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6)

1. 振戰慄

少陰但厥無汗,強發之,血從口鼻目出,為下厥上竭,難治。(《活人》:太陽證衄血乃解,陽氣重故也。仲景所謂陽盛則衄,是也。凡小衄而脈尚浮緊者,宜再與麻黃湯。脈浮緩自汗者,再與桂枝湯。言衄家不可發汗者,蓋為脈微也。既二藥不可,用犀角地黃湯主之。衄而心煩,飲水則吐者,先服五苓散,次服竹葉石膏湯。

復庵:鼻衄屬太陽經,風寒皆有之。既衄而表證仍在者,於寒再用麻黃湯,於風再用桂枝湯。及謂發煩目瞑,劇者必衄,既發煩目瞑,豈純是太陽經。夫陽明之脈循鼻,是太陽侵入陽明,汗下俱難。若衄已而熱不退,惟升麻葛根湯、敗毒散、陽旦湯為穩。若少陰初得病,誤以正發汗之法,致迫其血,動經妄行而衄,非獨出於鼻,或從口中,或從耳目。又有陽陷入陰,四肢厥,醫誤為寒邪在表,從而汗之。

當下反汗,以致動血是為下厥上渴,難治。先哲云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,正謂此也。要知汗出不澈,為陽之衄,誤發其汗為陰之衄,二者大不同也。節庵:以麻黃桂枝治衄,非治衄也。散其經中邪氣耳。衄家不可汗,汗出額上陷,直視不眴不眠,芍藥地黃湯。陽明自利加衄者,麻黃升麻湯。

少陰強汗,下厥上竭者,當歸四逆湯。仍灸太豁、三陰交、湧泉穴。江瓘:仲景言衄家不可汗,亡血家不可汗,而此用麻黃湯,何也?蓋既衄之人,亡血已多,故不可再汗。此則當汗不汗,熱毒蘊結,無由解散。故仲景又云: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蓋發其汗,則熱越而出,血自止也。

健曰:衄而可汗者,衄惟點滴,非表劑汗之,則邪熱不解,此《活人》所謂小衄也。衄而不可汗者,衄已成流,若再發汗,則額陷而致直視不眴不眠之患。總宜確審。)

吐血

雜病吐血咯血,責為熱邪。傷寒吐、咯血者,皆由誤於汗下,併火逆所致。或失汗下,血熱而成。是為壞病,當隨其逆而調之。惟少陰厥竭為強動陰血,難治。

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唾膿血。(黃芩湯。)脈浮發熱,反灸之,必咽燥吐血。(救逆湯。)咽喉閉塞,不可發汗,汗則吐血,氣欲絕,厥冷蜷臥。(當歸四逆湯。)大下後,寸脈沉遲,尺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。(有兩證,陽毒,麻黃升麻湯;陰毒,甘桔湯加半夏、生薑。

)陽毒,咽痛吐血,面赤斑斑如錦紋。(升麻鱉甲湯。)燥渴吐鮮血。(黃連解毒湯加丹皮、生地,吞四生丸。)不渴,吐血如豬肝。(理中湯加墨汁。仁齋:凡吐血、衄血,無表證,脈不浮者,不可發汗。東垣云:脈微者,宜黃芩芍藥湯。脈滑若數者,犀角地黃湯。如熱甚,血不止者,河間地黃散、古方四生丸。

血虛者,東垣麥冬飲子、三黃補血湯。大抵脈滑小者生,實大者死。或吐或衄後,脈微者易治。熱反盛脈數急者死。凡血得熱則行,得冷則凝,得黑則止。所以犀角地黃湯,加京墨一二匙最效。昔陶尚文治一傷寒,四五日吐血不止,醫以犀角地黃等湯治之反劇。陶公切其脈浮緊而數,遂用麻黃湯一劑汗出而愈。

白話文:

[振戰慄]

如果少陰病出現手腳冰冷但沒有汗的情況,強行發汗會導致血從口鼻眼睛流出,這是因為下焦虛寒、上焦陽氣耗竭,很難醫治。《活人書》說,太陽病流鼻血反而能解,是因為陽氣過盛的緣故。張仲景說的陽氣盛就會流鼻血,就是這個意思。一般來說,如果只是少量流鼻血,而且脈象仍然浮緊,應該再次使用麻黃湯;如果脈象浮緩而且有自汗,應該再次使用桂枝湯。說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是因為脈象虛弱的緣故。如果以上兩種藥都不能使用,就應該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如果流鼻血而且心煩,喝水就吐,應該先服用五苓散,再服用竹葉石膏湯。

復庵認為,鼻出血屬於太陽經的問題,風寒都可能引起。如果流鼻血後,表證仍然存在,如果是寒引起的,就再次使用麻黃湯;如果是風引起的,就再次使用桂枝湯。並且認為出現煩躁、眼睛發黑,嚴重者一定會流鼻血,既然出現煩躁、眼睛發黑,難道單純是太陽經的問題嗎?陽明經脈經過鼻子,這說明是太陽經的病邪侵入陽明經,發汗或攻下都難以奏效。如果流鼻血後熱不退,使用升麻葛根湯、敗毒散、陽旦湯會比較穩妥。如果少陰病剛開始發病,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,導致血被逼迫,亂竄而流鼻血,不只從鼻子流出,可能從口、耳、眼睛流出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陷入陰,導致四肢冰冷,醫生誤認為是寒邪在表,就用發汗的方法。

當時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會導致血妄動,是屬於下焦虛寒、上焦陽氣耗竭,很難醫治。古代的醫學家說:「桂枝湯一下肚,陽氣過盛就會死」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要知道汗出不透徹,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的流鼻血;錯誤地發汗導致的流鼻血,則是因為陰氣過盛,兩者大不相同。節庵認為,用麻黃、桂枝湯治療流鼻血,並不是為了治療流鼻血本身,而是為了散發經絡中的邪氣。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如果發汗導致額頭凹陷,眼睛直視、眨眼困難、失眠,應該使用芍藥地黃湯。陽明病腹瀉又加上流鼻血的,應該使用麻黃升麻湯。

少陰病強行發汗,導致下焦虛寒、上焦陽氣耗竭的,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,同時艾灸太豁、三陰交、湧泉穴。江瓘說,張仲景說流鼻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失血的人不可以發汗,但這裡卻使用麻黃湯,是為什麼呢?因為流鼻血的人,失血已經很多了,所以不可以再發汗。但這裡的情況是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熱毒鬱積,無法散發,所以張仲景又說,傷寒脈象浮緊,不發汗,因此導致流鼻血的,要用麻黃湯治療。發汗,熱邪就能從汗散發出去,血自然就會停止。

健認為,流鼻血可以發汗的情況是,流鼻血只是點滴的量,如果不使用發汗的藥,邪熱就無法散去,這就是《活人書》說的「小衄」。流鼻血不可以發汗的情況是,流鼻血已經很多,如果再發汗,就會導致額頭凹陷,出現眼睛直視、眨眼困難、失眠的問題。總之,要仔細審查病情。

吐血

各種雜病引起的吐血、咯血,多半是由於熱邪引起的。傷寒引起的吐血、咯血,都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加上火氣上逆所導致的。或者因為沒有及時發汗或攻下,血熱而導致。這屬於壞病,應當根據病情反向調節。只有少陰病氣血耗竭,強行使陰血妄動,才很難醫治。

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吐血的,之後一定會吐膿血(使用黃芩湯治療)。脈象浮而發熱,反而用艾灸,一定會咽喉乾燥、吐血(使用救逆湯治療)。咽喉堵塞,不可以發汗,如果發汗會導致吐血、氣息將絕、手腳冰冷、身體蜷縮(使用當歸四逆湯治療)。大便攻下後,寸脈沉遲,尺脈不顯,咽喉不利,吐膿血(有兩種證型,陽毒,使用麻黃升麻湯治療;陰毒,使用甘桔湯加半夏、生薑治療)。

陽毒,會咽喉疼痛、吐血、面部紅斑像錦紋(使用升麻鱉甲湯治療)。口渴吐鮮血(使用黃連解毒湯加丹皮、生地,服用四生丸)。不口渴,吐血像豬肝(使用理中湯加墨汁治療。仁齋認為:凡是吐血、流鼻血,沒有表證,脈象不浮的,不可以發汗。東垣認為,脈象虛弱的,應該使用黃芩芍藥湯;脈象滑數的,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。如果熱邪很盛,血止不住的,使用河間地黃散、古方四生丸治療。血虛的,使用東垣麥冬飲子、三黃補血湯。總體來說,脈象滑而小的容易治好,脈象實而大的難以治好。或者吐血、流鼻血後,脈象虛弱的容易治好。熱邪反而更盛、脈象數而急的難以治好。一般來說,血遇到熱就運行,遇到冷就凝結,遇到黑色物質就能止住。所以犀角地黃湯,加入京墨一兩匙效果最好。以前陶尚文治療一個傷寒病人,四五天吐血不止,醫生用犀角地黃等湯藥治療反而更嚴重。陶尚文把脈發現病人的脈象浮緊而數,於是使用麻黃湯一劑,發汗後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