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5)

1. 各兼證

少陽中風耳聾目赤,胸中滿而煩。(小柴胡湯。)傷寒中風往來寒熱,胸脅滿,心煩喜嘔。(上方。)或胸中煩而不嘔。(小柴胡去半夏人參,加栝蔞實。)少陽誤汗譫語,胃不和,煩而悸。(大柴胡湯,小承氣湯。)下之胸滿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身重,(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

)已汗復下,胸脅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,寒熱,心煩。(柴胡桂枝幹薑湯。)

少陰但欲寐,心煩,自利而渴,小便白。(四逆湯,白通湯。)二三日以上,心煩不得臥。(黃連阿膠湯。)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。(豬膚湯。)下利咳而嘔,渴,心煩不眠。(豬苓湯。)服白通後,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而煩。(白通湯加豬膽汁。)

厥陰手足厥冷,脈乍緊,邪結胸中,心下滿而煩。(瓜蒂散。)下利後虛煩,按之心下濡。(梔子豉湯。)

陰虛火動而煩。(生脈散。)氣虛自汗,脈虛而煩。(補中益氣湯。損庵:煩者擾也,謂煩擾也。與發熱若同而異也。經有煩,有微煩,有煩熱,有復煩,反煩,煩滿痛,煩渴,胸中煩,心中煩,內煩虛煩,大煩欲解,皆以煩為熱也。然陰寒而煩者,亦不少也。蓋在表而煩者,則有惡風寒,體強痛之證。

在裡而煩者,則有潮熱,譫語,不大便,腹滿,小便赤澀之證。在半表裡而煩者,則有往來寒熱,胸中痛之證。其邪在胸膈以上而煩者,則又有胸滿懊憹,可吐之證。其陰寒而煩者,則有惡寒而蜷,下利厥逆,脈微,與吐蛔之證。夫煩欲解者,其脈必和,若脈不應者,難治。

足冷脈沉細而煩者,陰證之類也,急用附子、人參熱劑補之。若內傷勞役,陰虛火動而煩者,其人身倦,無為自汗,尺脈浮,虛也,宜補中益氣,加炒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黃柏、知母之類。若不得眠而煩者,兼服硃砂安神丸,納其浮游之火,而安神明,此治之大略也。虛煩,心中煩,胸中煩,三者不因汗吐下而煩,則是傳經之邪,不作腹實,但當和解而已。

經用小柴胡湯、黃連阿膠湯是也。若經汗、吐、下而煩,則是邪熱內陷,以為虛煩,心中嘔溫飲吐,憒憒無奈是也。但多吐湧而已,經用梔子等湯。又有不因汗吐下,邪結胸中膈實者,與瓜蒂散及陽明調胃承氣湯,此又煩之實者也。二三日悸而煩,虛也。少陽之邪入腑煩而悸熱,大抵先煩後悸為熱,先悸後煩為虛。

節庵:邪熱入里,不經汗下者,為煩熱,與發熱似同而異也。經曰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如未作膈熱,但當和解而已。若心下滿而煩,則有吐下之殊矣。《千金》:諸虛煩發熱者,與傷寒相似,然不惡寒身不疼痛,知非傷寒,不可發汗也。熱不潮,脈不數,知非裡實,不可下也。

如此者,內外皆不可攻,但當與竹葉湯,嘔者橘皮湯。此法甚效,傷寒後虛煩者,亦宜。

白話文:

各兼證

少陽病中風,會出現耳聾、眼睛紅、胸悶、心煩等症狀。(用小柴胡湯治療)傷寒中風,出現時冷時熱、胸脅脹滿、心煩想吐等症狀。(用小柴胡湯治療)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(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和人參,加入栝蔞實治療)。少陽病誤用發汗,可能出現胡言亂語、腸胃不適、心煩和心悸等症狀。(可以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治療)如果用瀉下藥後,出現胸悶、心煩、驚恐、小便不順暢、胡言亂語、身體沉重等症狀,(可以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)

如果已經發過汗又用了瀉下藥,出現胸脅稍微結滯、小便不順暢、口渴但不嘔吐、只有頭部出汗、時冷時熱、心煩等症狀。(可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)

少陰病會出現只想睡覺、心煩、腹瀉又口渴、小便清白等症狀。(可以用四逆湯或白通湯治療)如果病程兩三天以上,出現心煩無法入睡等症狀,(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)如果腹瀉、咽喉疼痛、胸悶、心煩,(可以用豬膚湯治療)如果腹瀉、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失眠,(可以用豬苓湯治療)如果服用白通湯後,腹瀉不止、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、乾嘔、煩躁,(可以用白通湯加豬膽汁治療)

厥陰病會出現手腳冰冷、脈搏時緊時緩、邪氣結在胸中、心下脹滿煩躁等症狀。(可以用瓜蒂散治療)如果腹瀉後出現虛煩,按壓心下感覺柔軟,(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)

陰虛火旺也會導致煩躁。(可以用生脈散治療)氣虛自汗,脈象虛弱也會導致煩躁。(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)損庵說:所謂的「煩」指的是煩擾不安,跟發熱類似但有所不同。醫書中有煩、微煩、煩熱、復煩、反煩、煩滿痛、煩渴、胸中煩、心中煩、內煩虛煩、大煩欲解等不同描述,多數情況下都將煩視為熱證。但也有不少情況是寒證引起的煩。表證的煩通常伴隨怕風怕冷、身體強硬疼痛等症狀。裡證的煩則伴隨潮熱、胡言亂語、大便不通、腹脹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半表半裡的煩則伴隨時冷時熱、胸痛等症狀。邪氣在胸膈以上的煩,則伴隨胸悶、心煩、想吐等症狀。陰寒引起的煩則伴隨怕冷蜷縮、腹瀉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、甚至吐蛔蟲等症狀。如果煩躁想解除,脈象必須平和,如果脈象不協調,則難以治療。

如果手腳冰冷、脈象沉細又煩躁,屬於陰證,應立即用附子、人參等熱性藥物補益。如果因為內傷勞累、陰虛火旺引起的煩躁,會出現身體疲倦、無故自汗、尺脈浮大等虛弱症狀,宜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炒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黃柏、知母等藥物補益。如果失眠又煩躁,可以同時服用硃砂安神丸,收斂浮動的虛火,達到安神的效果。這是治療煩躁的大致原則。虛煩、心中煩、胸中煩,這三種情況如果不是因為發汗、嘔吐、瀉下引起的,則是邪氣傳經所致,病情不會發展到腹部脹實,只需調和即可。

醫書中用小柴胡湯和黃連阿膠湯來治療這種情況。如果是因為發汗、嘔吐、瀉下引起的煩,則是邪熱內陷所致,屬於虛煩,可能會出現心中煩悶、想喝溫水但一喝就吐、昏昏沉沉等症狀,會頻繁嘔吐,可以用梔子等湯劑治療。還有一些情況不是因為發汗、嘔吐、瀉下引起的煩躁,而是因為邪氣結在胸膈導致實證,可以用瓜蒂散或陽明調胃承氣湯等藥物來治療,這是屬於煩躁的實證。如果病情持續兩三天,出現心悸和煩躁,則屬於虛證。如果是少陽的邪氣進入腑而導致煩躁和發熱,通常是先出現煩躁後出現心悸,屬於熱證;先出現心悸後出現煩躁,則屬於虛證。

節庵說:邪熱入裡,沒有經過發汗或瀉下的,屬於煩熱,跟發熱類似但有所不同。醫書上說:病人煩熱,如果出汗就會好轉,如果還沒有形成膈熱,只需要調和即可。如果心下脹滿又煩躁,則需要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《千金方》說:各種虛證引起的煩躁發熱,跟傷寒很像,但是不會怕冷,身體也不會疼痛,這可以判斷不是傷寒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沒有潮熱,脈象也不快,說明不是裡實證,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這種情況,內外都不能用攻伐的方法,只能用竹葉湯,如果想吐就用橘皮湯,這種方法很有效,傷寒後出現虛煩的症狀,也可以用這個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