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2)
1. 振戰慄
驚悸
心主神,神依血,心血一虛,神失所守而舍空,痰水客之,此驚悸之所作也。驚者,惕然不寧,觸事易驚,氣鬱生痰也。悸者,築然跳動。蓋以心虛則停水,水居火位,心實畏之,故怔忡也。
太陽汗出不解,仍發熱,心悸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。(真武湯。)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。(桂枝甘草湯。)汗後臍下悸,欲作奔豚。(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)八九日,下之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。(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)以火劫汗,亡陽驚狂。
(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。)二三日悸而煩,(小建中湯。)脈結代心動悸,(炙甘草湯。)
少陽耳聾,目赤,煩滿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(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。)五六日往來寒熱,胸脅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心下悸。(上方。)脈弦細,頭痛發熱屬少陽,誤汗則譫語,胃不和,煩而悸。(大柴胡湯,調胃承氣湯。)
少陰四逆而悸,(四逆散加桂枝。)厥而悸者,宜先治水。(茯苓甘草湯。)霍亂心悸,(理中湯加茯苓。念莪按:驚與悸,雖有分別,總皆心受病也。因陽氣內弱,法當鎮固,水飲停畜,法當疏通。心之為患,甚於他邪,雖有餘邪,必先治水。蓋以水停心下,無所不入,侵於肺為喘,傳於冒為嘔,溢於皮為腫,漬於腸為利,故治不可緩也。經曰:厥而悸者,宜先治水。
夫病莫重於厥,猶先治水,況其他乎。節庵:悸有氣虛,有停飲。氣虛者,陽氣內怯,心下空虛,正氣內動而悸。或汗下後,正氣虛亦悸,法當先定其氣。停飲者,因飲水過多,水停心下,心不自安而悸。小便利者,茯苓桂枝白朮湯;小便少者,必裡急,豬苓湯。《明理論》:少陰四逆或悸,四逆散,加桂五分,是氣虛而悸也。
損庵:傷寒證屬驚者,皆壞病也,由誤下火逆溫針所致。仲景法,各隨其逆而調之。悸者,或汗下後,或氣虛,或飲多,俱如各條所說也。兼言驚與悸者,少陽吐下一證也。其故逆則小柴胡,去黃芩加茯苓。)
瘛瘲
瘛者筋脈急而縮,瘲者筋脈緩而伸。一伸一縮,手足牽引,俗謂之搐搦。風主動搖,乃風熱盛也,宜以祛風滌熱之涼劑治之,或有可生。若妄加的火,及發表之藥,則禍不旋踵,瘛瘲,音翅縱。
汗下後日久瘛瘲,此虛極生風。(小續命湯加減。)不因汗下瘛瘲,(羌活芩連天麻四物湯。)汗出露風,汗不流通,手足搐搦,(牛蒡根散。)風溫被火劫發汗,微黃色瘛瘲。(萎蕤湯。仁齋:駱龍吉言:心主脈,肝主筋,心屬火,肝屬木。火生熱,木生風,風火相扇,則瘛瘲也。
若夫不因汗下後所生者,當平肝木,制心火,佐以和血脈之藥。有痰者,加痰藥;挾風者,加風藥。若經汗下後,日久傳變而得此者,為病勢已過,多難治也。蓋因虛極生風所致,須用小續命,或大建中增損治之。若瘛瘲戴眼反折,絕汗出,如貫珠不流者,太陽終也,不治。
白話文:
顫抖震動
驚悸
心臟主導精神,精神依賴血液,當心血不足時,精神失去依託而空虛,痰水等病邪就容易侵入,這就是產生驚悸的原因。驚,是指內心不安,容易受到驚嚇,是由於氣鬱導致生痰。悸,是指心臟快速跳動。這是因為心臟虛弱導致體內停滯水分,水停留在心臟(火)的位置,心臟就會感到害怕,因此出現心慌。
太陽病汗出後沒有好轉,仍然發燒,出現心悸、頭暈、身體肌肉抽動、顫抖,甚至想倒在地上(使用真武湯)。發汗過多的人,會用手按住胸口,感覺心下悸動,想要按壓(使用桂枝甘草湯)。汗後肚臍下方悸動,像是要發作奔豚病(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)。病程八九天,使用攻下藥後出現胸悶、心煩、驚恐、小便不順暢、說胡話、全身沉重(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)。使用火攻發汗,會導致陽氣虛脫,出現驚狂。
(使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)病程兩三天,出現心悸和煩躁(使用小建中湯)。脈象結代,並伴隨心悸(使用炙甘草湯)。
少陽病,出現耳聾、眼睛紅、煩悶無法吐出或攻下,如果吐或下則會出現心悸和驚恐(使用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)。病程五六天,出現時冷時熱、胸脅脹滿、默默不想吃東西、心煩想吐,或者心下悸動(使用上方藥)。脈象細而弦,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病,如果誤用發汗,就會出現胡言亂語、腸胃不和,煩躁和心悸(使用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)。
少陰病出現四肢厥冷和心悸(使用四逆散加桂枝)。四肢冰冷並伴隨心悸,應該先治療體內停滯的水液(使用茯苓甘草湯)。霍亂伴隨心悸(使用理中湯加茯苓)。我認為(念莪的按語):驚和悸雖然有所區別,但總歸是心臟生病。因為體內陽氣虛弱,所以應當鎮定固守;體內水液停滯,則應當疏通。心臟的疾病比其他病邪更嚴重,即使還有其他邪氣,也必須先治療水液停滯。因為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,會侵犯身體各處,侵犯肺部會導致喘,傳到胃部會導致嘔吐,溢到皮膚會導致水腫,停留在腸道會導致腹瀉,所以治療不能延遲。《傷寒論》說:四肢冰冷並伴隨心悸,應當先治療水液。
疾病沒有比厥(昏厥)更嚴重的了,尚且要先治療水液,更何況其他疾病呢。節庵認為:心悸有氣虛和停飲兩種原因。氣虛是指體內陽氣不足,心臟下方空虛,正氣躁動而導致心悸。或者是在發汗或使用攻下藥後,正氣虛弱也會出現心悸,這時應該先穩定體內氣機。停飲則是因為飲水過多,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,導致心臟不安而心悸。小便順暢的人,使用茯苓桂枝白朮湯;小便量少的人,必定有裡急的症狀,使用豬苓湯。《明理論》說:少陰病四肢冰冷或心悸,使用四逆散加桂枝五分,是屬於氣虛導致的心悸。
損庵認為:傷寒病出現驚的症狀,都是壞病,是由於誤用攻下藥、火攻或溫針所導致的。仲景的治療方法是根據不同的逆證來進行調理。悸的症狀,有的是發汗或攻下後出現,有的是氣虛,有的是因為飲水過多,都要按照各條的論述來治療。同時提及驚和悸的情況,是少陽病使用吐下藥後出現的症狀。其原因是逆證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,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。
抽搐
瘛,是指筋脈急而收縮;瘲,是指筋脈緩而伸展。一伸一縮,手足牽引,民間俗稱抽搐。風主動搖,這是風熱旺盛的表現,應該用祛風清熱的涼藥來治療,或許還有機會治好。如果妄用火攻或發表的藥物,則很快就會惡化。瘛瘲,發音為翅縱。
發汗或攻下後,時間長了出現抽搐,這是虛弱到極點而生風(使用小續命湯加減)。不是因為發汗或攻下而出現抽搐(使用羌活芩連天麻四物湯)。出汗後吹到風,汗液無法流通,手足抽搐(使用牛蒡根散)。風溫病被火攻發汗後,出現微微黃色的抽搐(使用萎蕤湯)。仁齋:駱龍吉說:心臟主導血脈,肝臟主導筋脈,心臟屬火,肝臟屬木。火會生熱,木會生風,風火相互煽動,就會出現抽搐。
如果不是因為發汗或攻下所引起的抽搐,應當平息肝木,抑制心火,並佐以調和血脈的藥物。有痰的,加入化痰藥;有風邪的,加入祛風藥。如果是經過發汗或攻下後,時間長了才出現,說明病情已經惡化,大多難以治療。這是因為虛弱到極點而生風所導致,必須使用小續命湯或大建中湯加減來治療。如果抽搐導致眼睛上翻、身體反折、全身無汗或汗出如珠不流,這是太陽病走到盡頭了,無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