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7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7)
1. 振戰慄
可謂得仲景之法者矣。若脈非浮緊而數,此法安可施乎。節庵:吐血者,諸陽受熱,其邪在表,當汗不汗,致使熱毒入臟積瘀於內,遂成吐血。若見眼紅目閉,神昏語短,眩冒迷妄,煩躁漱水,驚狂譫語,鼻衄唾紅,手冷足寒,四肢厥冷,胸腹急滿,大便黑,小便數,見一二證,皆瘀血也。初得此病,急宜治之。
若陸續不已,經數時而腹痛,則難愈矣。健曰:凡人脾胃虛弱,內熱偏盛者,外傷於寒,內伏其熱,火邪不得伸泄,而血出於口。當從東垣醫案,所立麻黃人參芍藥湯治之。觀子謂此方足以為範模也。)
畜血
當汗不汗,則為畜血,血結胸腹硬滿,手按則痛。若小便不利,乃水與氣也。小便自利,為有畜血。許學士云:畜血在上,其人喜忘;畜血在下,其人如狂。凡尿血身黃,必畜血者多。
太陽六七日,表證仍在,脈微而沉,不結胸,發狂,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,下血者愈。若不下血,瘀熱在裡。(抵當湯。)身黃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自利如狂。(上方。)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少腹急結,其人如狂。(桃仁承氣湯。)
陽明病喜忘,大便黑,為畜血在上。(犀角地黃湯。)在中,(桃仁承氣湯。)在下,(抵當湯。)胸滿痞痿,舌青口燥,但漱水不欲咽,無寒熱,脈微大來遲,腹不滿,其人言我滿,有瘀血也。(桃仁承氣湯。)如熱狀煩滿,口燥渴,脈反無熱,陰伏瘀血也。(當下之。《明理》:畜血者,血在上焦結聚,畜而不散也。
由傷寒失汗,畜血在裡,太陽之邪,隨經內瘀,血為熱轉,結而不行,畜於下焦也。凡診傷寒,先看面目,次觀口舌,及心下至少腹。以手按之,若少腹硬滿,便當問其小便,小便不利者,是津液留結,可利小便。若小便自利者,是畜血也,可下其瘀血。經曰:傷寒有熱,少腹滿,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有畜血也。
又曰:太陽身黃,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不利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,血證諦也。然畜之中,又有輕重,如狂也,喜忘也,皆證之甚也,抵當湯。外已解,但少腹結,證之輕也,桃仁承氣湯。五法:少腹急者,邪在下焦,無頭痛惡寒發熱者,外證已解。大便黑者,瘀血漬之。
小便利者,血病而氣不病。上焦主陽,下焦主陰,陽邪居上,為重陽,重陽則狂。今瘀血客於下焦,下焦不行,則幹上部清陽之分,而天君弗寧矣,故如狂。海藏:血證古人用藥,雖有輕重之殊,而無上下之別,今分作上、中、下三等。以衄血、嘔血、唾血、吐血為上部,血結胸中為中部,畜血下焦為下部。
夫既有三部之分,藥當隨之輕重也。失血多為衄血,脈浮灸之。咽燥,為唾血。當汗不汗,熱入於裡,為嘔血、吐血,此在上也。犀角地黃湯主之,涼膈散加生地亦可。大凡血證,皆不飲水,惟氣證則飲之。此證乃足太陰所主,脾所不里越而上行。實者犀角地黃湯,虛者黃芩芍藥湯。
白話文:
震顫發抖
可以說掌握了張仲景的方法。如果脈象不是浮緊且急促,這種方法怎麼能使用呢?節庵認為,吐血是因為身體各處的陽氣受熱,邪氣在體表,本應發汗卻沒有發汗,導致熱毒進入內臟,積聚成瘀血,於是造成吐血。如果出現眼睛發紅、眼皮緊閉、神志不清、說話短促、頭暈目眩、精神恍惚、煩躁不安、漱口卻不喝水、驚恐狂躁、胡言亂語、流鼻血或吐血、手腳冰冷、四肢厥冷、胸腹脹滿、大便呈現黑色、小便頻繁等症狀,只要出現一兩種,都是瘀血的表現。剛得這種病,應當立即治療。如果持續不斷,經過一段時間後出現腹痛,就難以治癒了。
健認為,凡是脾胃虛弱,體內熱氣偏盛的人,因外受寒邪,導致內熱潛伏,火邪無法發散,於是血從口中出來。應當採用東垣的醫案,使用麻黃人參芍藥湯治療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這個方子足以作為典範。
蓄積瘀血
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就會導致瘀血積聚,血液凝結在胸腹,感到堅硬脹滿,用手按壓會疼痛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那是因為水液和氣滯留。如果小便順暢,就是有瘀血。許學士說,瘀血在上方,人容易健忘;瘀血在下方,人會像發狂一樣。凡是小便出血、身體發黃,多半是體內有瘀血。
太陽病經過六七天,表證還在,脈象微弱而沉,沒有出現胸部結塊,卻出現發狂、少腹脹滿堅硬、小便順暢、下血等情況,這種情況表示病要好了。如果沒有下血,表示瘀熱在體內。(用抵當湯治療。)如果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澀,少腹堅硬,小便順暢,且出現發狂的症狀。(用抵當湯治療。)太陽病沒有痊癒,熱邪結於膀胱,導致少腹急迫堅硬,人會像發狂一樣。(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)
陽明病出現健忘,大便呈現黑色,表示瘀血在上方。(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)如果瘀血在中間,(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)如果瘀血在下方,(用抵當湯治療。)如果出現胸部脹悶、身體疲軟、舌頭發青、口乾舌燥、只漱口卻不想喝水、沒有發冷發熱,脈象微弱且慢,腹部不脹滿,但病人卻說自己腹脹,表示體內有瘀血。(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)如果出現像有熱的樣子,煩躁不安,口乾舌燥,脈象卻沒有發熱的表現,這是因為陰血被瘀血所阻礙。(應當使用瀉下的方法。《明理》說:所謂的蓄血,是說血液在上焦積聚,停滯而不散。)
因為外感風寒時沒有及時發汗,導致瘀血積聚在體內,太陽經脈的邪氣隨著經脈內傳,血液被熱邪所轉化,凝結而不運行,積蓄在下焦。凡是診斷外感風寒的病人,首先看他的面部和眼睛,接著觀察他的口和舌頭,以及心下到少腹的部位。用手按壓,如果發現少腹脹滿堅硬,就應當詢問他小便的情況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是津液停滯,可以採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小便順暢,就是體內有瘀血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清除瘀血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傷寒發熱,少腹脹滿,小便不順暢,如果反而小便順暢,就是體內有瘀血。
還說:太陽病如果出現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澀,少腹堅硬,小便不順暢,表示體內沒有瘀血。如果小便順暢,人會像發狂一樣,這是確實有瘀血的表現。然而,瘀血的情況也有輕重之分,像發狂或健忘,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,應用抵當湯治療。外表的症狀已經解除,但少腹仍有結塊,這是病情較輕的表現,應用桃仁承氣湯治療。治療瘀血有五種方法:如果少腹急迫,是邪氣在下焦,沒有頭痛、怕冷、發熱的症狀,表示外表症狀已經解除。大便呈現黑色,表示瘀血浸染。小便順暢,表示是血液有病,而氣機沒有問題。上焦主管陽氣,下焦主管陰氣,陽邪在上,屬於重陽,重陽就會發狂。現在瘀血滯留在下焦,下焦運行不暢,就會干擾上部的清陽之氣,使心神不安,所以會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。海藏說:古代醫生使用藥物治療血證,雖然藥量有輕重之分,但沒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現在把血證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。以流鼻血、嘔吐血、吐唾液時帶血、吐血為上部,血液結聚在胸中為中部,瘀血積聚在下焦為下部。
既然有上、中、下三部分之分,用藥也應當隨著病情的輕重而調整。失血過多是因為流鼻血,脈象浮,可以用灸法治療。如果咽喉乾燥,表示是唾液帶血。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熱邪進入體內,導致嘔吐血、吐血,這是上部的血證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,也可以用涼膈散加生地來治療。凡是血證,一般都不想喝水,只有氣機失調的病人才會喝水。這種病是足太陰脾經主管的,脾氣沒有正常運行而向上。實證用犀角地黃湯,虛證用黃芩芍藥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