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7)

1. 各兼證

潔古:呃逆者,火熱奔急上行,而肺陰不納也。失下,胃熱便閉者,宜承氣下之,便軟者,瀉心湯主之。海藏:少陰呃逆者,失下也。陰消將盡,陽欲上行,陰不能內,然陰既盡,陽亦將盡也。吸入肝與腎,陽上行,陰不內,故為陽極,脈微將盡,不宜下也。宜瀉心湯,養陰退陽而已。

否則涼膈散,去硝黃,入桔梗,清肺飲亦可。蓋脈左浮右沉,非表也。里極則反出於表,邪入已深矣。內熱當沉,反浮,陽極復之表也。觀子:字學𩚚,與𩚬通,氣上逆作聲之名也。俗曰呃忒,氣自胸腹間,直衝而上,兀兀然遽止連續有聲,不達也。屬寒者多,亦有熱氣壅鬱,上下不通而作者。

輕者和解之,失下者通利之,寒者溫散之。古多謂之咳逆,及為呃逆,諸書訛說不一,不可不辨。仁齋:噦而腹滿,大便不利,人實者,小承氣湯;人弱胃虛,蜜膽導。小便不利,五苓散,加木香或生薑七片,蔥頭十四枚,豆豉七十粒,搗成餅,入麝少許,哄熱,貼臍上,以帛束定。或入皂角末,用火斗熨之,令暖氣入腹,則小便自通。

健按:《內經》曰病深者,其聲噦。並非呃逆之謂。夫呃,有連續間斷之殊,以分寒熱虛實。蓋因痰凝氣結,阻滯呼吸,而相摶成聲,循理治之,猶有可救。若噦者,乃丹田原氣不歸,病邪或寒或熱,壅塞三焦腸胃,正氣既虛不能化邪,欲納不入,欲吐不出,邪正迸迫,而作干惡似嘔之極聲,其音為噦。噦,居月切。

此危篤之候,九死一生者矣。諸傢俱作呃逆論之,非也。夫呃之聲,亦如其音,呃,于格切。以此辨之,顧名思義,是屬兩途矣。仲景書有噦無呃,或古之通稱爾。

短氣

氣急而短促,不能相續,似喘而不抬肩,似呻吟而無痛苦;或表或里,或虛或實,或陽或陰,或飲多而水停心下,各宜詳審。

頭痛心下痞,硬滿,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,表解里未和。(十棗湯。)下後,膈內痛,心中懊憹,心下硬,短氣,躁煩,便為結胸。(大陷胸湯,及陷胸丸。)
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短氣腹滿,脅及心痛,鼻乾不得汗,嗜臥發黃,小便難,潮熱,噦。(小柴胡湯,脈但浮,無餘證,麻黃湯。)陽明脈遲,汗出多,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喘,潮熱。(大承氣湯。)表未解,短氣,手足濈然汗出,或潮熱。(上方。)短氣潮熱腹滿而喘,此外欲解而里欲實。(大柴胡湯。)

太陽陽明並病,太陽證不罷,面怫鬱正赤,當汗不汗,其人躁煩,短氣。(葛根湯。念莪:按汗吐下後,脈微氣不能續,則與異功散;陰證逆冷脈沉,難以布息,則與四逆湯加人參;飲多水停心下,短氣,則茯苓甘草湯,及小半夏湯,皆補仲景之未備也。節庵:《千金》云:短氣,少氣不足以息也。

白話文:

各兼證

關於呃逆(打嗝)

張元素(潔古):打嗝是因為火熱之氣向上衝,導致肺陰無法納氣。如果同時出現大便不通,是因為胃熱造成的便秘,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;如果大便只是軟,則應該用瀉心湯來治療。

李杲(海藏):少陰經的打嗝,是因為陰液耗盡,陽氣想要上行,陰氣卻無法將其收斂。陰液既然已經耗盡,陽氣也會跟著衰竭。氣息吸入肝腎,陽氣上行,陰氣無法收斂,因此屬於陽氣極盛的狀態。此時脈象微弱,陽氣將盡,不宜再用瀉下的方法,應該用瀉心湯來滋養陰液、退散陽氣。

如果狀況不允許,可以用涼膈散去掉芒硝和黃芩,加入桔梗。或者使用清肺飲也可以。因為脈象呈現左脈浮,右脈沉,這並非是表證。當病邪深入到裡層的時候,反而會從表面表現出來。內熱應該是沉伏的,反而呈現浮動,這是陽氣極盛又返回到表面的現象。

觀子:文字「𩚚」跟「𩚬」相通,是形容氣向上逆行發出聲音的樣子,俗稱「呃忒」。氣從胸腹間直接衝上來,短暫地連續發出聲音,無法順暢地吐納。多數情況下屬於寒證,也有可能是因為熱氣鬱結,導致上下不通而引起的。

病情輕微的,可以用和解的方式處理;如果因為瀉下不當引起的,可以用通利的方式來處理;如果是寒證,則應該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古人多稱之為「咳逆」,後來才稱為「呃逆」。各家著作的說法都不一致,必須仔細辨別。

朱丹溪(仁齋):打嗝而且腹部脹滿,大便不通暢,體質強壯的人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;體質虛弱、胃氣不足的人,可以用蜜膽導法。如果小便不通暢,可以用五苓散,加上木香或者生薑七片、蔥頭十四枚、豆豉七十粒,搗成餅,加入少許麝香,烘熱後貼在肚臍上,用布條固定。或者加入皂角末,用火斗熨燙,讓熱氣進入腹部,小便自然就會通暢。

張景岳(健按):《內經》說,病入深處的人,聲音會像噦一樣。並不是指打嗝。呃逆,有連續和間斷的不同,用來區分寒熱虛實。通常是因為痰凝氣滯,阻礙呼吸,互相搏擊而成聲。順著病理治療,還有救治的機會。至於「噦」,是指丹田元氣無法歸位,病邪無論是寒還是熱,壅塞在三焦腸胃,正氣虛弱而無法化解病邪,想要吸入卻不能,想要吐出卻不行,邪正之氣互相搏擊,發出類似嘔吐卻又更加嚴重、令人難受的聲音,這個聲音稱為「噦」。

噦,發音為「居月切」。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現,十有九死。各家都把它當成呃逆來討論,是錯誤的。而「呃」的聲音,就像它的發音一樣,「呃」,發音為「于格切」。以此來區分,顧名思義,這屬於兩種不同的病症。張仲景的書中有「噦」卻沒有「呃」,或許是古人通用的稱呼。

關於短氣

短氣是指呼吸急促短淺,無法連續,像是喘氣,但不會聳肩;又像是呻吟,卻沒有痛苦的表情。它的病因可能在表也可能在裡,可能屬於虛證也可能屬於實證,可能屬於陽證也可能屬於陰證。有時也因為飲水過多導致水停在心下。因此要詳細審視各種狀況。

  • 頭痛、心下痞悶、硬滿、脅下疼痛、乾嘔、短氣、出汗但不怕冷,表示表證已解,但里證尚未調和。(應該使用十棗湯。)
  • 瀉下之後,出現膈內疼痛、心中煩躁不安、心下硬結、短氣、焦躁不安,這表示胸腹部有結實的狀況。(應該使用大陷胸湯或陷胸丸。)
  • 陽明經的中風,脈象弦浮而大,出現短氣、腹部脹滿、脅下及心口疼痛、鼻子乾燥不出汗、嗜睡發黃、小便困難、潮熱、打嗝。(應該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脈象只是浮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湯。)
  • 陽明經的脈象遲緩,汗出多,不怕冷,身體沉重、短氣、腹脹喘息、潮熱。(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)
  • 表證還沒解除,卻出現短氣、手足汗濕、或者潮熱。(應該使用與上方相同的方劑。)
  • 短氣、潮熱、腹脹喘息,表示病邪想要從外表解除,但裡證卻有變實的趨勢。(應該使用大柴胡湯。)
  • 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生病,太陽的症狀沒有消失,臉色鬱悶而呈現正紅色,應該要出汗卻沒有出汗,病人煩躁不安,短氣。(應該使用葛根湯。)

念莪認為:依照汗、吐、瀉之後,如果脈象微弱、氣息無法接續,則應該使用異功散;如果是陰證虛寒、脈象沉細、呼吸困難,則應該使用四逆湯加人參;如果因為喝水過多,導致水停在心下、引起短氣,則應該使用茯苓甘草湯以及小半夏湯。這些都是彌補張仲景不足的地方。

節庵引述《千金方》說:「短氣,是氣息不足以完成一次呼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