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 (1)
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二

2. 類證三

3. 振戰慄

振者,身微動,正氣虛寒也。戰者,身大動,邪正相爭也。慄者,心戰動,邪氣勝也。振為輕,戰為重,戰在外,而慄在內,戰重於振,而慄重於戰也。

吐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振振搖。(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)太陽汗後不解,仍發熱,心悸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。(真武湯。)下後復汗,必振寒脈微細,以內外俱虛也。亡血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慄而振。諸乘寒者,則為厥。鬱冒不仁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

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(士材按:《經》云下後復發汗,及亡血家誤汗,必為寒振,內外俱虛也。又曰:表氣微虛,裡氣不守,邪中於陰,則慄。乃知振搖之證,屬氣血俱虛,不能榮養筋骨,故為之振而不能主持。須大補氣血則可,用人參養榮湯屢效。《素問》曰:寒邪傷人,使人毫毛畢直,鼓頷戰慄,此表有邪,當發其汗。

仲景云: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當戰汗而解。又三部脈浮、沉、遲、數同等,必戰汗而解。外不戰,但內慄者,陰中於邪也。凡傷寒欲解則戰而汗出者,此邪不勝正也。若正不勝邪,雖戰無汗不可治矣。節庵:戰慄者,陰陽相爭,故體動搖也。邪氣外予正氣爭則戰,內與正氣爭則慄。

戰者正氣勝,得汗而解者。慄則不戰而但鼓頷,遂成寒逆。此陰氣內中,正不勝邪,宜姜附四逆加艾火灼之。《經》曰:陰中於邪,必內慄。又云:邪中下焦陰氣為慄。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,皆由此矣。若復躁不得臥者死。在表者沖和湯,在裡人參理中湯,此陰經自中寒者用之。

若傳經戰慄者,大柴胡治之。祗和:凡汗下後戰者,與救逆湯,再與羊肉湯而解。若陰氣內盛,氣大虛心慄鼓頷者,遂成寒逆,宜灸之。或大建中湯,或理中湯。)

筋惕肉瞤

汗多亡陽,津液枯,而筋肉失養,故筋惕而跳,肉瞤而動也。宜溫經益陽。

脈微弱,汗出惡風,誤服大青龍湯,厥逆筋惕肉瞤。(真武湯。)太陽發汗不解,仍發熱,心悸頭眩,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。(真武湯,或人參養榮湯倍人參、當歸。)吐下後復發汗,虛煩脈甚微,心下痞硬,脅痛,氣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,久而成痿。(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,真武湯。

)發汗復下,表裡俱虛,陰陽並竭,復加燒針,因胸煩,面青黃,膚瞤者,難治。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(節庵:發汗過多,或虛弱人發汗後,或傷風自汗,妄用大青龍致筋惕肉瞤者,並屬真武湯,羸者去芍藥,有熱者,去附子。應發汗而復有動氣,汗之,筋惕肉瞤,或頭眩,汗出不止者,其候最逆。

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,次服小建中,可十救一二。士材:此證因於汗者,十有七八,不因汗者,素稟血虛,邪熱摶血而致。又有未嘗發汗,七八日筋惕而肉不瞤,潮熱大便秘,小便澀,臍旁硬痛,此燥矢也。大柴胡下之。一虛一實,治法相懸,可不慎乎。)

白話文:

振戰慄

身體輕微顫動,是正氣虛弱且有寒邪入侵的表現。身體大幅度抖動,是正氣和邪氣在互相鬥爭。而心臟顫動,則是邪氣已經勝過正氣。顫動是較輕微的,抖動是較嚴重的。抖動發生在體表,而顫動則發生在體內。抖動比顫動嚴重,而顫動又比抖動更嚴重。

嘔吐或腹瀉後,胸口下方覺得氣逆脹滿,氣向上衝到胸部,頭暈,脈象沉而緊,如果發汗就會導致經絡動盪,身體會顫抖搖晃。(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。)太陽病發汗後沒有好轉,仍然發熱、心悸頭暈、身體肌肉跳動、身體顫抖得好像要倒在地上。(可以用真武湯治療。)腹瀉後又發汗,一定會出現顫抖、怕冷、脈象微細,這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。失血的人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發汗會導致寒顫和顫抖。各種受寒邪侵襲的情況,都會導致手腳冰涼。出現意識模糊、麻木不仁、口齒不清,身體顫抖怕冷的情況。

體內受到陰寒邪氣的侵襲,一定會產生內部的寒顫。(士材按:根據《經》的記載,腹瀉後又發汗,或者失血的人錯誤地使用發汗方法,一定會導致寒顫,這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。另外,如果表面的氣虛弱,體內的氣不能守住,邪氣侵入到陰,就會產生寒顫。這說明顫抖搖晃的症狀,屬於氣血都虛弱,不能夠滋養筋骨,所以會顫抖而不能自主。必須要大力補充氣血才能治好,使用人參養榮湯常常有效。《素問》說,寒邪侵襲人體,會導致毛髮豎直、下巴顫抖、身體寒戰,這是體表有邪氣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驅除。)

張仲景說,脈象浮而緊,按下去反而空虛,這是身體原本虛弱,應該發汗來解決。如果三部脈的浮、沉、遲、數都相同,也應該通過發汗來解決。如果身體外部不抖動,只是內部寒顫,這是陰邪侵襲體內。一般來說,傷寒快要痊癒的時候,會顫抖出汗,這是邪氣無法戰勝正氣。如果正氣不能戰勝邪氣,即使顫抖也不會出汗,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了。節庵認為,顫抖是陰陽兩種氣在相互鬥爭,所以身體才會搖晃。邪氣在體外和正氣鬥爭就會導致抖動,在體內和正氣鬥爭就會導致寒顫。

抖動是正氣戰勝了邪氣,出汗後就會痊癒。寒顫則是不抖動只是下巴顫抖,最終會導致寒氣逆行。這是陰氣侵入體內,正氣無法戰勝邪氣,應該用生薑和附子煮成的四逆湯,再加上艾灸來治療。《經》說,陰邪侵入體內,一定會產生內部的寒顫。還說,邪氣侵入下焦陰氣,就會導致寒顫。腳和膝蓋冰冷,大小便失禁,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。如果還躁動不安不能入睡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如果症狀在體表,可以用沖和湯治療;如果在體內,可以用人參理中湯治療。這是針對陰經受寒的情況。

如果是疾病傳經導致的顫抖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祗和認為,凡是發汗或腹瀉後出現顫抖的,可以用救逆湯治療,再用羊肉湯來調理就會痊癒。如果陰氣在體內旺盛,氣大虛弱,導致心臟顫抖、下巴顫動,就會發展成寒氣逆行,應該用艾灸來治療。或者用大建中湯,或者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
筋惕肉瞤

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損,津液枯竭,肌肉失去滋養,所以會出現筋脈跳動和肌肉顫動。應該用溫經益陽的方法治療。

脈象微弱,出汗怕風,錯誤地服用了大青龍湯,導致手腳冰冷、筋脈跳動、肌肉顫動。(可以用真武湯治療。)太陽病發汗後沒有好轉,仍然發熱、心悸頭暈、身體肌肉跳動、身體顫抖得好像要倒在地上。(可以用真武湯,或人參養榮湯加倍人參、當歸治療。)嘔吐腹瀉後又發汗,出現虛煩、脈象極其微弱、胸口下方堵塞脹硬、肋骨疼痛、氣向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眼花、經脈跳動,時間長了會導致肌肉萎縮。(可以用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,或真武湯治療。)

發汗後又腹瀉,導致身體內外都虛弱,陰陽都耗竭,如果再用燒針的方法治療,因為胸悶煩躁、臉色青黃、皮膚顫動,就難以治療了。如果臉色微微發黃,手腳溫暖,就容易治癒。(節庵認為,發汗過多,或者虛弱的人發汗後,或者因為受風而自汗,錯誤地使用了大青龍湯,導致筋脈跳動、肌肉顫動,都屬於真武湯的症狀。身體虛弱的可以去掉芍藥,有發熱的可以去掉附子。如果應該發汗而又出現動氣,發汗後出現筋脈跳動、肌肉顫動,或者頭暈、出汗不止,這是病情最糟糕的情況。應該先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治療,然後再服用小建中湯,或許能救活一二。士材認為,這個症狀是因為發汗造成的佔七八成,不是因為發汗造成的,是因為原本就有血虛,邪熱侵入血脈導致。還有一種情況是沒有發汗,七八天後出現筋脈跳動而肌肉不顫動,潮熱、大便乾燥、小便澀,肚臍旁邊有硬塊疼痛,這是因為腸道乾硬的糞便堵塞了。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排泄。一種是虛弱,一種是實症,治療方法差別很大,不可以不謹慎啊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