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5)

1. 振戰慄

別為一證,合病,並病

合病者,或二陽經,或三陽經,同受病,病之不傳者也。並病者,一陽經先病未盡,又過一經,而前後之邪猶在,病之傳經也。三陰經,無合病,三陽若與三陰合,即為兩感矣。

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。(麻黃湯。)太陽陽明合病,自利。(葛根湯。)必下利而頭痛腹痛,發熱,目疼鼻乾,脈浮大而長。太陽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。(葛根加半夏湯。)太陽少陽合病,自利。(黃芩湯。必下利而頭疼脅滿,或口苦咽乾,或往來寒熱而嘔,脈浮而弦長。

)若嘔者,(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)陽明少陽合病,脈純弦者死。脈未至純弦者,(小柴胡加黃芩、芍藥。)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。(大承氣湯。必下利而身熱,脅滿痛,乾嘔,或往來寒熱,脈長大而弦。)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,面垢譫語,遺尿。若自汗者,(白虎湯。

)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(小柴胡白虎湯。)

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汗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微汗出,不惡寒,當下。若表證不罷者,不可下,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,陽氣怫鬱在表也。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,其人煩躁,不知痛處,乍在四肢,乍在腹中,短氣但坐,脈澀,更發汗則愈。(下之,大小承氣;汗之,麻黃湯類。

)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潮熱汗出,便難譫語。(大承氣湯。)太陽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。(刺大椎第一間、肝俞、肺俞。)若發汗譫語,脈弦。(刺期門。)太陽少陽並病,反下之,或結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心煩。(生薑瀉心湯,小陷胸湯。

念莪:並病者,如太陽先病,後傳陽明,太陽之證猶未盡,故曰並。何以見之?概前云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時,汗之不徹,轉屬陽明,自微汗,不惡寒,大柴胡湯。是以知二陽之證,有先後之傳,同見面病者,為並病也。嗣真:且如太陽陽明,若並而未盡,傳未過,尚有表證,猶當汗之,以各半湯。

若並之已盡,是為傳過,法當下之,以承氣湯。是知傳則入腑,不傳則不入腑,所以仲景論太陽陽明合病,止此三證。於太陽陽明並病,則言其有傳變如此也。損庵:太陽陽明合病,有三證,其邪有淺深之分,故用藥有汗、下、和解之異。三陽合病,有二證:一用白虎;一無治法,後人用小柴胡白虎類。

蓋此二證,俱有三陽之候,故不可汗、下也。二陽並病有二證:表未解者,汗之;表已解,有里證者,下之。太陽少陽並病有三證:一由誤下成結胸;一項強如柔痓狀,心下硬,如結胸,不可發汗;一心下硬,項強而眩,不可下,俱宜分別。仁齋:既二經同病用藥亦必以二經之藥合而治之,三經同病,亦必以三經之藥合而治之。

白話文:

振戰慄

這裡說的是多種疾病同時發生或相繼出現的情況,包含「合病」和「並病」。

「合病」是指兩個或三個陽經同時受到病邪侵襲,但疾病沒有傳變到其他經絡。例如:可能是同時侵犯了陽明經和太陽經,或是同時侵犯了太陽經、陽明經和少陽經。陰經不會出現合病。如果三陽經和三陰經同時發病,那表示病情嚴重,稱作「兩感」。

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(合病),會出現氣喘和胸悶等症狀。(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。)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(合病),會出現腹瀉。(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。)這種情況一定會腹瀉、頭痛、腹痛、發燒、眼睛痛、鼻子乾,脈搏浮大且長。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(合病),如果沒有腹瀉,但會嘔吐。(可以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。)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(合病),會出現腹瀉。(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。)這種情況一定會腹瀉、頭痛、胸脅脹滿,或是口苦咽乾,或是忽冷忽熱且嘔吐,脈搏浮弦而且長。

如果出現嘔吐症狀,(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。)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(合病),如果脈搏呈現完全的弦脈,就表示病情危重。如果脈搏還沒到完全的弦脈,(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黃芩和芍藥來治療。)如果脈搏滑而數,就表示體內有宿食。(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)這種情況一定會腹瀉、身體發熱、胸脅脹滿疼痛、乾嘔,或是忽冷忽熱,脈搏長大而弦。 三陽經同時發病(合病),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身體沉重難以翻身、嘴巴麻木、臉色污垢、胡言亂語、小便失禁。如果還會自汗,(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) 三陽經同時發病(合病),脈搏浮大,病邪侵犯到上關節部位,患者會一直想睡覺,眼睛閉上就出汗。(可以用小柴胡湯和白虎湯合用來治療。)

「並病」是指在一個陽經生病後,病情還沒完全好,又轉移到另一個陽經,導致前後兩個經絡都有病邪。 兩個陽經同時有病(並病),例如太陽經剛開始生病時,出汗沒有完全把病邪排出,導致病邪轉移到陽明經,患者會微微出汗,不覺得怕冷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表證還沒解除,就不可以瀉下,可以用微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臉色呈現紅潤,表示陽氣鬱積在體表,應該用解表、熏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發汗不徹底,病人會煩躁不安、不知道哪裡痛,有時在四肢,有時在腹部,呼吸短促只想坐著,脈搏澀滯,可以再次發汗,病就會好轉。(這種情況可以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瀉下,也可以用麻黃湯之類的藥物發汗。) 兩個陽經同時有病(並病),如果太陽經的症狀已經解除,卻出現潮熱、出汗、排便困難、胡言亂語等症狀,(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)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(並病),會出現頭部、頸項僵硬疼痛,或是頭暈目眩,有時像胸部結塊一樣,心下痞硬。(可以針刺大椎穴第一間、肝俞穴和肺俞穴來治療。)如果發汗導致胡言亂語,且脈搏弦緊,(可以針刺期門穴。)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(並病),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可能會導致胸部結塊,心下發硬,腹瀉不止,心煩。(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或小陷胸湯來治療。)

古人評論說:所謂「並病」,就像太陽經先發病,之後傳到陽明經,但是太陽經的病還沒完全好,所以稱作並病。怎麼知道是這樣的情況呢?因為前面提到二陽並病,太陽經剛開始生病時,發汗不徹底,病邪就轉移到陽明經,會微微出汗,且不覺得怕冷。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由此可見,二陽之病有先後傳變的過程,同時出現在體表,就屬於並病。 另外,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,如果同時發病但還沒完全好,病邪還沒傳到臟腑,還存在表證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使用兩經藥物各一半的方劑來治療。如果並病已經結束,病邪傳到了臟腑,就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使用承氣湯類的藥物。由此可知,病邪傳變就進入臟腑,沒有傳變就不會入臟腑。所以,張仲景討論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,只提到這三種情況。而討論太陽經和陽明經並病,則說明了它有傳變的過程。 有人認為,太陽經和陽明經合病有三種情況,是因為病邪有淺深之分,所以用藥有發汗、瀉下、和解的不同。三陽經合病有兩種情況:一種可以用白虎湯治療,另一種無法治療,後人可以用小柴胡湯和白虎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因為這兩種情況都具備三陽經的症狀,所以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二陽並病有兩種情況:如果表證沒解除,就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;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出現裡證,就要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太陽經和少陽經並病有三種情況:一種是因為誤用瀉下而導致胸部結塊;一種是頸項僵硬像柔痓一樣,心下痞硬,像胸部結塊,不能發汗;另一種是心下痞硬,頸項僵硬而且頭暈,不能瀉下,這些情況都要仔細區分。 有人認為,既然是兩條經脈同時生病,用藥也必須用兩條經脈的藥物合併使用來治療。三條經脈同時生病,也必須用三條經脈的藥物合併使用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