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2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21)
1. 振戰慄
食餅餌粢黍,飴哺膾炙脯修棗慄諸果,堅實難消之物,胃氣虛弱,不能消化,必更結熱。不下必死,下之復危,皆難治也。瘥後食一切肉面者,病更發。飲酒及食蒜、韭菜者,病更發。食生魚鮓,下利不止。食生菜及瓜,令顏色終身不復。食生棗羊肉,膈上作熱蒸。食大羊等肉,作骨蒸。
新汗解後飲冷水者,損心包,令人虛,雖補不復。《金匱》:時證新瘥,食生菜者,手足必腫。
仁齋:經言食復發熱不解,以柴胡湯加減主之。若食少胃弱痞悶,四君子為主。有表熱,加柴胡,內外有熱加黃芩,心下悶,心煩內熱,加枳實、黃連,不眠加棗仁,有痰加橘紅、半夏,嘔吐亦加之。米食不化,加曲糵。肉食不化,加生山楂、炒青皮。)
瘥後各證
瘥者,病痊病愈之謂。
瘥後昏沉。(已愈數日後,漸覺昏昏不醒,或錯語呻吟,如見鬼狀,皆因餘熱蘊於心包絡也。節庵:或十餘日半月後,終不惺惺者,皆因發汗不盡,餘熱蘊結也。)脈浮者微汗之。(小柴胡加紫蘇。)虛弱人,(歸脾湯加黃連竹茹,或十味溫膽湯加黃連。)不得眠,(梔子烏梅湯。
熱氣與諸陽並,陰氣未復,所以不眠。)虛煩不得眠,(參胡溫膽湯加棗仁。)瘥後發腫,水氣浮發腫,壯實者,(商陸根少許,煮粥食之愈。)脾虛發腫,(四君子湯、五苓散合服。)足腫,(苡仁、大米、茯苓煎湯代茶。)腰以下有水氣為腫。由脾胃氣虛,不能約制腎水,歸於隧道,當利小便。
(牡蠣澤瀉湯。)瘥後虛煩,陰陽未復,時發煩熱。(竹葉石膏湯。)痰多睡不寧,(溫膽湯。)嘔者,(橘皮湯。)虛羸少氣,氣逆欲嘔,(竹葉石膏湯。)虛熱燥渴,(上湯去半夏。)瘥後喜睡,胃中虛寒,不納津液也。(理中湯加益智仁。)瘥後餘毒,發豌豆瘡。(黃連、甘草、荊芥、防風、連翹煎服。
外用赤小豆為末,入青黛,以雞子清調塗神效。)
遺毒
汗下不澈,餘邪熱毒,結於耳後,名曰發頤。此為遺熱成毒之所致,宜速消散,稍緩,則成膿矣。
餘毒發頤可消者,(連翹敗毒飲。)不可消者,不問已破未破,(俱用內托消毒散。健曰:傷寒溫疫時氣,發汗不透,請火不盡,皆有餘毒壅結,不但發於耳後,隨處有之,何以獨稱發頤?按發頤,乃時行風熱為病,俗名痄腮,非瘥後餘毒之證。豈前輩未之悉,而有此同名耶。
凡瘥後餘毒,若耳後發,及穿腮、注胸三證,乃少陽陽明經蘊熱所致。如潰爛至甚,每多不治。)
瘥後進食通便法
健曰:古云病加於小愈,若新瘥後,須調停飲食,勿使復傷為主。
(陳氏)傷寒進食一節為最難,如胃中有一毫未清,而進食早,則邪熱必復。若胃已清,熱已定,不與飲食,使幾微元氣一脫,從何處續命耶。(此際以驗舌胎為主,如胃有積熱者,舌必有胎,胎必乾燥,重者焦槁,甚則芒刺。此等止可與滾湯,頻頻潤之,禁止穀氣,全要使胃脘空虛,則邪熱易退。
白話文:
振戰慄
吃了餅、米糕等黏性食物,或是糖果、烤肉、肉乾、蜜棗、栗子等堅硬難消化的食物,如果胃氣虛弱,無法消化,一定會累積熱氣。如果這些東西卡在腸胃,無法排出,就會導致死亡,如果用藥強行排出,又會很危險,這種情況都很難治療。病癒後,如果吃任何肉類或麵食,疾病會再次發作。飲酒或吃大蒜、韭菜等刺激性食物,也會導致疾病再次發作。吃生魚醬,會導致腹瀉不止。吃生菜或瓜類,會使臉色永遠變差。吃生棗或羊肉,會使胸膈感到灼熱。吃大量的羊肉等肉類,會造成骨蒸(一種發熱的病症)。
剛發汗退燒後,如果喝冷水,會損害心包,使人虛弱,即使進補也難以恢復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剛病癒時,如果吃生菜,手腳一定會腫脹。
仁齋說:經書說,如果病癒後因為飲食而再次發熱不退,可以用柴胡湯加減藥物來治療。如果食慾不振,胃弱腹脹,可以用四君子湯為主方。如果體表有發熱,就加柴胡;體內外都有熱,就加黃芩;心下煩悶,心煩內熱,就加枳實、黃連;失眠就加酸棗仁;有痰就加陳皮、半夏;嘔吐也加這些藥。如果米飯無法消化,就加神麴、麥芽;肉類無法消化,就加生山楂、炒青皮。
病癒後的各種症狀
病癒指的是疾病痊癒。
病癒後昏沉:病癒幾天後,逐漸感到昏昏沉沉,不清醒,或者說錯話、呻吟,好像看到鬼一樣,這都是因為餘熱蘊積在心包絡。節庵說:有的人十幾天甚至半個月後仍然不清醒,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,餘熱積聚造成的。脈象浮的人,可以用微微發汗的方法(小柴胡湯加紫蘇)。虛弱的人,可以用歸脾湯加黃連竹茹,或者十味溫膽湯加黃連。無法入睡,可以用梔子烏梅湯(這是因為熱氣與其他陽氣並存,陰氣還沒有恢復,所以無法入睡)。虛煩失眠,可以用參胡溫膽湯加酸棗仁。病癒後出現腫脹,水氣浮腫,身體強壯的人,可以用少許商陸根煮粥吃,可以治癒。脾虛導致腫脹,可以用四君子湯、五苓散合服。腳腫,可以用薏仁、大米、茯苓煎湯代替茶水。腰部以下有水氣導致腫脹,是由於脾胃氣虛,不能約束腎水,使其流向不該去的地方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(牡蠣澤瀉湯)。病癒後虛煩,陰陽還沒恢復平衡,時常發煩發熱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。痰多睡不安穩,可以用溫膽湯。嘔吐,可以用橘皮湯。身體虛弱、氣短、氣逆想嘔吐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,如果虛熱口渴,就把方子裡的半夏去掉。病癒後喜歡睡覺,這是因為胃中虛寒,不能接受津液(可以用理中湯加益智仁)。病癒後,如果還有餘毒,會引發豌豆瘡(可以用黃連、甘草、荊芥、防風、連翹煎服。外用赤小豆磨成粉,加入青黛,用雞蛋清調勻塗抹,效果很好)。
遺毒
發汗或瀉下不徹底,餘邪熱毒會積聚在耳後,稱為“發頤”。這是由於遺留的熱毒造成的,應該盡快消除,如果稍有延遲,就會化膿。
餘毒導致的發頤,如果可以消除,可以用連翹敗毒飲。如果無法消除,無論是否化膿,都要用內托消毒散。健說:傷寒、溫疫等疾病,如果發汗不徹底,或者用火攻沒有清除乾淨,都會有餘毒積聚,不僅僅會發在耳後,身體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,為什麼單獨稱為“發頤”?按照發頤的解釋,這是一種流行性風熱病,俗稱痄腮,不是病癒後的餘毒症狀。難道前輩不知道這些嗎?為什麼會有這種同名現象呢?
凡是病癒後的餘毒,如果發在耳後,以及穿腮、注胸這三種情況,都是因為少陽、陽明經脈蘊積熱毒造成的。如果潰爛嚴重,大多無法治癒。
病癒後如何進食通便
健說:古人說,疾病容易在剛好轉時加重,所以剛病癒後,必須注意調整飲食,避免再次損傷身體。
陳氏說:傷寒病最難的就是進食這一環,如果胃裡還有一點點不清爽,就過早進食,那麼邪熱一定會復發。如果胃已經清爽,熱也已經退去,卻不給病人飲食,讓僅存的一點點元氣脫失,又從哪裡延續生命呢?(這時候要以觀察舌苔為主,如果胃裡有積熱,舌苔一定會出現,而且乾燥,嚴重者會焦黑,甚至有芒刺。這種情況只能給病人喝熱水,頻繁地滋潤,禁止吃穀物,必須讓胃腸保持空虛,邪熱才容易消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