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3)

1. 振戰慄

發汗遂漏不止,惡風小便難,四肢急難屈伸。(桂枝加附子湯。)小便少必裡急,(豬苓湯。)
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短氣胸滿,脅及心痛,鼻乾不得汗,嗜臥發黃,小便難,潮熱噦。(外不解,小柴胡加茯苓,脈但浮,無餘證者,麻黃湯。念莪:仲景大法,太陽證脈浮,五苓散;不浮,豬苓湯,二方皆以豬苓、茯苓、澤瀉為主也。但五苓散加白朮桂枝,辛甘為陽也;豬苓湯加阿膠、滑石,甘寒為陰也。

陽明熱黃,與梔子柏皮湯,脅痛身黃,與小柴胡,少陰有水,則行真武,厥陰寒閉,則行四逆,其汗多亡陽者,以桂枝加附子湯。後世以熱盛赤澀不通者,與八正散。陰虛火動,赤澀不利者,與生地、木通、黃柏、知母。不渴,小便不利赤,熱者血分,亦知、柏、生地類,皆補仲景之未備也。

膀胱為津液之府,汗多則津液外泄,小便因難,不可利之,恐重亡其津液,待汗止,小便自行也。又有熱甚而小便不利者,勿妄利之,恐引熱入於膀胱,往往變為畜血也。《活人》:發汗後,汗出多,亡津液,冒中干,故小便不利。醫不知,遂利小便誤矣。《類纂》云:胃中干,則無小便。

仲景云: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,亡津液也。若引飲,下焦有熱,小便不通者可利。脈浮,五苓散;脈沉,豬苓湯利之。小便難者,陰虛也。陰虛者,陽必湊之,由膀胱受熱,故小便赤澀而不利也。宜瞿麥、滑石類。若太陽漏不止,小便難,桂枝加附子。陽明中風,小便難,則柴胡加茯苓。

節庵:邪氣聚於下焦,結而不散,甚則小腹硬滿而痛,此小便所以不通,大便亦有不利者,行之,取其滲泄也。若引飲過多,下焦畜熱,或中濕發黃小便停畜,皆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亡津液,胃汁干,與陽明汗多者,則以利小便為戒。仁齋:太陰腹滿自利,小便不利,無熱,脈沉者,理中合五苓,更加厚朴、木香,分利其小便,而大便自止。厥陰寒閉,厥逆脈伏,囊縮入腹,小便不利,四逆通草茯苓。

或灸氣海、石門,並蔥熨法。)

小便自利,小便數

小便自利,有在表者,有在裡者,有因熱者,有因寒者,六經俱有此證,難以醫治也。數者,頻欲去而不多也。在三陽經,有在表在裡之分。若三陰,並無數證矣。

太陽六七日,表證仍在,脈數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發狂,以熱在下焦,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。(抵當湯。)身黃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。(上方。)傷寒有熱,少腹滿,小便反利,為有血也。(抵當丸。)十三日過經譫語,小便利,反下利,脈調和。(調胃承氣湯。)太陽小便自利,飲水多,必心下悸。(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)

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,必初硬後溏,未可攻。如小便已利,(大承氣湯。)陽明自汗,或發汗,小便自利,為津液內竭,屎雖硬不可攻。(蜜膽導。)發熱惡寒,大渴腹滿,自汗,小便利,肝乘肺也,名曰橫。(刺期門。)

白話文:

振戰慄

發汗之後,如果汗液持續流失不止,並且感到怕風、小便困難、四肢僵硬難以彎曲伸展,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。小便量少,同時感到腹部裡急絞痛,可以使用豬苓湯。

如果陽明經受風邪侵襲,出現脈象弦浮而大、呼吸短促、胸悶、脅肋和心臟部位疼痛、鼻子乾燥不出汗、喜歡躺臥、身體發黃、小便困難、潮熱、呃逆等症狀,這是表邪未解。如果表邪未解,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茯苓。如果脈象只是浮大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湯。仲景的法則認為,太陽病脈象浮,使用五苓散;脈象不浮,使用豬苓湯。這兩個方子都以豬苓、茯苓、澤瀉為主。但是,五苓散加入了白朮和桂枝,屬於辛甘溫陽;豬苓湯加入了阿膠和滑石,屬於甘寒滋陰。

如果陽明熱盛導致黃疸,可以服用梔子柏皮湯。如果脅肋疼痛並伴有黃疸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少陰病兼有水濕,可以使用真武湯。如果厥陰病寒邪閉塞,可以使用四逆湯。如果汗出過多導致亡陽,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。後世醫家認為,如果熱盛導致小便赤澀不通,可以使用八正散。如果陰虛火旺,導致小便赤澀不利,可以使用生地、木通、黃柏、知母等藥材。如果患者不口渴,小便不利且顏色赤紅,屬於熱在血分,也可以使用知母、黃柏、生地等藥物。這些都是補充仲景醫學中不足的部分。

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如果汗出過多,津液就會外泄,導致小便困難。這時候不能用利尿的方法治療,以免再次耗損津液。應該等待汗止後,小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另外,如果熱邪過盛導致小便不利,也不要隨意利尿,以免引導熱邪進入膀胱,往往會轉變為蓄血的病症。《活人》記載:發汗後,如果汗出過多,就會耗損津液,導致中焦乾燥,因此小便不利。醫生如果不知道這個原因,而誤用利小便的方法,就錯了。《類纂》記載:胃中乾燥,就會導致沒有小便。

仲景說:如果服用了攻下的藥物後,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,耗損津液。如果患者想喝水,而下焦有熱,小便不通,就可以用利尿的方法。如果脈象浮,可以使用五苓散;如果脈象沉,可以使用豬苓湯。小便困難,屬於陰虛的症狀。陰虛的時候,陽氣必然會湊集過來,導致膀胱受熱,所以小便會赤澀而不通暢。可以使用瞿麥、滑石等藥材治療。如果太陽病汗液持續不止,並且小便困難,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。如果陽明經受風邪侵襲,導致小便困難,可以使用柴胡加茯苓湯。

節庵認為:邪氣積聚在下焦,結聚而不散,嚴重時會導致小腹脹滿而疼痛,這是小便不通的原因,大便也可能不順暢,可以使用滲泄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飲水過多,導致下焦積熱,或者中濕發黃,導致小便停滯,都應該先用利尿的方法治療。只有在汗液流失過多,津液虧損,胃液乾燥,以及陽明經汗出過多的情況下,才要禁止使用利尿的方法。仁齋認為:如果太陰病腹脹,腹瀉,小便不利,沒有發熱,脈象沉,可以使用理中湯合五苓散,再加上厚朴、木香,來分利小便,大便自然就會停止。如果厥陰病寒邪閉塞,出現手腳冰涼,脈象微弱,陰囊收縮入腹,小便不利,可以使用四逆湯,配合通草、茯苓來治療。

或者可以艾灸氣海穴、石門穴,配合蔥熨法來治療。

小便自利

小便自利,指的是小便能夠正常排出。這種情況,有的是因為表證,有的是因為裡證,有的是因為熱邪,有的是因為寒邪。六經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,因此很難治療。小便次數頻繁,但每次尿量不多,稱為小便頻數。在三陽經,小便頻數有表證和裡證之分。在三陰經,則沒有小便頻數的症狀。

太陽病發病六七天,表證仍然存在,脈象數而沉,卻沒有出現結胸的症狀,病人出現狂躁,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,導致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(順暢)。(可以使用抵當湯)。如果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結,小腹硬滿,小便自利,病人會出現狂躁的症狀(也使用抵當湯)。如果傷寒發熱,小腹脹滿,小便卻反而順暢,這是因為有血瘀(可以使用抵當丸)。如果傷寒發病十三天以上,病情已經過經,出現胡言亂語,小便順暢,反而腹瀉,脈象調和(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)。如果太陽病小便順暢,飲水很多,一定會出現心下悸動的症狀。(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)。

如果大便六七天沒有排出,小便量少,大便開始會比較硬,後來會變得稀溏,這時候還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小便已經順暢(可以使用大承氣湯)。如果陽明病自行出汗,或者發汗後,小便順暢,這是因為津液已經耗竭,即使大便很硬,也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(可以使用蜜膽導)。如果發熱惡寒,口渴腹脹,自汗,小便順暢,這是因為肝氣乘肺,稱為橫逆(可以刺期門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