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2)
1. 各兼證
太陽發汗後,臍下悸者欲作奔豚。(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或理中湯去朮加桂,痛甚者,更加吳萸。)燒針令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心。(灸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,痛甚,手足厥逆者,當歸四逆湯,加吳茱萸、肉桂。士材:奔豚為少陰之氣,故非肉桂不能泄其邪也。雜病氣上衝胸腹痛,往來寒熱,曰奔豚者,奔豚湯。)
除中
臟寒應不能食,反能食者是也。二證俱屬厥陰。
脈遲厥冷下利。當不食。若反能食者,名除中,不可治。其證有二,一由誤服黃芩湯涼藥而致者必死。一則熱少厥多,胃氣在可治,此不因藥故也。(健曰:就其脈遲厥冷下利而除中者,應與姜附理中,倍人參以扶脾胃。此因胃虛引谷自救,脾虛運化不及故也。速於溫補,雖由寒誤,或可挽也。
鬱冒
即昏迷也。郁為郁遏而氣不舒,冒為昏冒,而神不清。經云:諸虛乘寒則鬱冒,然亦有宜下者。冒,從曰,加目。曰者,小兒變鼻頭衣也。曰冒者,若以物蒙其目也。
吐下發汗虛煩,脈甚微,心下痞硬,脅痛,氣上衝咽喉,眩目動惕。(真武湯,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。)下後復汗,表裡俱虛,因致冒。冒家汗出,則表和而愈。若里未和,然後復下之。(小承氣湯。)
陽明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微熱喘冒不臥,有燥屎也。(大承氣湯。)
太陽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。(刺大椎第一間,肝俞、肺俞。)
厥陰下利清穀,脈沉遲,面少赤,身微熱,必鬱冒。汗出而解,其人戴陽,下虛必微厥。(四逆湯。)
少陰下利止,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死。
少陰脈不至,精血奔,氣上入胸膈,血結心下,熱歸陰股,令身不仁,為屍厥。(刺期門,及甘草乾姜等湯。宇泰:諸虛乘寒而厥,鬱冒不仁。附子湯倍人參、川芎、天麻、乾薑。太陽先下後汗,表裡俱虛因冒,自汗出愈,表和也。若不得汗,不解者,人參三白湯加川芎、天麻。
下虛脈微者,加附子以溫腎固本。《要略》曰:新產婦人,有三病,一鬱冒亡血復汗,寒多也。又曰:產婦鬱冒脈微弱,不能食,大便堅者,由血虛而厥,厥而必冒,冒家欲解必大汗出,則鬱冒為虛乘寒明矣。海藏:傷寒傳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語,誤與承氣下之,死也。病洋傳經內。
損庵:余云衢,復患熱病,肢體甚熱,揚手擲足,如躁擾狀昏冒不知人,時發一二語,不可了而非譫,脈微細如欲絕。有謂為陰證當溫者,有謂當下者。予謂陽病見陰脈者死,法不治。然素稟如此,又值酷暑外爍,酒炙內炎,宜狂熱如焚,脈洪數有力,而此候如是,豈熱氣怫鬱不得伸耶?且不大便六七日矣。姑以大柴胡下之。
白話文:
各兼證
太陽病發汗後,如果肚臍下方出現悸動,這代表即將發生奔豚病。(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或是理中湯去掉白朮加上桂枝來治療。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再加入吳茱萸。)如果因為燒針後出汗,針刺的地方又受寒,導致出現腫塊而且發紅,一定會引發奔豚病,氣會從下腹部往上衝到心臟。(可以在腫塊上灸一下,每次灸一壯,並配合桂枝加桂湯治療。如果疼痛劇烈,手腳冰冷,則用當歸四逆湯,再加入吳茱萸和肉桂。有醫師認為,奔豚病是少陰經的氣病,所以非肉桂不能驅散邪氣。另外,雜病中氣往上衝到胸腹,引起疼痛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這種情況也稱為奔豚病,可以用奔豚湯治療。)
除中
正常來說,臟腑虛寒的人應該吃不下東西,反而能吃,就屬於「除中」的病症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厥陰經的病變。
如果脈搏遲緩、手腳冰冷、拉肚子,應該是吃不下東西的。如果反而能吃,就稱為「除中」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,一種是誤服了黃芩湯等寒涼藥物導致,這種情況必定會死亡。另一種是身體的熱象比較少,而厥冷的症狀比較多,這表示胃氣還在,還可以治療,這種情況不是因為藥物引起的。(有醫師認為,對於脈搏遲緩、手腳冰冷、拉肚子,但又出現「除中」情況的,應該用薑附理中湯,加倍人參來扶助脾胃。這是因為胃虛導致身體想要自行攝取食物,但脾虛無法運化,所以要趕快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,即使是誤用寒藥導致的,或許也能挽救。)
鬱冒
「鬱冒」就是指昏迷。 「鬱」是指氣機鬱滯不舒暢,「冒」是指昏迷、神志不清。 經典中說,各種虛症又加上寒邪就會導致鬱冒,但也有適合用攻下法治療的情況。「冒」字從「曰」,加上「目」。 「曰」是指小孩鼻頭上的汙垢,「曰冒」的意思就像眼睛被東西遮住一樣。
吐、瀉、發汗後導致虛煩,脈搏非常微弱,心下感覺痞硬,脅肋疼痛,氣往上衝到咽喉,眼睛發花、身體顫抖。(可以用真武湯或是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治療。)如果下法後又發汗,導致表裡都虛,就容易引起鬱冒。鬱冒的人如果出汗,表示表證已和解,病就好轉了。如果裡證還沒好,就要再次使用下法來治療。(可以用小承氣湯。)
陽明病,出現小便不利、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、稍微發熱、喘氣、昏冒不能平躺,表示腸道內有燥屎。(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)
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出現,頭部和脖子強硬疼痛,或者出現頭暈、昏冒,時而像結胸一樣,心下感覺痞硬。(可以針刺大椎穴下一節,以及肝俞穴和肺俞穴。)
厥陰病,拉肚子而且拉的是清稀的食物殘渣,脈搏沉而遲緩,臉色稍微發紅,身體微微發熱,一定會出現鬱冒。如果出汗病就解除了,但是這種人通常會出現虛陽上浮,下虛的人通常也會出現輕微的厥逆。(可以使用四逆湯。)
少陰病,腹瀉停止,但是出現頭暈,時常昏冒,這種情況是危險的。
少陰病,脈搏微弱,精血往上衝,氣往上衝到胸膈,血在心下凝結,熱往下跑到大腿根部,導致身體麻木不仁,稱為「屍厥」。(可以針刺期門穴,並且配合甘草乾薑湯等藥物治療。有醫師認為,各種虛症加上寒邪就會導致厥逆、鬱冒和麻木不仁,可以用附子湯,加倍人參、川芎、天麻和乾薑治療。太陽病先下後汗,導致表裡都虛而出現昏冒,如果能自己出汗就會好轉,表示表證已經和解。如果不能出汗,病症不能解除,就用人參三白湯,再加入川芎、天麻。
對於下虛脈搏微弱的人,可以加入附子來溫補腎陽,固護根本。《要略》中說,剛生完孩子的婦女,有三種常見疾病,其中一種是鬱冒、失血後又發汗,多為寒症所致。又說,產婦出現鬱冒、脈搏微弱、不能進食、大便乾硬,這是由於血虛而導致厥逆,厥逆必然導致鬱冒,而鬱冒要好轉必然會大量出汗,這說明鬱冒是虛症加上寒邪導致的。有醫師認為,傷寒傳到五六天時,病情逐漸轉變為神志昏迷、不能說話,如果誤用承氣湯來攻下,就會導致死亡。這是因為病邪已經進入體內,不是表證。
有醫師說,他的朋友得了熱病,四肢非常熱,手腳亂動,像煩躁一樣,昏迷不省人事,偶爾說一兩句話,但不清楚意思,也不是胡言亂語,脈搏微細到幾乎摸不到。有人認為是陰證應該用溫藥治療,也有人認為應該用攻下藥治療。這位醫師認為,陽病出現陰脈是死症,無法治療。但是這個病人平時就是這種體質,又加上酷暑的外部灼熱,以及飲酒吃烤肉導致內部發炎,應該是熱邪過盛,脈搏應該是洪數有力的,而現在卻是這種情況,難道是熱氣鬱積無法伸展嗎?而且已經六七天沒有大便了。所以,他嘗試用大柴胡湯來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