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0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0)
1. 振戰慄
陽明下後外有熱,不結胸,懊憹頭汗出。(梔子豉湯。)陽明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而渴,瘀血在裡身必發黃。(茵陳五苓散。)陽明被火,額上微汗出,小便不利,發黃。(五苓散,或梔子加茵陳柏皮湯。)熱入血室,下血譫語,但頭汗出。(刺期門。)發黃,頭汗出,小便難而渴,濕也。
(茵陳五苓散,或茵陳大黃湯。)頭汗額上偏多者,屬心部,為血證。(四物湯,加桃仁、紅花、白朮、甘草,以益脾土。嗣真:頭汗出有數種,如發黃頭汗出者,熱不得越而上泄也。背強惡寒,頭汗出,寒濕摶經絡也。下血譫語頭汗出,熱入血室也。虛煩懊憹,頭汗出,邪客胸中,熏發於上也。
水結胸頭汗者,水氣停結,不得外行也。陽微結,與往來寒熱,頭汗者,邪在半表半裡也。發黃鼻衄,小便難,頭汗出者,邪風火熱,熏灼上炎也。此數者,皆為邪所幹而致。若關格不通,頭汗者死。濕家下之,額汗微喘,小便利者死。既皆陽氣上脫,為逆也。《活人》:病人表實裡虛,玄府不開,則陽氣上出,汗見於頭。
凡頭汗者,五臟乾枯,胸中空虛,津液少也。慎不可下,下之為重虛。節庵:夫裡虛不可下,內涸不可汗,既頭有汗,不可再汗。或實熱在內,小便利而大便黑,為畜血頭汗出者,輕則犀角地黃湯,重則桃仁承氣湯。熱入血室,半表半裡頭汗出者,小柴胡湯。海藏:頭汗出,劑頸而還,血證也。
額上偏多者屬心部,獨益中州脾土,以血藥治之,其法無以加矣。宋迪:凡額上手背冷汗者,陰毒傷寒也。宜四逆湯急溫之,焉得謂陰證必無汗。
手足汗
胃主四末,為津液之主。手足汗出,為熱聚於胃,是津液之旁達也。《經》曰:手足濈然汗出者,大便已硬。又曰: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,而譫語,二者,便宜下之。若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不宜下之。二者俱手足汗,一為初硬後溏,胃中冷,水穀不別,故不可下。一便難譫語,為陽明證具,故宜下。
陽明脈遲,汗出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喘,潮熱,此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已硬。(大承氣湯。)陽明中寒,不能食,水穀不別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。(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吳茱萸理中湯。)
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硬,譫語。(大承氣湯。)
盜汗
睡而汗出,覺即汗止也。睡則熱氣行於里,乘表中陽氣不致,故津液泄。覺則氣行於表,故止矣。雜病盜汗主陰虛。傷寒盜汗,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也。蓋邪在表,則自汗。經曰:微盜汗出,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陽明當作裡實,而脈浮者,必盜汗出,猶有表邪也。又三陽合病,目合則汗,是知盜汗。邪在表裡之間,悉屬和解明矣。非若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分。
白話文:
振戰慄
陽明病在吃了藥之後,如果體表還有發熱,但沒有胸部悶痛的症狀,會感到煩躁不安,並且頭部出汗。(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)如果陽明病只是頭部出汗,汗水到了脖子就停住,同時小便不順暢而且口渴,這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(可以用茵陳五苓散治療)陽明病被火邪所傷,額頭稍微出汗,小便不順暢,也會導致身體發黃。(可以用五苓散,或者梔子加茵陳柏皮湯治療)如果熱邪進入血室,會導致下血、胡言亂語,並且只有頭部出汗。(可以針刺期門穴治療)出現發黃、頭部出汗、小便困難且口渴的症狀,這屬於濕邪引起的。(可以用茵陳五苓散,或者茵陳大黃湯治療)
如果頭汗主要集中在額頭,這屬於心臟的問題,是血症的表現。(可以用四物湯,加上桃仁、紅花、白朮、甘草來補益脾土。前輩醫家認為,頭汗的種類有很多,例如發黃時出現頭汗,是熱邪無法向外散發,只能向上宣洩。背部僵硬怕冷,同時頭部出汗,這是寒濕侵入經絡的表現。下血並胡言亂語且頭部出汗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。虛煩不安,頭部出汗,這是邪氣停留在胸中,向上熏蒸所致。
水邪在胸部停滯導致頭部出汗,是水氣停滯無法向外排出的緣故。如果身體陽氣衰弱,出現時冷時熱,且伴有頭部出汗,這是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表現。如果出現發黃、流鼻血、小便困難且頭部出汗,這是邪風火熱向上熏蒸的緣故。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受到邪氣干擾所致。如果出現關格不通(大小便都不通)還頭部出汗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濕病患者如果用瀉下的藥物,導致額頭出汗、輕微喘息,而且小便順暢,也是危險的徵兆,這都是陽氣向上脫散的表現,屬於逆症。《活人書》中說:病人體表虛弱、體內有實邪,導致玄府(皮膚的毛孔)無法打開,陽氣只能向上發散,所以汗液會從頭部排出。
凡是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,都是因為五臟乾枯、胸中空虛、津液不足所致。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用瀉下的藥物,如果瀉下反而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。前輩醫家認為,體內虛弱不能用瀉下的藥物,體內津液枯竭不能發汗,既然頭部已經出汗了,就更不能再發汗。如果體內有實熱,小便順暢但是大便呈黑色,這是體內有蓄血導致頭部出汗,輕微的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,嚴重的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如果熱邪進入血室,在半表半裡時出現頭部出汗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前輩醫家認為,頭部出汗,汗水只到脖子就停住,這是血症的表現。
如果頭汗主要集中在額頭,這屬於心臟的問題,應該專門補益中焦的脾土,並且用活血的藥物來治療,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的了。前輩醫家說:凡是額頭和手背出冷汗的,這是陰毒傷寒的表現,應該用四逆湯來快速溫補,不能說陰證就一定不會出汗。
手足汗
胃主四肢末端,也是津液的主要來源。手足出汗是熱邪聚集在胃中,導致津液向外發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手足汗水淋漓,這是大便已經乾燥的表現。又說:手足汗水微微滲出,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,這兩種情況都應該用瀉下的藥物治療。如果陽明病是中寒導致的,不能進食,小便不順暢,手足汗水淋漓,這是要形成積聚的表現,不宜用瀉下藥。雖然這兩種情況都出現手足出汗,但一種是初期大便乾燥後期腹瀉,是胃中寒冷、水穀不分所致,所以不能用瀉下藥;另一種是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,屬於陽明病的典型症狀,所以應該用瀉下藥。
陽明病的脈象遲緩,出汗但不怕冷,身體沉重、氣短、腹脹、喘氣、潮熱,這種情況是體表邪氣將要解除,可以攻下體內實邪。手足汗水淋漓,是大便已經乾燥的表現。(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)陽明病是中寒導致的,不能進食,水穀不分,小便不順暢,手足汗水淋漓。(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或吳茱萸理中湯治療)
如果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,太陽病的症狀已經解除,出現潮熱、手足汗水微微滲出、大便乾燥、胡言亂語。(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)
盜汗
盜汗是指睡著時出汗,醒來汗就停止的現象。睡著時熱氣在體內運行,體表的陽氣沒有及時呼應,導致津液外泄。醒來後,氣在體表運行,所以汗就停止了。雜病中的盜汗多是陰虛所致。傷寒的盜汗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。邪氣在體表會導致自汗。經文說:稍微出盜汗,反而怕冷的,是體表邪氣還沒有解除的表現。陽明病應該是體內有實邪,但是脈象浮的,一定是出現盜汗,這表示還有體表邪氣。還有三陽合病的,眼睛閉上就出汗,這說明盜汗的病機是在體表和體內的交界處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。這和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分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