是感受了春天的溫暖之氣而生病」。又或者是說「感受了四時溫熱的氣而生病」,這些都是以熱為原因。
雖然致病的原因不同,但發病初期的症狀是相似的。如果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病,那是寒邪鬱積後化熱了。如果不是在當時發病,那一年四季都可能感受到溫熱之氣。所以症狀相似,病名也相同。治療方法都是以熱邪來處理,不能再像治療傷寒那樣去處理了。)
《脈經》說,溫病如果出現高熱,但脈象卻細小的,就是危險的症狀。(這裡的「穰穰」在《千金方》裡寫作「時行」。健認為,這就是陽證卻出現陰脈的情況。)溫病如果發病三四天內,還不能發汗,但脈象卻呈現大而快的,就能夠痊癒;如果脈象細小難以觸摸,就危險了。溫病如果不能發汗,或是發汗後汗液不能到達腳底,也是危險的症狀。如果出現厥逆,但出汗後脈象仍然堅強急促,就能夠痊癒;如果出現虛弱緩慢,就危險了。溫病如果發病兩三天,身體發熱、腹脹頭痛,但飲食如常,脈象直而且快,那麼八天後就會死亡。
如果發病四五天,出現頭痛腹痛並嘔吐,脈象細而強,那麼十二天後就會死亡。如果發病八九天,頭不痛,身不痛,眼睛不紅,臉色不變,但反而腹瀉,脈象來得微弱,按下去沒有彈性,時而感覺心下堅硬,那麼十七天後就會死亡。溫病如果腹瀉,且腹痛劇烈,就會死亡。溫病如果已經出汗,但又再次發熱,脈象躁動急速,而且汗出後並沒有減輕,還出現胡言亂語,不能進食,這叫做陰陽交,也會死亡。人之所以會出汗,是因為攝取了食物,而食物的來源是精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