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6)

1. 各兼證

音乙。由水寒相持而致,或妄下後,復與水,胸中虛氣逆而作也。輕則為噎,重即為噦。然噎但胸喉間氣,噎塞不得下通,而無聲。若噦,則吃吃有聲不止矣。

太陽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,或噎。(小青龍湯,去麻黃加附子。)趺陽脈浮,則浮虛相傳,胃氣虛竭,故令氣噎。(上方。)寸口脈浮大,反下之,寒氣相傳,腸鳴,醫反飲以冷水,其人即噎。(豆蔻湯。健按:噎,即噎塞,見於傷寒。乃痰凝氣滯於胸膈胃脘,必其人年衰素弱,氣血枯槁而致。

須用潤劑,和血快氣,化痰為治。如歸身、紅花、桔梗、炙草、白蔻、蔞仁、蘇子、花粉、貝母、海藻、昆布、橘紅、半夏、黃芩、硼砂、旋覆、牛乳、薤白、童便、薑汁之屬。甘以緩痛,咸能潤下,養陰抑火,俾痰開而升降之氣順,噎可已矣。)

即呃逆也。東垣以為於嘔者,非也。多因胃寒,亦有胃熱,不可不辨。陰證者,陰氣內伏已甚,腎水專權,肝氣不生,丙火已病,丁火又消,所以遊行相火,寒邪迫而萃集於胃,亦欲盡也。故令人發熱,大渴引飲,欲去蓋覆,病人煩躁,自覺熱甚,他人捫其肌則冷,此無根失守之火,非實熱也,乃水極似火。若不識此,而誤用寒涼,下咽則敗矣。

故宜丁香、乾薑之類,熱藥溫胃,其火自下。或用《活人》羌活附子散,或加味附子湯,急溫其下,真陽一回,火降而呃逆自止。

陽明脈弦浮大,短氣腹滿,脅及心痛,鼻乾發黃,嗜臥,小便難,潮熱,時時噦。(小柴胡湯。凡陽證呃逆者,俱宜小柴胡。)傷寒大吐大下之,極虛,復極汗出,外氣怫鬱,復與水,發其汗,胃中寒因得噦。(橘皮乾薑湯、羌活附子散、退陰散。)服藥不差者,灸之愈。(婦人屈乳頭盡處骨間是穴,男子及乳小者,一指為率,男左女右。

艾炷小豆許,陷中動脈處灸之。)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(前部,豬苓湯;後部,調胃承氣湯。)汗下後,虛極得噦,胃中寒。(理中湯加丁香、半夏。)噦而煩躁,自覺熱甚,他人捫其肌,則冷。(附子理中湯,冷服。兼灸期門、中脘、氣海、關元。

)胃虛熱而噦,(橘皮竹茹湯。)因痰而噦。(半夏生薑湯。)胃實便閉,失下而噦。(承氣湯。)胃雖熱,便未硬。(瀉心湯。)有瘀血而噦,難治。溫病熱未除,被暴寒入胃,變噦。(梓皮飲子。)飲水暴冷作噦。(茅根葛根湯。)溫病胃冷而噦。(茅根橘皮湯。《明理》:噦者,胃中寒冷也。

妄下後,胃氣虛逆,多成噦。然又有熱氣壅鬱,不得通而成者,輕者和解之,重者攻下之。經曰:有潮熱,時時噦,與小柴胡湯,和解法也。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何部不利,利之愈,攻下證也。《活人》:呃逆多有先熱,吃生冷涼藥,相激而成,蓋陰陽二氣摶也。服丁香柿蒂後,再以小柴胡解餘熱,無不瘥者。

白話文:

噎的發音是「乙」。這種狀況通常是由於體內水寒之氣互相阻礙所導致,或者是過度使用瀉藥後,又喝水,導致胸腔虛弱,氣往上逆而引起的。輕微的稱為噎,嚴重的則會變成噦。噎的症狀是胸腔和喉嚨之間氣體阻塞,無法順利向下,而且沒有聲音。至於噦,則會發出連續不斷的「吃吃」聲。

如果太陽經的表證沒有解除,加上心下有水氣,會出現乾嘔、發熱和咳嗽,或者會產生噎的症狀。(可以使用小青龍湯,但要去掉麻黃,加上附子。)如果趺陽脈呈現浮的狀態,表示脈象虛浮且沒有力量,胃氣虛弱衰竭,就會導致氣噎。(此時仍可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。)寸口脈如果呈現浮大,但反而使用瀉藥,寒氣就會進入體內,導致腸鳴,如果醫生又給病人喝冷水,就會馬上出現噎的症狀。(可以用豆蔻湯。 這裡補充說明,噎,就是指噎塞,常在傷寒中出現,通常是痰凝結、氣滯留在胸腔、胃部,通常是年老體弱、氣血枯竭的人才會發生。

這時必須使用滋潤的藥物,調和氣血、疏通氣機、化解痰液來治療。例如:當歸身、紅花、桔梗、炙甘草、白豆蔻、瓜蔞仁、紫蘇子、花粉、貝母、海藻、昆布、橘紅、半夏、黃芩、硼砂、旋覆花、牛奶、薤白、童便、薑汁等。利用甘味的藥來緩解疼痛,利用鹹味的藥來滋潤腸道使之順暢,同時滋養陰液、抑制虛火,使痰液化開,升降之氣順暢,噎的症狀就可以解決。)

噦就是指呃逆。東垣認為噦和嘔吐一樣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噦多半是由於胃部受寒所致,但也有些是胃熱引起的,必須仔細分辨。屬於陰證的,是體內陰氣已經非常虛弱,腎水功能過強,肝氣無法產生,造成丙火病變,丁火也跟著衰退,所以原本應該遊行的相火,受到寒邪的逼迫而聚集到胃部,也到了盡頭。因此會讓人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想掀開被子、感到煩躁,自己覺得很熱,但別人摸他的皮膚卻是冷的,這是一種沒有根基,無法固守的虛火,並不是真正的實熱,而是水寒之極反似火的表現。如果不了解這一點,而誤用寒涼藥物,一旦吞下去就會惡化。

所以應該使用丁香、乾薑之類的溫熱藥物來溫暖胃部,虛火自然就會降下去。或者可以使用《活人》中的羌活附子散,或是加味附子湯,來快速溫暖下焦,一旦真陽之氣恢復,虛火就會下降,呃逆就會停止。

如果陽明經脈呈現弦浮大的狀態,同時出現呼吸急促、腹脹、胸脅及心口疼痛、鼻子乾燥發黃、嗜睡、小便困難、潮熱、時常打嗝等症狀。(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一般來說,屬於陽證的呃逆,都適合使用小柴胡湯。)傷寒病過度使用嘔吐和瀉下的方法,導致身體非常虛弱,又大量流汗,體外氣機鬱悶,又給病人喝水,促使汗液發散,胃中受寒,因而引起呃逆。(可以用橘皮乾薑湯、羌活附子散、退陰散。)如果吃藥沒有效果,可以針灸來治療。(婦女取乳頭盡頭處的骨縫間為穴位,男子以及乳頭較小的人,則以一指寬作為標準,男子取左邊穴位,女子取右邊。

用艾柱,像小豆大小,在穴位內的動脈處進行針灸。)如果出現呃逆並伴隨腹脹,要觀察腹部前後哪個部位不順暢,疏通不順暢的部位就可以治癒。(前腹用豬苓湯,後腹用調胃承氣湯。)汗、吐、瀉後,身體極度虛弱而出現呃逆,通常是胃中虛寒。(可以用理中湯加丁香、半夏。)如果呃逆且煩躁不安,自己覺得很熱,但別人摸他的皮膚卻是冷的。(可以用附子理中湯,放涼後服用。並配合針灸期門、中脘、氣海、關元等穴位。)胃虛有熱引起的呃逆,(可以用橘皮竹茹湯。)因痰引起的呃逆。(可以用半夏生薑湯。)胃部實熱、大便不通暢,沒用瀉藥而引起的呃逆。(可以使用承氣湯。)胃雖有熱,但大便不硬時。(可以使用瀉心湯。)有瘀血引起的呃逆,很難治療。溫病時熱氣未除,又突然受寒,寒邪進入胃部,就會轉變成呃逆。(可以用梓皮飲子。)喝了冰冷的水突然引起的呃逆。(可以用茅根葛根湯。)溫病時胃部受寒引起的呃逆。(可以用茅根橘皮湯。《明理》中說:呃逆是因為胃中寒冷。

過度使用瀉藥後,胃氣虛弱而上逆,多半會形成呃逆。但也有因為熱氣壅塞,無法疏通而形成的,輕微的可以用和解的方法治療,嚴重的則需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醫書上說:出現潮熱,時常打嗝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,這是和解的方法。如果呃逆伴隨腹脹,要觀察腹部前後哪個部位不順暢,疏通不順暢的部位就可以治癒,這是瀉下的方法。《活人》中說:呃逆多半是先有熱氣,又吃了生冷的藥,互相刺激而形成,這是陰陽二氣互相搏擊的結果。服用丁香柿蒂湯後,再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剩餘的熱氣,沒有不痊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