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4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4)
1. 各兼證
大抵陰氣少,陽氣勝,則熱而煩,故太陽傷風,多煩而躁也。若陽虛陰盛,亦發煩躁者,陽氣弱,為陰所乘而燥,故少陰亦煩躁也。又有汗下之後而煩躁者,陰陽俱虛,邪氣與正氣內爭也。若病解後,尚微煩者,新瘥不勝穀氣,損谷則愈。或小柴胡以和營衛,通津液或調胃湯微下燥矢也。
節庵:心熱則煩,陽實陰虛也。腎熱則躁,陰實陽虛也。太陽不得汗煩躁者,邪在表也,羌活沖和湯。不得汗,火劫取汗。火熱入胃中,令煩躁者,小柴胡加牡蠣。海藏:煩躁心下硬,若未曾下,無太陽柴胡證者,小承氣微和之。若曾下,心下硬痛,短氣躁煩者,大陷胸也。
復庵:煩躁陰陽經俱有之,太陽已得汗而煩,五苓散。陽明有燥矢而煩,直下之,少陽亦有煩,宜和之。陰煩,少陰為多,由陽邪傳入陰經,陰得陽而煩也。自利而謁,煩不得眠者,辰砂五苓散。若非陽傳陰經,則為陽虛而陰乘之,亦煩也。如吐利手足厥冷而煩,及陰盛發躁,欲坐井中是也。
宜吳茱萸湯,甚者四逆湯加蔥白二莖。
煩
煩者,熱也,心中熱而煩擾也。亦有屬寒者,或在表,或在裡,或半表半裡,或因陰火內動,或因心虛,或因氣虛。
太陽中風,服桂枝湯,反煩不解。(先刺風池、風府,後與桂枝即愈。)傷寒已解,復煩,脈浮數,邪未盡也。(再與桂枝湯。)脈浮自汗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腳攣急。(誤予桂枝必厥。)汗吐下後,心煩不眠,懊憹。(梔子豉湯。)下後心煩腹滿,(梔子厚朴湯。)發汗若下,而煩熱,胸中窒。
(梔子豉湯。)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微煩。(梔子乾薑湯。)吐下後,表裡俱熱,惡風,煩渴。(白虎加人參湯。)汗後脈浮數,煩渴。(五苓散。)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欲飲水,水入則吐。(上方。)與瀉心湯,痞不解,渴而口躁煩,小便不利。(上方。
)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鬱郁微煩,先曾極吐下者。(調胃承氣湯,不吐下者勿與。)過經十餘日,嘔不止心下急,鬱郁微煩。(大柴胡湯。)吐下汗後微煩,小便數大便硬。(小承氣湯。)下後下利,心下痞,硬滿乾嘔,心煩不得安,復下之痞益甚。
(甘草瀉心湯。)吐下後,發汗虛煩,脈甚微,心下痞硬脅痛,氣衝咽喉眩冒動惕。(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,真武湯。)二三日,悸而煩。(小建中湯。)
陽明不吐不下,心煩。(調胃承氣湯。)下後懊憹而煩,尚有燥屎。(大承氣湯。若腹微滿,必初硬後溏,忌攻。)大下後,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有燥屎。(上方。)陽明自汗,又重發汗,病已差,尚微煩,不了了,以亡津液大便必硬,若小便少,大便不久出,不可攻之。
白話文:
各兼證
大致來說,陰氣不足,陽氣旺盛,就會發熱而心煩,所以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大多會出現心煩意亂的情形。如果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,也會出現煩躁,這是因為陽氣虛弱,被陰邪所侵擾而導致的躁動,因此少陰病也可能出現煩躁。還有因為發汗或瀉下之後出現煩躁的,這是陰陽都虛弱,邪氣和正氣在體內互相抗爭的緣故。如果病症減輕後,還稍微有點心煩,那是因為剛痊癒的身體還無法承受食物的能量,減少進食就會好轉。或者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營衛,疏通體內的津液,或者用調胃承氣湯稍微瀉下體內的燥屎。
節庵認為:心中發熱就心煩,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的表現。腎中發熱就躁動,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的表現。太陽病沒有發汗導致煩躁的,那是邪氣還在表層,可以用羌活沖和湯來治療。如果不能發汗,用火攻的方式強迫出汗,導致熱邪進入胃中,也會令人煩躁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牡蠣來治療。海藏認為:如果出現煩躁,心下有硬塊,如果沒有瀉下過,又沒有太陽柴胡證,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。如果已經瀉下過,心下有硬痛,並且呼吸短促,煩躁不安的,那是大陷胸證。
復庵認為:煩躁在陰經和陽經都可能發生,太陽病發汗之後仍然心煩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陽明病因為有燥屎而心煩,應該直接瀉下。少陽病也可能出現煩躁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來治療。陰經的煩躁,以少陰病最為常見,這是因為陽邪傳入陰經,陰經得到陽邪的侵擾而出現煩躁。如果腹瀉不止,並且感到煩躁而無法入睡,可以用辰砂五苓散。如果不是陽邪傳入陰經,而是陽氣虛弱而被陰邪侵擾,也會出現煩躁。例如,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同時感到煩躁,以及陰氣過盛而躁動,想要坐在井裡的情形。
應該用吳茱萸湯來治療,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用四逆湯加蔥白兩段來治療。
煩
心煩就是發熱,心中發熱而感到煩擾。也有屬於寒證的,可能在表,可能在裡,也可能在半表半裡,有的是因為陰火在體內妄動,有的是因為心虛,有的是因為氣虛。
太陽中風,服用桂枝湯後,反而出現心煩沒有緩解(應該先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)。傷寒已經痊癒,又出現心煩,並且脈搏浮數,這是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(應該再次服用桂枝湯)。脈象浮而且自汗,小便頻繁,心煩,稍微怕冷,腳部抽筋(如果誤用桂枝湯會導致四肢厥冷)。發汗、嘔吐或瀉下後,出現心煩而無法入睡,心中懊惱不適(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)。瀉下後出現心煩腹脹(可以用梔子厚朴湯來治療)。發汗或者瀉下之後,出現煩熱,胸中感到窒悶(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)。服用丸藥大力瀉下之後,身體發熱沒有退去,並且稍微感到心煩(可以用梔子乾薑湯來治療)。嘔吐或瀉下後,表裡都有熱象,怕風,感到煩渴(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)。發汗後脈象浮數,感到煩渴(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)。中風發熱,六七天都沒有好轉,而且感到心煩,有表證和裡證,想喝水,但是喝水就吐出來(可以用五苓散)。如果用瀉心湯治療,痞滿的症狀沒有消除,仍然感到口渴和心煩,小便不利(可以用五苓散)。
病程超過十幾天,心下感到溫溫的想吐,胸中疼痛,大便反而稀溏,腹部稍微脹滿,心中鬱悶而稍微感到心煩,之前曾經劇烈嘔吐和瀉下(可以用調胃承氣湯,如果沒有嘔吐和瀉下過就不要用)。病程超過十幾天,嘔吐不止,心下急迫,心中鬱悶而稍微感到心煩(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)。嘔吐或瀉下,發汗後稍微感到心煩,小便頻繁,大便乾燥(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)。瀉下後出現腹瀉,心下痞滿、堅硬,感到噁心乾嘔,心煩而無法安靜,再次瀉下之後,痞滿的症狀更加嚴重(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)。嘔吐或瀉下後,因為發汗過多導致虛煩,脈象非常微弱,心下痞滿、堅硬,脅肋疼痛,氣往上衝到咽喉,感到頭暈目眩,心跳加速(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或真武湯)。病程兩三天,感到心悸而心煩(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)。
陽明病沒有嘔吐也沒有瀉下,感到心煩(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)。瀉下後感到懊惱而心煩,並且還有燥屎(可以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腹部稍微脹滿,一定是先硬後溏,要避免再次攻下)。大力瀉下之後,沒有大便,心煩沒有緩解,腹部脹痛,而且有燥屎(可以用大承氣湯)。陽明病自汗,又再次發汗,病症已經減輕,但是還稍微感到心煩,沒有完全好轉,這是因為津液耗損導致大便一定會乾燥,如果小便減少,大便不能很快排出,就不能再次用攻下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