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6)
1. 振戰慄
如人參羌活散,乃三陽經藥;神術湯、沖和湯,皆太陽經藥;葛根湯、白虎湯,乃陽明經藥;小柴胡乃少陽經藥也。凡表證未解,太陽病尚在者,宜先解表。表已解,內不消,大滿大實者,方可攻下之。)
兩感
臟腑俱受邪而病,謂之兩感。
龐安常云:脈沉大者,太陽少陰;沉長者,陽明太陰;沉弦者,少陽厥陰。(諸方書不載兩感,而《活人書》稱龐安常之言以示人。《素問·熱病論》云:兩寒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,法不過六七日。仲景亦無治法,但云:兩感病俱作,治有先後。證治論謂如下利清穀,身體痛,急當救里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,急當救表。
蓋先救里,內才溫,則可醫矣。然救表,亦不可緩也。然此止論得先里後表,若不下利,身體疼痛者,宜先救表,此亦是先後之法,不可拘也。然則兩感,亦有可治之理,死可必乎哉。嗣真:仲景論感必死之證,而復以治有先後,發表攻裡之說繼之者,蓋不忍坐視,而欲挽其萬一也。《活人書》云:先救里以四逆湯,後救表以桂枝湯。
殊不知仲景云:太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,為太陽邪盛於表;口乾而渴,為少陰邪盛於裡也。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身熱譫語,為陽明邪盛於表;不欲食腹滿,為太陰邪盛於裡也。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,為少陽邪盛於表;囊縮而厥,為厥陰邪盛於裡也。三陽之頭痛身熱,耳聾脅痛,救表已自不可。
三陰之腹滿口乾,囊縮而厥,不下可治乎?《活人書》引下利身疼痛,虛寒救里之例,而欲施於煩渴腹滿,囊縮譫語實熱之證,然乎?否乎?蓋仲景所謂發表者,葛根麻黃是也。所謂攻裡者,調胃承氣是也。《活人》所謂救里四逆,救表桂枝,則是以救為攻。豈不肖輩,尤而效之,以火濟火,死可立待也。
其兩感固不治之證,而用藥之法,毋實實,毋虛虛,學者不可執一定之說於胸中也。東垣:問兩感從何道而入?曰:經云兩感病死不治,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云云。太陽腑自背俞而入,人所共知,少陰臟自鼻息而入,人所不知也。鼻氣通天,寒邪無形之氣,從鼻而入。腎為水,水流濕,故腎受之,同氣相求也。
又曰: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。以是知內外兩感,臟腑俱病。欲表之,則有里,欲下之,則有表,表裡既不能一治,故死矣。然所稟有虛實,所感有淺深。虛而感之深者,必死。實而感之淺者,可治。治之而不救者有之,未有不治而獲生也。予嘗用大羌活湯,間有生者,十得二三。
故立此法,以待好生君子。仁齋:兩感必死不治者,乃一日傳二經,陰陽俱病也。欲治其陽,而有陰急,欲治其陰,而有陽急,表裡不可並攻,陰陽難同一法,故不治也。《活人書》有先後之法,乃表裡皆寒,急救之法,非日傳二經之法也。東垣之大羌活湯,此內傷外感之法,亦非日傳二經之法也。
白話文:
[振戰慄]
如果像是人參羌活散這類藥方,主要是用來治療三陽經的病症;神術湯、沖和湯這些藥方,主要針對的是太陽經的病症;葛根湯、白虎湯這些藥方,主要針對的是陽明經的病症;而小柴胡湯則是針對少陽經的病症。一般來說,如果表證(指身體表面感受到的病邪)還沒解除,太陽經的病症還存在,就應該先處理表證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但體內有脹滿、實熱的現象,才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
[兩感]
所謂「兩感」,是指身體的臟腑同時受到病邪侵襲而發病的狀況。
龐安常認為,脈象沉而大的,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有病;脈象沉而長的,是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有病;脈象沉而弦的,是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有病。(許多醫書沒有記載兩感的概念,只有《活人書》引用了龐安常的說法來警示世人。《素問·熱病論》提到,如果身體同時感受到兩股寒邪而生病,通常難以存活,病情通常在六七天內就會惡化。張仲景也沒有提出具體的治療方法,只是說:如果兩感病同時發作,治療時要分先後順序。證治論認為,如果出現腹瀉、排泄物清稀、身體疼痛等症狀,應當先治療體內的問題;如果只是身體疼痛、排泄正常,就應當先治療表面的問題。
一般來說,先治療體內,體內溫暖後,才能夠進一步治療。但是,治療表面的問題也不能夠延遲。這裡只是說明了先治內後治外的原則,如果沒有腹瀉,只有身體疼痛,就應該先處理表證,這也是一種先後順序的治療原則,不能夠過於拘泥。所以,兩感病並非完全無法治療,怎麼能說一定會死呢? 後人嗣真認為:張仲景在論述兩感必死的病症後,又提出分先後治療、發表攻裡的說法,是因為不忍心坐視病人死亡,想盡力挽回一線生機。《活人書》說:先用四逆湯來治療體內,再用桂枝湯來治療體表。
但實際上,張仲景說過: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有病,如果頭痛,表示太陽經的邪氣盛於體表;如果口渴,表示少陰經的邪氣盛於體內。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有病,如果身體發熱、胡言亂語,表示陽明經的邪氣盛於體表;如果不想吃飯、腹部脹滿,表示太陰經的邪氣盛於體內。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有病,如果出現耳聾,表示少陽經的邪氣盛於體表;如果出現陰囊收縮、四肢冰冷,表示厥陰經的邪氣盛於體內。三陽經出現的頭痛身熱、耳聾脅痛等症狀,光是治療體表就已經很困難了。
三陰經出現的腹脹口渴、陰囊收縮四肢冰冷等症狀,如果不瀉下,怎麼可能治好呢?《活人書》引用腹瀉、身體疼痛、虛寒就應該先治療體內的例子,想把這個方法用在口渴、腹脹、陰囊收縮、胡言亂語等實熱的病症上,這樣做對嗎?當然不對!張仲景所說的「發表」,指的是使用葛根、麻黃等藥物;所說的「攻裡」,指的是使用調胃承氣湯等藥物。《活人書》所說的「救裡」使用四逆湯,「救表」使用桂枝湯,實際上是用溫補的方式來代替攻邪。如果後學者不明就裡,反而照搬這種方法,用熱性的藥物來加重熱性的疾病,那麼病人很快就會死亡。
兩感病確實是難以治療的病症,用藥的原則應該是,不要讓實證更實,也不要讓虛證更虛,學者不應該固守某一種說法。東垣問到兩感病是從哪裡入侵的,他回答說:古書上說兩感病難以治療,一日之間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,太陽經的邪氣是從背部的腧穴入侵的,這是眾所周知的;少陰經的邪氣是從鼻子吸入的,這是人們不知道的。鼻子的氣息通達天際,寒邪屬於無形的氣,會從鼻子入侵。腎臟屬水,水往濕的地方流,所以寒邪會侵入腎臟,這也是同氣相求的道理。
東垣還說:天的邪氣,如果侵入人體,就會傷害五臟。由此可知,內外同時感受病邪,臟腑都會生病。想治療表證,卻有裡證;想瀉下體內,卻又有表證,表裡不能夠同時治療,所以才會導致死亡。但是,每個人的體質有虛實之分,感受的病邪有淺深之別。虛弱的人如果感受很深的病邪,就一定會死亡;體質強壯的人如果感受淺表的病邪,還是有可能治好的。就算治療了還是救不活的人也有,但是沒有不治療就可以存活的。我曾經用大羌活湯治療,偶爾有治好的例子,大概十個病人裡面能救活兩三個。
所以我把這個方法記錄下來,希望能幫助愛惜生命的人。仁齋認為,兩感病之所以一定會死亡,是因為一天之內傳遍兩經,陰陽同時發病。想治療陽經的病,陰經的病卻很急;想治療陰經的病,陽經的病卻又很急,表裡不能夠同時攻治,陰陽難以用同一種方法治療,所以才會難以治療。《活人書》提出的分先後治療的方法,是針對表裡都是寒證,急著需要搶救的情況,而不是針對一日傳遍兩經的情況。東垣使用大羌活湯,是針對內傷外感的治療方法,也不是針對一日傳遍兩經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