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1)

1. 振戰慄

陽明潮熱,脈但浮,必盜汗出。(黃芩湯,或桂枝茯苓白朮湯。)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(小柴胡湯。)

表熱裡寒,表寒裡熱

表熱裡寒,陰證脈沉遲,手足微厥,下利清穀而反發熱也。表寒裡熱,少陰惡寒而蜷,表寒也,時時自欲去衣被,裡熱也。脈必滑,身厥舌乾者,是也。

陽明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。(四逆湯。)

少陰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反不惡寒,面赤或腹痛,或嘔,或咽痛,或利止脈不出。(通脈四逆湯。)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。(上方。)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。(四逆湯。)

大熱惡寒,大寒惡熱

健曰:熱邪鬱結,外必惡寒,寒邪鬱結,內必惡熱。皆宜和解。

身大熱反欲近衣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。身大寒反不欲近衣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。(節庵、趙嗣真曰:《明理論》云:往來寒熱者,邪正分爭也。邪氣之入人,正氣不與之爭,則但熱而無寒。若正邪分爭,於是寒熱交作。蓋寒邪為陰,熱邪為陽,里分為陰,表分為陽。邪之客於表也,為寒,邪與陽爭則寒。

邪之入於裡也,為熱,邪與陰爭則熱。若在表裡之間,外與陽爭,內與陰爭,由是寒熱且往且來,日數度發也。若以陰陽二氣相勝論,陽不足則先寒後熱,陰不足則先熱後寒。此則雜病陰陽二氣,自相爭勝然也,非可以語傷寒。斯論精切,深合仲景之旨。蓋不惟釋疑《活人書》而已也。

又按河間言:惡寒,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,為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者,皆誤也。而《活人》以此為表裡言之。故趙氏曰:詳仲景論,止分皮膚骨髓,而不曰表裡者,蓋以皮膚、肉、脈、筋骨五者,《素問》以為五臟之合,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。惟曰臟,曰腑,方可信表裡。

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,外部浮淺之分,骨髓即皮膚之下,內部深沉之分,與經絡屬表,臟腑屬裡之例不同。況仲景出此於太陽篇首,其為表證明矣。是知虛弱表寒之人,感邪發熱,熱邪浮淺,不勝沉寒,故外怯而欲近衣。此所謂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,藥用辛溫。至於壯盛素熱之人,或酒客輩,感邪之初,寒未變熱,陰邪閉其伏熱,陰凝於外,熱畜於內,故煩而不得近衣。此所謂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也,藥用溫涼。

一發之餘,表解里和。此仲景不言之妙。若以皮膚為表,骨髓為里,則麻黃證骨節疼痛,其可謂有表復有里那。仲景傷寒一書,人但知為方家之祖,而未解作秦漢文字觀。故於大經大法處,反生疑似。而後世之人,類輯方書,往往失其本義,並加穿鑿,引以雜病為類,特引其例者爾。

如瘧,熱多寒少

如瘧者,作止有時,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時也。有太陽,有陽明,有婦人熱入血室之不同。熱多寒少,亦有三證,其用藥各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振戰慄

陽明經的潮熱,脈象只浮在表面,必定會有盜汗的現象。(可以用黃芩湯,或桂枝茯苓白朮湯來治療。)

三陽經同時生病,脈象浮大,病邪在上關穴附近,病人只想睡覺,眼睛一閉上就出汗。(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)

身體表面發熱,體內卻寒冷;或者身體表面寒冷,體內卻發熱。

身體表面發熱,體內寒冷,屬於陰證,脈象沉而遲緩,手腳稍微冰冷,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但身體反而發熱。身體表面寒冷,體內發熱,屬於少陰病,怕冷而蜷縮身體,這是身體表面寒冷的表現;但又時不時想脫掉衣服被子,這是體內發熱的表現。這種情況脈象一定滑數,身體冰冷,舌頭乾燥。

陽明經的脈象浮而遲緩,代表身體表面發熱,體內寒冷,會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。(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)

少陰病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代表體內寒冷,體外發熱,手腳冰冷,脈象微弱,反而不怕冷,臉色潮紅或腹痛,或嘔吐,或咽喉疼痛,或腹瀉停止但脈象消失。(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)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代表體內寒冷,體外發熱,會出汗而昏厥。(可以用上方藥方治療)既有嘔吐又有腹瀉,小便也頻繁,大量出汗,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體內寒冷,體外發熱,脈象微弱到快要消失。(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)

有時身體大熱卻怕冷,有時身體大寒卻怕熱。

有人說:熱邪鬱積在體內,表面一定會怕冷;寒邪鬱積在體內,體內一定會發熱。這些情況都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。

身體發高燒反而想穿衣服,代表熱在皮膚表面,寒在骨髓深處。身體感到非常寒冷反而不想穿衣服,代表寒在皮膚表面,熱在骨髓深處。(節庵和趙嗣真說:《明理論》提到:寒熱交替發作,是邪氣和正氣在互相爭鬥。邪氣入侵人體,如果正氣不與之抗爭,就只會發熱而不會有寒冷。如果正邪互相爭鬥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。寒邪屬於陰,熱邪屬於陽,體內屬於陰,體表屬於陽。邪氣侵犯體表,屬於寒,邪氣與陽氣抗爭就會感到寒冷。邪氣侵犯體內,屬於熱,邪氣與陰氣抗爭就會感到熱。如果邪氣在體表和體內之間,外與陽氣抗爭,內與陰氣抗爭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,一天數次發作。如果從陰陽二氣互相勝過的角度來看,陽氣不足就會先感到寒冷後感到發熱,陰氣不足就會先感到發熱後感到寒冷。這是雜病中陰陽二氣互相爭勝的表現,不能用來解釋傷寒。這種說法非常精闢,與仲景的理論非常吻合。這不僅解釋了《活人書》中的疑惑。)

河間說:怕冷,是寒邪在體表;或者身體發熱又怕冷,是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,這都是錯誤的。《活人書》以此來解釋表裡關係,也是錯的。趙氏說:詳細研究仲景的論述,只區分皮膚和骨髓,而沒有說表裡,是因為皮膚、肌肉、脈絡、筋和骨這五個部分,《素問》認為是五臟的結合,主導體外並充盈身體。只有說到臟腑,才可以相信表裡關係。

可見皮膚是骨髓的表面,屬於外部淺層;骨髓是皮膚的深層,屬於內部深層,這與經絡屬於表,臟腑屬於裡的例子不同。況且仲景把這個放在太陽篇的首篇,更能證明這是在講述體表的問題。因此,虛弱體寒的人,感受邪氣而發熱,熱邪浮淺,無法勝過深層的寒氣,所以會外表怕冷而想穿衣服。這就是所謂的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,用藥要用辛溫的藥物。至於身體強壯,素來體熱的人,或者喜歡喝酒的人,剛開始感受邪氣時,寒還沒有轉變成熱,陰邪閉塞了體內潛伏的熱氣,陰氣凝結在體外,熱氣積蓄在體內,所以會感到煩躁而不想穿衣服。這就是所謂的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,用藥要用溫涼的藥物。

一次發汗後,體表和體內都恢復正常,這是仲景沒有明說的奧妙之處。如果把皮膚當作表,把骨髓當作裡,那麼麻黃湯證的骨節疼痛,難道可以說是有表又有裡嗎?仲景的《傷寒論》這本書,人們只知道它是醫方之祖,而沒有用秦漢文字的角度去理解它。所以在重要的理論和法則方面,反而會產生疑惑。而後世的人,編撰醫書時,往往失去了原本的意義,還加入穿鑿附會的內容,把它與雜病混為一談,我這裡只是舉例說明而已。

例如瘧疾,熱多寒少。

瘧疾發作有時間規律,不像寒熱往來那樣沒有固定時間。有太陽經瘧,有陽明經瘧,還有婦女熱入血室的不同。熱多寒少的情況,也有三種證型,用藥也各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