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3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3)
1. 各兼證
或欲用大承氣,予不可。服藥已,大便即行,脈已出,手足溫,繼以黃連解毒湯數服而平。後讀河間《直格》曰:畜熱內甚,脈當數疾,以極熱畜甚,而脈道不利,反致沉細欲絕。俗未明此,致謂為寒極陰毒者。或始得之陽熱暴甚,而便有此證;或兩感熱甚者,通宜解毒,加大承氣下之。
下後熱稍退而未愈者,黃連解毒湯調之,或涼膈散除之。或失下熱極,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,若急下之,則殘陰暴絕而死,不下亦死。惟涼膈或黃連解毒,養陰退陽,積熱漸消,而心胸漸暖,脈漸生。予於是恍然,曰:云衢所患,政失下熱極而致身冷脈微,昏冒欲絕也。
下與不下,大下與微下,死生在呼吸之間,可不慎哉!又云:脈漸生後,至陽脈復有力者,以三一承氣微下之,或解毒湯加承氣尤良。
煩躁
煩,為煩擾,心病也;煩字從火。躁,為憤躁,腎病也;故躁字從足。有邪氣在表在裡之分,有火劫、陽虛、陰盛之異。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痛無汗,煩躁。(大青龍湯。)發汗若下,病仍不解,煩躁。(茯苓四逆湯。)下後復汗,晝日煩躁不眠,夜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。(乾薑附子湯。)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飲水。(少少予之。)若脈浮,小便不利而渴。
(五苓散。)火逆下之,因燒針煩躁。(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)下後膈內痛,心下硬,懊憹短氣,躁煩為結胸。(大陷胸湯。)
陽明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心下硬,至四五日,雖能食。(少與小承氣湯,微和之。)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,有燥屎也。(大承氣。)
二陽並病,太陽證不罷,面赤怫鬱,當汗不汗,躁煩不知痛處,短氣。(葛根湯,麻黃湯。)六七日無大熱躁煩,陽去入陰也。
少陰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。(吳茱萸湯。)
厥陰熱少厥微,指頭寒,不欲食,煩躁,數日小便利色白,欲食,此熱除也。(為欲愈。)若厥而嘔,胸脅煩滿,後必便血。(黃芩芍藥湯,抵當湯。)
結胸證具,煩躁者死。少陰四逆,惡寒身蜷,脈不至,不煩而躁,死。少陰吐利躁煩,四逆死,脈微細沉,但欲臥,五六日自利,復煩躁,不得臥,死。
厥陰脈微厥冷煩躁,灸之厥不還者,死。七八日,脈微而厥,膚冷而躁,無暫安時,為臟厥,死。(宇泰:煩躁者,皆熱也。拆而言之:煩,陽也,為熱之輕;躁,陰也,為熱之甚。先煩漸至躁者,為煩躁;先躁迤□復煩者,為躁煩。有不煩而躁者,陰盛格陽也。雖大躁,欲坐泥水中,但飲水不得入口是也。
此氣將脫而爭,譬之燈將滅而暴明也。霹靂散、火焰散、丹砂丸類。蓋內煩曰煩,心中煩郁也。外熱曰躁,氣外熱燥也。內熱者,有根之火,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,皆可治。外熱為無根之火,故但躁不須,及先躁後煩者,皆不可治也。《活人》:煩躁,太陽與少陰為多,陽明因不大便,中有燥矢故也。
白話文:
各兼證
有時候想用大承氣湯,卻不能用。吃了藥,大便馬上就通了,脈象也恢復了,手腳也暖和了,接著服用黃連解毒湯幾次就好了。後來讀到河間的《直格》說:體內蓄積的熱邪很嚴重時,脈搏應該快速有力,但因為熱邪過於強盛,導致脈道不暢通,反而會出現脈象沉細甚至快要消失的情況。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,反而認為這是寒邪極盛導致的陰毒。有的情況是剛開始發病時,陽熱之邪非常嚴重,就會出現這種情況;有的則是同時感染多種熱邪,這種情況都應該用解毒的藥,再配合大承氣湯來瀉下熱邪。
瀉下之後,熱邪稍微消退但還沒痊癒的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來調理,或者用涼膈散來清除熱邪。有的人瀉下太過,導致體內熱邪更加嚴重,以至於身體發冷,脈搏微弱,昏迷不醒,快要死了。如果這時候急著用瀉藥,就會導致殘存的陰氣迅速耗竭而死,但不用瀉藥也會死。只有用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,來滋養陰氣、消退陽熱,讓體內的熱邪慢慢消退,心胸才會逐漸溫暖,脈搏才會逐漸恢復。我因此恍然大悟,說:「雲衢所患的病,正是因為瀉下太過導致熱邪更嚴重,才出現身體發冷、脈搏微弱、昏迷不醒的危急情況。」
用瀉藥還是不用瀉藥,用大劑量的瀉藥還是小劑量的瀉藥,病人的生死就在呼吸之間,怎能不謹慎啊!還有人說:脈搏逐漸恢復有力後,如果陽脈再次強盛有力,可以用三一承氣湯來稍微瀉下,或者用解毒湯加承氣湯效果更好。
煩躁
「煩」,是指心神煩擾,屬於心臟的病;「煩」這個字從火字旁。「躁」,是指情緒暴躁,屬於腎臟的病;所以「躁」這個字從足字旁。煩躁的原因,有邪氣在表在裡的區別,還有火邪、陽虛、陰盛的不同。
太陽中風,脈象浮緊,發熱怕冷,身體疼痛無汗,會出現煩躁。(可以用大青龍湯。)如果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還是煩躁。(可以用茯苓四逆湯。)瀉下後又發汗,白天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晚上卻安靜,不嘔吐也不口渴,沒有表證,脈象沉微。(可以用乾薑附子湯。)發汗之後,大汗淋漓,胃中乾燥,煩躁得睡不著覺,想喝水。(可以稍微給一點水。)如果脈象浮,小便不利又口渴。(可以用五苓散。)因為火邪逆行而用針灸,導致煩躁。(可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)瀉下後,胸膈內疼痛,心下發硬,心煩懊惱,氣短,煩躁,這是結胸。(可以用大陷胸湯。)
陽明病發病兩三天,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病或少陽病的症狀,煩躁,心下發硬,到了四五天,雖然能吃飯。(可以稍微給點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一下。)五六天沒有大便,肚臍周圍疼痛,煩躁,發作有時間規律,這是因為腸道裡有乾燥的糞便。(可以用大承氣湯。)
同時感染太陽病和陽明病,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有消失,臉色發紅,悶悶不樂,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煩躁不安,不知道哪裡疼痛,呼吸短促。(可以用葛根湯或麻黃湯。)六七天沒有明顯發熱,卻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陽氣已經轉入陰分。
少陰病出現嘔吐、腹瀉,手腳冰涼,煩躁得快要死了。(可以用吳茱萸湯。)
厥陰病出現熱證較輕、手腳厥冷的情況,指尖冰涼,不想吃飯,煩躁不安,過幾天小便清澈,想吃飯,這是熱邪已經消退了。(表示快要痊癒了。)如果出現厥冷還嘔吐,胸脅脹滿煩躁,之後一定會便血。(可以用黃芩芍藥湯或抵當湯。)
結胸的症狀都出現,還煩躁的,會死。少陰病出現四逆,怕冷,身體蜷縮,脈搏摸不到,不煩但躁的,會死。少陰病出現嘔吐、腹瀉和煩躁,四逆的,會死,脈象微細沉,只想睡覺,五六天後腹瀉停止,又出現煩躁,睡不著覺,也會死。
厥陰病出現脈搏微弱、四肢厥冷和煩躁,用艾灸後厥冷沒有好轉的,會死。發病七八天,脈搏微弱、四肢厥冷、皮膚發冷和煩躁,沒有一刻安寧,這是臟厥,會死。(宇泰認為:煩躁,都是熱邪引起的。拆開來說:「煩」,是陽熱,是熱邪較輕的表現;「躁」,是陰熱,是熱邪較重的表現。先煩後逐漸轉為躁的,稱為煩躁;先躁然後又出現煩的,稱為躁煩。有的人不煩但躁,這是陰氣過盛而將陽氣拒之體外。雖然非常躁動,想坐在泥水裡,但卻喝不下水,就是這種情況。
這是陽氣即將耗盡而掙扎的表現,就像燈快要熄滅時突然明亮一下。可以用霹靂散、火焰散、丹砂丸等藥。內心的煩悶稱為「煩」,是心中煩悶鬱結;外在的熱燥稱為「躁」,是身體外在的熱燥。內熱是有根的火,所以只會出現煩,不躁,以及先煩後躁,這都是可以治療的。外熱是沒有根的火,所以只會出現躁,不需要治療,以及先躁後煩,這都是無法治療的。《活人書》說:煩躁,在太陽病和少陰病中比較常見,陽明病是因為沒有大便,腸道裡有燥屎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