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9)

1. 各兼證

如未效,則以本方對小陷胸湯,一服豁然。若下早而成者,方可用陷胸丸,分淺深從緩治之,不宜太峻。上焦乃清高之分,若過下之,則傷原氣矣。嘗讀仲景論云: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乃成結胸云云。成氏誤注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,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夫無熱惡寒,直中陰經之真寒證也。

若誤下之,不死則危矣。豈可瀉心湯,寒熱相參之藥治之乎?豈反輕如結胸,僅作痞而已乎?詳此,當是營衛陰陽也。風傷陽,陽邪傷衛,頭疼發熱,微汗,當用桂枝湯,止汗散邪。醫者不達,而反下之,胃氣重傷,胸中結硬,故用陷胸湯峻利之藥以下之。寒傷陰,陰邪傷營,當服麻黃湯發表,醫反誤下之,而成痞滿,故宜瀉心湯以理痞也。

又云:脈來沉實為結胸,急用大陷胸湯,加枳桔下之。《活人》:誤下初未成結胸,急與理中湯自解,即不成結胸。蓋理中,治中焦故也。此亦古人說不到,後人因消息得之。若大民轉損,有厥證者,兼與四逆湯便安。胃中雖和,傷寒未退者,宜候日數足,可下,即以承氣再下之。

蓋前此下之未是故也。崔行功云:傷寒結胸欲絕,心腹高起,手不可近,用大陷胸湯不瘥者,蓋下後虛,逆氣不理而毒復上攻,氣相拎結,當用枳實理中丸,先理其氣,次療諸疾,應手而愈。古今用之如神。損庵:病在表,當汗解,反下之,裡氣為下所損,表之熱邪乘虛入里,結於心下,為結胸。

里之陰分亦受熱邪,為發於陰,下證未具而輒下之,裡熱雖除,表邪復至,雖不結胸,必成痞也。小陷胸輕於大陷胸,而重於痞。由誤有大小,非以痞為寒也。經言:但結胸,無大熱實,為寒實結胸,亦非寒也,但微熱耳。臟結者,熱結於臟,故病深難治,若用涼劑亦有生者。

其陽結者,熱結於腑,則微而淺也。水結胸者,留飲不散,或頭汗,脈沉潛,或附骨者,積飲也。又有不因誤下而成結胸痞者,此又失下,或失汗而成也。經謂:熱已入里,久不攻之,亦至結實者,三死一生,是失下也。汗後熱傳入心而痞,是失汗也。結胸固當下,脈浮大者,下之則死,是猶帶表邪,未全結實也。

結胸證全具,加煩躁者,亦不治。夫藥逐邪,必待胃氣以輸轉藥力,若邪氣勝,胃氣敗,安可為乎?復庵:寒實結胸,雖痛而無煩躁等證,此因下後虛逆,寒氣結滯,宜理中湯加枳實、茯苓。嗣真:痞證有傳經之邪,有內陷之邪,亦當分別。一者病發於陰,身無熱而反下之,緊反入里而作痞,其脈關上沉,為陰邪內陷也。

先宜桔梗枳殼湯,次半夏瀉心諸湯,隨證用之。渴而躁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。一者身有熱,不因下後而傳邪入里,亦作痞,其脈關上浮,為陽邪隨經入里,須先解表。不惡寒者,三黃瀉心湯。又有痞而汗出惡寒者,以陽邪與表之正氣入里,表虛而汗出惡寒,故加附子固表也。

白話文:

各種兼證

如果(使用原方)沒有效果,就用原方對照小陷胸湯,吃一服藥就會立刻好轉。如果是因為太早使用瀉藥而形成的結胸,就可以用陷胸丸,依照病情的深淺,慢慢地治療,不宜使用太過峻烈的藥物。上焦是清氣匯聚的地方,如果過度地使用瀉藥,就會損傷元氣。我曾經讀到張仲景的論述說:疾病從陽證開始,反而用瀉法,就會形成結胸等等。程氏誤解註解發熱惡寒是陽證,沒有發熱惡寒是陰證。其實,沒有發熱惡寒,是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真正寒證。

如果誤用瀉藥,不死也會很危險。怎麼可以用瀉心湯這種寒熱藥物交雜的藥來治療呢?難道會輕微得像結胸那樣,只是形成痞滿而已嗎?仔細分析,這應該是營衛陰陽的問題。風邪傷了陽氣,陽邪侵犯衛表,就會頭痛發熱、微微出汗,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止汗、驅散邪氣。醫生不明瞭這些,反而使用瀉藥,導致胃氣嚴重受損,胸中結成硬塊,所以才用陷胸湯這種峻烈的藥物來瀉下。寒邪傷了陰氣,陰邪侵犯營血,應該服用麻黃湯來發散表邪,醫生反而誤用瀉藥,而形成痞滿,所以才應該用瀉心湯來調理痞滿。

又說:脈象沉而有力是結胸,要趕快用大陷胸湯,加上枳實、桔梗來瀉下。《活人書》說:誤用瀉藥,剛開始還沒形成結胸,趕快用理中湯就能自行痊癒,就不會形成結胸。因為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。這也是古人沒說到,後人從經驗中得到的。如果病情轉為虛損,出現厥證的,可以同時服用四逆湯,就會好轉。胃氣雖然平和,但是傷寒還沒退的,應該等病程夠長,可以瀉下的時候,再用承氣湯來瀉下。

因為之前使用的瀉藥並不是對症的。崔行功說:傷寒結胸病情危急,心腹高高隆起,手都不能靠近,用大陷胸湯沒有效果的,是因為瀉下後身體虛弱,逆氣不順而毒邪又向上侵襲,氣機互相阻滯,應該用枳實理中丸,先調理氣機,再治療其他疾病,就能很快見效。古今使用這個方法都非常靈驗。損庵說:疾病在表的時候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,反而用瀉藥,導致裡氣被瀉損傷,表邪趁虛進入體內,在心下結聚,形成結胸。

裡面的陰分也受到熱邪影響,屬於「發於陰」,在還沒出現適合用瀉藥的症狀時就用瀉藥,裡熱雖然解除了,但是表邪又會再來,雖然不會形成結胸,也一定會形成痞滿。小陷胸湯的病證比大陷胸湯輕,但是比痞滿重。這是因為誤用瀉藥的程度有大小,而不是說痞滿屬於寒證。經典上說:只要是結胸,沒有大熱的實證,就是寒實結胸,也不是寒證,只是稍微有點熱而已。臟結是熱邪結在臟腑,所以病情深重難以治療,如果使用寒涼藥物,也有可能治好。

陽結是熱邪結在六腑,所以病情較輕微。水結胸是留飲沒有消散,或者有頭部出汗、脈象沉伏等症狀,或者是病位靠近骨頭,都是體內積留了水飲。還有不是因為誤用瀉藥而形成結胸痞滿的,這是因為沒有用瀉法或沒有發汗而造成的。經典上說:熱邪已經進入體內,很久不加以治療,也會形成結實的狀況,這種情況是「三死一生」,屬於沒有用瀉法。發汗之後熱邪傳入心臟而形成痞滿,是沒有用發汗法。結胸當然應該用瀉法,但是脈象浮大的人,用瀉法反而會死,是因為這種情況還帶有表邪,還沒完全結實。

結胸證狀全部出現,加上煩躁不安的,也是無法治療。藥物要驅逐邪氣,必須依靠胃氣來運轉藥力,如果邪氣強盛,胃氣衰敗,怎麼能治好病呢?復庵說:寒實結胸,雖然疼痛但是沒有煩躁等症狀,是因為瀉下後身體虛弱,寒氣凝結阻滯,應該用理中湯加上枳實、茯苓。嗣真說:痞滿有從經絡傳來的邪氣,也有內陷的邪氣,應該加以區分。一種是疾病從陰分開始,身體沒有發熱反而用瀉藥,導致邪氣反入體內而形成痞滿,脈象關部沉,屬於陰邪內陷。

應該先用桔梗枳殼湯,接著用半夏瀉心湯等方劑,根據病情來使用。如果口渴煩躁,小便不暢的,用五苓散。一種是身體有發熱,不是因為瀉後才傳入體內的邪氣,也形成痞滿,脈象關部浮,屬於陽邪沿經絡進入體內,必須先解表。沒有惡寒的,用三黃瀉心湯。還有痞滿又出汗又惡寒的,是因為陽邪與表部的正氣一起進入體內,表虛所以出汗惡寒,所以要加上附子來固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