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1)

1. 各兼證

少陽脈弦,口苦發熱,心下滿者,同。按之汨汨有聲者,是停飲。按之硬痛者,宿食也。不按而其人喜忘者,畜血也。各詳本條以治之。

心痛

健曰:心君端拱無為,而不受邪。凡諸心痛,皆痰瘀氣結,上潮於心,而治卻不在心。若真心痛,此屬危候,不過晬時,心可痛乎哉?茲心痛,乃傷寒家心下痛耳。

五六日,大下後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。(梔子豉湯。)小結胸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。(小陷胸湯。)
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短氣腹滿,脅下及心痛,鼻乾嗜臥,身黃,小便難,潮熱,噦。(小柴胡湯。)

少陰自利清水,色純青,口乾燥,心下必痛。(大承氣急下之。)

厥陰消渴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不欲食,吐蛔。(桂枝茯苓白朮湯,理中安蛔散。)飲水過多,腹脹氣喘,心下痛不可忍。(灸中脘氣海。)

懊憹

心中鬱郁不解,憒憒無奈,比之煩躁,殆又甚焉。因誤下表邪乘虛內陷,結伏於心胸間,故懊憹也,懊憹之甚即為結胸。邪在心胸,即宜吐。若熱結胃腑即宜下,不可拘也。

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眠,懊憹。(梔子豉湯。)太陽脈浮動數,頭痛盜汗,惡寒,表未解,反下之,短氣躁煩,膈內拒痛,心下因硬心中懊憹則為結胸。(大陷胸湯。)

陽明中風,咽燥口苦,腹滿喘,發熱汗出,惡熱身重,反下之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。(梔子豉湯。)陽明下後,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懊憹頭汗出。(上方。)陽明下之懊憹而煩,有躁屎。(大承氣湯。)陽明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必發黃。(茵陳蒿湯。)

動氣

臟氣不調,肌膚間築築跳動,病人先有痞積,而後感寒。醫者不知,妄施汗下,致動其氣,隨臟所主而見於臍之上下左右。獨不言當臍者,脾為中州,以行四臟之津液,左右上下,且不宜汗下,何況中州,其敢輕動乎。

動氣在右,誤汗則衄,煩渴,飲即吐水。(先服五苓散,次服竹葉湯。)誤下,則津竭咽燥,鼻乾眩悸。(人參白虎湯加川芎。動氣在左,誤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(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,汗止,服小建中湯。)誤下,則腹內拘急,食不下,雖身熱而蜷臥。(先服甘草乾薑湯,後服小建中。

)動氣在上,誤汗則氣上衝心。(李根湯。)誤下,則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(竹葉湯。)動氣在下,誤汗,則無汗,心大煩,骨節痛,目暈惡寒,食即吐。(先服大橘皮湯,吐止服小建中湯。)誤下,則腹滿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。(甘草腎心湯。

節庵:動氣通用理中去朮,加桂及柴胡桂枝湯良。二方當看有熱無熱。)

奔豚

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如豕突之狀,曰奔豚也。凡作奔豚,其氣在臍下築築而動,一由誤汗,一由燒針,皆壞病也。節庵曰: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與之相摶而發。以其從氣走動,衝突如豚,故曰其證云。

白話文:

各兼證

少陽病,脈象呈現弦象,伴隨口苦、發熱、胸口下方感覺脹滿,這些症狀都是相同的。如果按壓該部位,能感覺到有液體在流動的聲音,那就是停留在體內的痰飲;如果按壓時感覺到硬塊且疼痛,那就是宿食積滯;如果沒有按壓,但患者卻容易忘事,那就是體內有瘀血。這些情況都要詳細參照相關的條文來進行治療。

心痛

張景岳認為:心臟是君主之官,應當清靜無為,不受邪氣侵擾。所有心痛的情況,大多是痰、瘀、氣結等因素,向上影響到心臟所導致,但治療的重點不在心臟本身。如果真的是心臟本身的疼痛,那屬於危急的徵兆,恐怕撐不過一天,心臟怎麼可能真的疼痛呢?這裡說的心痛,其實是指傷寒病中心下部位的疼痛。

在發病後的第五或第六天,大便通暢之後,身體發熱的情況沒有消退,而且感覺到心中有結塊似的疼痛。(可以使用梔子豉湯)。如果是小結胸,疼痛的部位在胸口下方,按壓時會疼痛,脈象呈現浮滑的狀態。(可以使用小陷胸湯)。

屬於陽明中風,脈象呈現弦浮且洪大,呼吸短促、腹部脹滿、脅肋及心口疼痛、鼻子乾燥想睡覺、身體發黃、小便困難、發熱潮熱、打嗝。(可以使用小柴胡湯)。

屬於少陰病,腹瀉拉出清稀的水樣便,顏色呈現純青色,口乾舌燥,心口下方一定會疼痛。(必須用大承氣湯來快速攻下)。

屬於厥陰病,出現口渴、氣向上衝到心臟、心中感覺疼痛且發熱、飢餓卻不想吃東西、吐出蛔蟲。(可以使用桂枝茯苓白朮湯,搭配理中安蛔散)。如果飲水過多,導致腹脹氣喘,心口下方疼痛難以忍受。(可以使用艾灸,灸療中脘穴和氣海穴)。

懊憹

心中感覺鬱悶、無法排解,思緒混亂、沒有辦法,這種情況比煩躁更加嚴重。這是因為誤用了下法,導致表邪趁虛進入體內,結聚在心胸之間,所以產生了懊憹的感覺,懊憹的情況嚴重就會形成結胸。邪氣在心胸,就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。如果熱邪結聚在胃腑,就應該使用攻下的方法,不能拘泥於一法。

在發汗、催吐或攻下之後,出現虛煩、失眠、懊憹的症狀。(可以使用梔子豉湯)。太陽病的脈象呈現浮動且急數,伴隨頭痛、盜汗、怕冷,這是表證沒有解除,反而使用了攻下的方法,導致呼吸短促、煩躁不安、胸膈內部有抵抗的疼痛感,心口下方感覺到硬塊、心中感到懊憹,這就是結胸。(可以使用大陷胸湯)。

屬於陽明中風,出現咽喉乾燥、口苦、腹脹喘氣、發熱汗出、怕熱、身體沉重,反而使用了攻下的方法,導致邪氣擾動膈膜,心中感到懊憹,舌苔出現。(可以使用梔子豉湯)。屬於陽明病,攻下之後,體表有熱,手腳溫熱,沒有結胸,但出現懊憹、頭部出汗。(可以使用梔子豉湯)。屬於陽明病,攻下之後出現懊憹,煩躁不安,並且有大便燥結。(可以使用大承氣湯)。屬於陽明病,沒有汗液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必定會出現黃疸。(可以使用茵陳蒿湯)。

動氣

臟腑之氣不調,導致皮膚間出現跳動的現象,患者通常先有痞塊積聚,然後才感受寒邪。醫生如果不知道病因,妄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導致氣機紊亂,跳動的位置會隨著臟腑所主導的位置,而顯現在肚臍的上下左右。這裡沒有提到肚臍的部位,是因為脾臟位於中焦,負責運化四臟的津液,肚臍的左右上下,都不應該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更何況是中焦,怎麼敢輕易擾動呢?

如果動氣在右邊,誤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流鼻血、煩渴,喝水後馬上吐出來。(先服用五苓散,再服用竹葉湯)。如果誤用攻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津液枯竭、咽喉乾燥、鼻子乾燥、頭暈心悸。(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,並加入川芎)。如果動氣在左邊,誤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頭暈、汗流不止、筋脈抽動、肌肉顫抖。(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湯,汗止後服用小建中湯)。如果誤用攻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腹部拘急、吃不下東西,雖然身體發熱但卻蜷縮著身體。(先服用甘草乾薑湯,然後服用小建中湯)。

如果動氣在上方,誤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氣上衝心。(可以使用李根湯)。如果誤用攻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手掌發熱、煩躁、身上卻感覺發冷、出虛汗,想要用水來澆灌自己。(可以使用竹葉湯)。如果動氣在下方,誤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沒有汗液、心中極度煩躁、關節疼痛、頭暈目眩、怕冷、吃了東西就吐出來。(先服用大橘皮湯,吐止後服用小建中湯)。如果誤用攻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腹脹、頭暈、吃了東西就拉出清稀的便便、心口下方感覺痞塞。(可以使用甘草腎心湯)。

張節庵認為:動氣的情況,通常可以使用理中湯,去除白朮,並加入桂枝,也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,效果很好。這兩個方子應該根據患者是否有熱證來選擇使用。

奔豚

氣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,感到疼痛,像豬奔跑時的樣子,就叫做奔豚。凡是出現奔豚的情況,氣會在肚臍下方跳動,這是因為誤用發汗的方法,或是使用燒針的方法,導致病情加重。張節庵認為:這是因為正氣內虛,水液結聚而不散,與體內之氣相互搏擊而發。由於氣會到處衝撞,如同奔跑的豬一樣,所以稱之為奔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