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三 (3)

1. 汗吐下後

壞病

壞病者,太陽誤汗吐下後,虛煩,結胸,痞氣內煩,腹脹滿等證是也。或不當汗而汗,不當下而下,或汗下過甚皆是也。一為桂枝不中與,一為柴胡證罷,各隨所犯而治之。

太陽病,已發汗吐下溫針,仍不解者,名壞病。桂枝不中與也。審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。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,已發汗吐下溫針後,譫語,柴胡證罷,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(戴氏:傷寒有壞病者,緣太陽少陽病,已發汗吐下仍不解,是為壞病。當依證而治。

又如病中復感異氣,若重感於寒,則先熱後寒,而為溫瘧之類。其證脈既變,方治自不同。及過經日久,即留臟腑不已。至此則經候傳變,無復紀綱,皆名壞傷寒。俱當於《活人書》中,考本病而治之。念莪:傷寒既久,汗吐下後,邪氣漸平,正氣漸虛,陽亡於外,陰竭於內,自當大補,寧有生機。蘇韜光云:好參一兩,作一服,鼻梁上滑滑微汗,是其候也。

未效,當更與之。古人治壞病欲效,必以人參為主,真良法也,是齋云:傷寒陰陽二證不明,或投藥錯誤,致病重困,垂死,服此於不失一。勉學:昔張子和治一傷寒壞病,用獨參湯。救一人垂死,手足俱冷,氣息將絕,口張不能言,以人參一兩,附子一錢,煎一盞,新汲水浸冷,一服而盡,少頃病人汗從鼻上滑滑如水。蓋鼻梁應脾,位居中土,能全萬物致津液者也,故鼻端有汗者,可救。

宇泰:余治傷寒溫熱等證,每為庸醫妄汗誤下已成壞病,死在旦夕者,以人參一二兩,童子小便煎之,浸冷飲之,立起。健按:壞病者,乃誤治醫壞之證,非病之憊壞不治也,故曰: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逆即誤也。如應汗反下,應下反汗;病在表而治其里,病在裡而治其表;或應溫反涼,應寒而反熱;應瀉而反補,應補而反攻瀉,病久淹留有垂死之象,皆為壞病。豈特太陽少陽,兩證而已。

然亦未必盡屬乎虛,諸家用補之法,不可拘執,總宜審確病情來歷,現在邪正虛實,兼察色脈以療之。竟有汗之不盡,表邪內伏,以致乍寒乍熱,神智昏沉,肢體不仁,有似乎虛,而實非虛也。或以駸駸汗泄而解,或復現斑疹而愈者,不少。又有下之未盡,腸胃枯槁,一二燥矢,留存於屈曲之處,潮熱譫語,口燥舌焦,飲食不思,肌肉日削,有似乎虛,而實非虛也。或沾滋潤而津回自解,或投滑脫而氣化滯下,邪去正復者恆多。

予嘗遇而治之,得起者數矣。是知壞病無定狀,治亦無定法,識其所犯,撥亂返正以救之。)

愈證

健曰:愈者,痊也、解也、瘥也、安也。

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部脈,大小、浮沉、遲數同等,為陰陽和平,雖劇當愈。得病服湯藥後,脈動數更遲,浮大減小,初躁後靜,皆愈。傷寒三日,脈浮數而微,身涼和解也。六七日,手足三部脈皆至,大煩,口噤不能言,躁擾必解也。脈和大煩,目內際黃,欲解也。病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津液,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

白話文:

壞病

所謂的「壞病」,是指在太陽病階段,因為錯誤地使用發汗、催吐或瀉下的方法,導致出現虛弱煩躁、胸部結塊、胸悶脹氣、腹部脹滿等症狀。或者是不應該發汗卻發汗,不應該瀉下卻瀉下,又或者是發汗或瀉下過度,這些都屬於壞病。其中一種情況是使用了桂枝湯卻沒有效果,另一種情況是原本是柴胡湯證,但經過錯誤治療後症狀改變,治療時需要根據具體的錯誤情況來處理。

太陽病如果已經使用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溫針等方法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就稱為壞病,表示桂枝湯不適用了。這時需要仔細診察脈象和症狀,了解具體犯了什麼錯誤,然後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。太陽病沒有痊癒,反而轉入少陽病,且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溫針後出現胡言亂語,柴胡湯證消失,這也屬於壞病。同樣要了解犯了什麼錯誤,然後對症治療。(戴氏的說法是:傷寒之所以會變成壞病,是因為太陽病或少陽病,在經過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仍然沒有好轉,這就是壞病,應該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。)

此外,如果生病期間又感染了其他病邪,例如再次感受寒邪,就會出現先發熱後怕冷的症狀,類似溫瘧這種疾病。這種情況下,脈象已經改變,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。如果病情拖延時間太長,就會影響到臟腑,導致經絡傳變紊亂,沒有規律可循,這些都稱為「壞傷寒」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參考《活人書》等醫書,研究原本的病證來治療。念莪認為:傷寒拖延太久,經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後,邪氣逐漸平息,正氣卻逐漸虛弱,陽氣流失於外,陰液耗竭於內,這時候應該大補,才可能恢復生機。蘇韜光說:好的參藥可以用一兩,煎煮後服用,如果鼻樑上出現微微的滑潤汗珠,就表示藥效到了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繼續服用。古人治療壞病,想要有效果,必須以人參為主,這是真正的好方法。是齋說:傷寒的陰陽證分不清楚,或是用藥錯誤,導致病情嚴重,甚至瀕臨死亡,這時服用人參湯通常都能救回一命。勉學提到:以前張子和治療一位傷寒壞病患者,使用了獨參湯,救活了一個瀕臨死亡的人,這個人手腳冰冷,呼吸微弱,張口說不出話,服用了一兩人參和一錢附子煎煮的藥湯,用剛打好的井水浸涼後一口喝下,不久病人就從鼻樑上滑出汗珠,像水一樣。這是因為鼻樑對應脾,脾位於中央,能將津液輸送到全身,所以鼻端有汗,就表示還有救。

宇泰說:我治療傷寒、溫熱等病,常常遇到庸醫亂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導致病情惡化成壞病,病人生命垂危。我會用一兩到二兩的人參,加上童子小便一起煎煮,放涼後給病人喝,病人立刻就能好轉。健按認為:壞病是指被醫生誤治而導致的病情惡化,並非指病情本身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,所以說要了解犯了什麼錯誤,然後對症治療。所謂的「逆」就是指錯誤的治療方法。例如應該發汗反而瀉下,應該瀉下反而發汗;病在體表卻治療體內,病在體內卻治療體表;或者應該用溫藥反而用涼藥,應該用寒藥反而用熱藥;應該用瀉法反而用補法,應該用補法反而用瀉法,這些都會導致病情久拖不愈,甚至出現瀕臨死亡的跡象,這些都屬於壞病,而不僅僅是太陽病或少陽病兩種病而已。

但是,壞病未必都屬於虛證,雖然有些人喜歡用補法,但不能拘泥於此,應該仔細辨別病情的來龍去脈,以及當前邪正虛實的情況,同時觀察病人的氣色和脈象來進行治療。有的病人雖然看起來很虛弱,但實際上卻是發汗不徹底,導致邪氣潛伏在體內,出現時冷時熱、神智不清、肢體麻木等症狀,並非真正的虛弱。這種情況,有時通過發汗就能痊癒,有時則會出現疹子後痊癒。還有一些病人看起來虛弱,實際上是因為瀉下不徹底,導致腸胃乾燥,有乾燥的糞便停留在腸道內,出現潮熱、胡言亂語、口乾舌燥、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等症狀,也並非真正的虛弱。這種情況,有時通過滋潤腸道就能恢復,有時則需要用滑利的藥物幫助排便,邪氣去除後正氣自然恢復。

我曾經多次遇到並治癒過這樣的病例。由此可見,壞病沒有固定的症狀,治療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,關鍵是要了解犯了什麼錯誤,然後糾正錯誤,才能救活病人。

愈證

健說:「愈」的意思是痊癒、解除、康復、平安。

如果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個部位的脈象,大小、浮沉、遲數都相同,表示陰陽平衡,即使是重病也會痊癒。生病後服用湯藥,脈搏跳動速度變慢,脈象由浮大轉為沉小,從煩躁不安轉為平靜,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傷寒三天,如果脈象是浮數但稍微減弱,身體感覺涼爽和諧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傷寒六七天,如果手足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正常,但是病人非常煩躁,口不能言,躁動不安,這些症狀之後也會消失。如果脈象平和,病人煩躁,眼白內側發黃,表示病情即將好轉。如果生病時通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者流失津液等方式,導致陰陽調和,病情自然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