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3)

1. 振戰慄

又有四肢漐習,動而不止,似瘛瘲而無力抽搐,此為肝絕,死矣。凡用續命,有汗去麻黃,無汗去黃芩,要在變通而已。)

拘急蜷

手足不能自如,屈伸不便,蜷臥拘急,陰寒所致也。四肢諸陽之本,因發汗亡陽,陽虛而有此證。蜷者,陰寒之極,屈縮不伸。少陰惡寒身蜷,四逆救之。若有陰無陽者,不治。

太陽自汗,脈浮,小便數,心煩微惡寒,腳攣急。(芍藥甘草湯。)發汗漏不止,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屈伸。(桂枝加附子湯。)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冷,惡寒。(四逆湯。)

少陰下利自止,惡寒而蜷,手足溫者,可治。惡寒而蜷,時有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惡寒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不治。四逆惡寒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蜷者,死。

風濕相傳,骨節煩疼,不得屈伸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或微腫。(甘草附子湯。)

不仁

仁,柔也。不仁,身不柔和,痛癢不覺,針火不知也。經曰:諸虛乘寒,則為鬱冒不仁。蓋氣血虛少,不能流行於身,正氣為邪氣所伏,故肢體頑麻不仁,厥如死屍也。若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水漿不下,形體不仁,此命絕也。

鬱冒不仁厥如死屍。(桂枝麻黃各半湯,或補中益氣湯,入薑汁。)少陰脈不至,寒氣上奔,血結心下,熱歸陰股與陰相動,身不仁。(亦曰屍厥,甘草乾薑湯,桂枝芍藥湯加姜。《明理》:不仁,由邪氣壅盛,正氣閉伏,鬱而不發,營衛氣血虛少,不能通行致然。《內經》曰:營氣虛,則不仁。

《針經》曰:衛氣不行則不仁。經曰:營衛不能相將,三焦無所仰,身體痹,不仁。由是言之,不仁為營衛氣血虛少明矣。經又曰:諸乘寒者則為厥,鬱冒不仁。此厥者,言正氣為寒所乘,非四肢逆冷之厥也。何也?蓋以鬱冒為昏冒,不仁為不知痛癢,得不為屍厥之厥耶。

經曰: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少,精血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此為屍厥。其乘寒之厥,鬱冒不仁,即此屍厥可知也。昔越人入虢,診太子屍厥不仁,刺之而痊,此可治也。若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形體不仁者,雖越人其能起歟。

肉疴,出《內經》,謂頑痹不知痛癢也。汗出太多,營與衛俱虛,血氣不和,肌肉失養故也。汗後雖近衣絮,猶尚肉疴。羌活沖和湯加桂枝、木香、當歸。仁齋:傷寒發汗過多,亡其血者,多變此證。又氣血俱虛,復為寒邪所襲,則血凝脈泣而不仁。

身重

有風溫,有風寒,有火逆,有易病,有三陽合病。雖所由不一,然悉屬三陽經,非若身疼,兼有三陰也。壞病有之,寒則必無矣。

風寒兩傷,身不疼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。(大青龍湯。)八九日下之,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。(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)

白話文:

振戰慄

另外,有些人四肢會微微顫動,動個不停,看起來像抽搐但又沒力氣,這是肝氣衰竭的現象,快要死了。一般使用續命湯這類藥方,有汗的情況要去掉麻黃,沒汗的情況要去掉黃芩,重點在於要懂得靈活變通。

拘急蜷

手腳不能自由活動,彎曲伸展不順暢,身體蜷縮著,這是因為體內陰寒所導致的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因為發汗過度而耗損了陽氣,陽氣虛弱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身體蜷縮,表示陰寒已經到了極點,導致身體收縮而無法伸展。少陰經的病症會有怕冷且身體蜷縮的現象,用四逆湯可以救治。如果只有陰寒而沒有陽氣,就無法醫治。

太陽經病症會自己流汗,脈搏浮在表面,小便次數頻繁,心煩且稍微怕冷,腳部容易抽筋。(可以用芍藥甘草湯)。發汗過多導致汗流不止,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稍微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。(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)。大量出汗,發熱卻沒有退去,體內感覺拘急,四肢疼痛,腹瀉且手腳冰冷,怕冷。(可以用四逆湯)。

少陰經的病症,腹瀉自行停止後,會怕冷且身體蜷縮,如果手腳溫暖,還可以醫治。如果怕冷身體蜷縮,偶爾會感到煩躁,想要把衣服被子掀開,也可以醫治。如果怕冷身體蜷縮且腹瀉,手腳冰冷,就無法醫治。如果四肢冰冷、怕冷且身體蜷縮,脈搏摸不到,沒有煩躁但身體蜷縮,就代表快要死了。

風濕病相互傳染,導致骨節煩疼,無法彎曲伸展,出汗且呼吸短促,小便不順暢,怕風或者身體微微腫脹。(可以用甘草附子湯)。

不仁

「仁」的意思是柔軟。 「不仁」是指身體不柔軟,感覺不到疼痛或癢,針刺或燒灼都沒有感覺。 古書上說:「各種虛弱的狀況加上寒邪侵襲,就會造成昏迷和感覺麻木。」 這是因為氣血虛弱,無法在身體中順暢運行,正氣被邪氣壓制,導致肢體麻木,失去知覺,像死屍一樣。 如果脈搏浮在表面而且很大,身體流汗像出油一樣,喘氣不停,無法喝水,身體麻木,就是快要死了。

昏迷麻木,像死屍一樣。(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或者補中益氣湯,加入薑汁)。少陰經脈搏摸不到,寒氣向上衝,血在心臟下方凝結,熱氣跑到陰部,與陰氣互相影響,導致身體麻木。(也稱為屍厥,可以用甘草乾薑湯,桂枝芍藥湯加入薑。 《明理》書上說:麻木,是因為邪氣壅塞,正氣被壓制,無法發揮作用,導致身體營養物質不足,氣血無法順暢運行。《內經》說:身體的營養物質不足,就會麻木。

《針經》說:衛氣運行不暢就會麻木。 古書說: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制無法相互配合,三焦失去功能,身體麻木,失去知覺。 由此看來,麻木就是身體的營養物質、防禦機制和氣血不足所導致的。 古書又說:各種虛弱的狀況加上寒邪侵襲,就會造成昏厥、昏迷和麻木。這裡的昏厥,是指正氣被寒邪侵襲,並不是指四肢冰冷的昏厥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昏迷是指意識模糊,麻木是指沒有痛癢知覺,這不就是像屍厥一樣的昏厥嗎?

古書說:少陰經脈搏摸不到,腎氣微弱,精血運行快速且急迫,向上衝入胸腔,宗氣反而聚集,血在心臟下方凝結,陽氣退下,熱氣跑到陰部,與陰氣互相影響,導致身體麻木,這就是屍厥。這種被寒邪侵襲導致的昏厥、昏迷和麻木,就是屍厥。從前扁鵲去到虢國,診斷太子是屍厥導致麻木,用針刺後痊癒,這表示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脈搏浮在表面而且很大,身體流汗像出油一樣,身體麻木,即使扁鵲也無法救治。

「肉疴」,出自《內經》,指的是麻木不仁,感覺不到疼痛或癢。 流汗過多,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制都虛弱,氣血不和,肌肉失去營養才會這樣。流汗之後,即使穿上衣服被子,還是會感覺麻木不仁。「羌活沖和湯」可以加上桂枝、木香、當歸來治療。仁齋說:傷寒發汗過多,耗損血液,多半會變成這種病症。另外,氣血都虛弱,又被寒邪侵襲,導致血液凝結,脈搏阻塞,失去知覺。

身重

造成身體沉重的原因有很多種,有的是因為風熱,有的是因為風寒,有的是因為火氣上逆,有的是因為疾病容易變化,有的是因為三陽經同時生病。雖然原因不盡相同,但都屬於三陽經的病症,不像身體疼痛,會同時與三陰經有關。病情惡化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但如果是寒症,就不會感到沉重。

風寒同時侵襲身體,不會感覺疼痛但會感到沉重,偶爾會感覺稍微輕鬆一點,但沒有少陰經的病症。(可以用大青龍湯)。生病八九天後,使用瀉下藥,會感到胸悶煩躁、驚慌不安,小便困難,胡言亂語,全身沉重,無法翻身。(可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