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5)
1. 振戰慄
不能言
默默不欲言者,陰主靜也。熱者,喑啞者,火傷肺也。風溫語言難出,少陰咽瘡者,傳邪所傷也。及風熱入肺,風邪伏肺,俱令聲嘎,各別而治之。
少陰咽中生瘡,不能語言,聲不出。(苦酒湯。)
太陽發汗已,身猶灼熱,為風溫。脈尺寸俱浮,自汗身重,多眠,鼻鼾,語言難出。(萎蕤湯。)
惑病蟲蝕咽喉,上唇有瘡,則聲嘎。(甘草瀉心湯。)
痙病口噤不能言。(剛痙,葛根湯;柔痙,桂枝湯加栝蔞根。)火邪刑金聲嘎。(芩、連、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桔梗、五味、甘草。)風熱壅盛,咳嗽聲啞。(桔梗、甘草、荊防、薄荷、知母、花粉。)熱病喑啞,不言,三四日不得汗者死。(健按:不能言,而舌滑無胎者,乃真陰為寒直中,陽氣不得上通,為難治。
其或□□□熱上壅於肺,或瀉利脾憊,不能行其津液,舌本強口禁不能言者,尚為可治。若邪實胃腑,濁垢內結,穢濁上衝陽明,昏憒,而舌焦短縮芒刺者,乃大承氣急下之。予嘗治此,屎去即能言矣。)
漱水不欲咽
內有熱,必喜水。今欲飲而不欲咽,是熱在經,而里無熱也。屬在陽明。此經氣血俱多,經中熱甚逼血妄行,必將衄也。凡在表者,是邪熱在經也。無表證,加之胸腹滿,如狂者,畜血也。亦多燥而不渴,又陰證發躁,煩渴不能飲水,或勉強下咽,頃即吐出,或飲下即嘔噦,皆內真寒而外假熱也。蓋無根失守之火,遊於咽嗌之間,假燥渴,故其證欲飲而不能飲也。
宜分別之。
陽明身熱頭痛,口燥,漱水不欲咽,必衄血,脈微。(犀角地黃湯,茅花湯。)無表證,不寒熱胸腹滿,唇口燥,漱水不欲咽,小便多,此為瘀血,必發狂。(輕者桃仁承氣湯,甚者抵當湯。)
少陰脈沉細,厥逆,漱水不欲咽。(四逆湯。)下利厥逆無脈,乾嘔煩,漱水不欲咽。(白通湯加膽汁、人尿。)吐蛔口燥舌於,但欲涼水浸舌,及唇,不得咽。(理中湯加烏梅。)
衄血
衄者,鼻中出血也。雜病衄者,責熱在裡。傷寒衄血,責熱在表。夫心主血,肺主氣。肺開竅於鼻,血得熱則隨火上逆,故雜病以衄為裡熱。經曰:傷寒不發汗,因致衄者,與麻黃湯。六七日不大便,頭痛有熱,與小承氣湯。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。當發其汗,若頭痛者,必衄。
蓋經絡熱甚,則迫血上行,邪解,則不壅盛上迫。故傷寒衄,為表熱也。古人以衄為紅汗,曰:奪血者,無汗,奪汗者,無血,成流者,不須服藥,當與水解即止。點滴者,邪猶在經,當散其邪。衄血雖為欲解,若衄不止,而頭面汗出,其身無汗。及發汗不至足者,難治。
太陽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。(麻黃湯。)
陽明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必衄。(黃芩湯。)陽明口燥,但漱水不欲咽者,必衄。(黃芩芍藥湯。)衄後脈猶浮。(麻黃湯。)衄後脈已微。(黃芩芍藥湯,或犀角地黃湯。)衄多不止。(茅花湯加黃芩、黃連、墨汁。)衄忌寒藥,涼水過多,必成畜血結胸。(輕,犀角地黃湯;重,桃仁承氣湯。)
白話文:
[振戰慄]
不能說話
如果一個人默默的不想說話,那是因為陰氣主靜的緣故。如果是發熱而導致失聲,那是火邪傷了肺。風溫病導致說話困難,或是少陰病出現咽喉潰瘍,都是因為邪氣傳染所傷。還有,風熱侵入肺部,風邪潛伏在肺部,都會導致聲音嘶啞,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治療。
少陰病導致咽喉生瘡,無法說話,聲音發不出來。(可以使用苦酒湯。)
太陽病發汗後,身體仍然發燙,這是風溫病。脈象顯示寸關尺都是浮脈,同時有自汗、身體沉重、嗜睡、打鼾、說話困難的症狀。(可以使用萎蕤湯。)
如果是由於病蟲侵蝕咽喉,導致上嘴唇生瘡,也會導致聲音嘶啞。(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。)
痙攣病導致牙關緊閉,無法說話。(剛痙使用葛根湯,柔痙使用桂枝湯加栝蔞根。)火邪傷金,導致聲音嘶啞。(可以使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桔梗、五味子、甘草。)風熱壅盛,導致咳嗽聲音嘶啞。(可以使用桔梗、甘草、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知母、花粉。)熱病導致失聲,無法說話,如果三四天都不能發汗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(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不能說話,但舌頭濕潤無苔,這是真正的陰寒直中,陽氣無法上達,屬於難治之症。
如果是由於熱邪上壅於肺,或是腹瀉導致脾氣虛弱,無法運送津液,導致舌頭僵硬,口不能張開,不能說話,這種情況還可治療。如果邪氣實在於胃腑,濁垢在內部凝結,穢濁之氣上衝陽明,導致昏迷,舌頭焦乾短縮有芒刺,這屬於大承氣湯的適應症,需要立刻瀉下。我曾經治療過這種情況,排便後就能說話了。)
漱口不想吞水
如果體內有熱,一定會喜歡喝水。現在想喝水卻不想吞下去,表示熱在經絡,而體內沒有熱。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經的問題。陽明經的氣血都很旺盛,如果經絡中的熱很嚴重,會迫使血液妄行,導致流鼻血。一般來說,如果症狀在表,表示邪熱在經絡。如果沒有表證,又加上胸腹脹滿,甚至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,那是因為有瘀血。這種情況通常會感到口乾而不渴,還有一些是陰證導致的煩躁,雖然渴卻不能喝水,或者勉強吞下卻立刻吐出來,或是喝下就想嘔吐,這些都是體內真寒外假熱的表現。因為虛火沒有根,在咽喉部位遊走,造成口渴的假象,所以會有想喝卻不能喝的情況。
要仔細分辨這些情況。
陽明病導致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口乾,漱口不想吞水,一定會流鼻血,脈象微弱。(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、茅花湯。)沒有表證,也沒有怕冷發熱,只是胸腹脹滿,嘴唇乾燥,漱口不想吞水,小便多,這是瘀血,一定會發狂。(輕微的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,嚴重的可以使用抵當湯。)
少陰病導致脈象沉細、手腳冰冷、漱口不想吞水。(可以使用四逆湯。)下痢導致手腳冰冷、沒有脈搏、乾嘔煩躁、漱口不想吞水。(可以使用白通湯加膽汁、人尿。)吐蛔蟲導致口乾舌燥,只想用涼水浸泡舌頭和嘴唇,但卻無法吞咽。(可以使用理中湯加烏梅。)
流鼻血
流鼻血是指鼻子出血。其他疾病導致的流鼻血,通常是體內有熱。傷寒導致的流鼻血,通常是體表有熱。心臟主管血液,肺臟主管氣。肺的竅門在鼻子,血液遇到熱就會隨著火氣向上逆行,因此其他疾病引起的流鼻血,被認為是體內有熱。醫書上說:傷寒不發汗導致流鼻血的,可以使用麻黃湯。如果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發熱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。如果小便清澈,表示病不在體內,還在體表,應該發汗。如果頭痛,一定會流鼻血。
經絡的熱邪過盛,會迫使血液向上走,邪氣解除,血脈就不會壅塞上迫。因此傷寒導致的流鼻血,是體表有熱的表現。古人將流鼻血稱為紅色的汗,說:奪血就不會出汗,奪汗就不會出血,如果是大量流血,就不需要吃藥,用水浸泡就可以止住。如果是點滴的流血,表示邪氣還在經絡,應該驅散邪氣。流鼻血雖然表示病邪正在解散,但如果流血不止,而且頭面出汗,身體卻不出汗,或是發汗沒有到達腳部,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了。
太陽病脈象浮緊,沒有發汗,導致流鼻血。(可以使用麻黃湯。)
陽明病脈象浮、發熱、口乾鼻燥,能吃東西的就一定會流鼻血。(可以使用黃芩湯。)陽明病口乾,只是漱口不想吞水,就一定會流鼻血。(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。)流鼻血後脈象仍然是浮脈。(可以使用麻黃湯。)流鼻血後脈象已經微弱。(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或犀角地黃湯。)流鼻血不止。(可以使用茅花湯加黃芩、黃連、墨汁。)流鼻血忌諱使用寒涼的藥物,也不要過多使用涼水,否則會導致瘀血結聚在胸部。(輕微的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,嚴重的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