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5)
1. 各兼證
陳氏:喘出乎肺者,肺六葉,司氣之升降,外合皮毛。寒邪外傷皮毛,則肺氣斂束,不得伸越,氣高而喘矣。
咳嗽
咳者,有聲無痰,嗽則有聲有痰也。肺主氣,形寒飲冷則傷之,便氣逆而不散,沖激咽喉,如癢如梗,而咳嗽也。有寒有熱,有停飲,有在表,有在裡,有在半表半裡,病各不同,治亦有異。咳為肺病,必發散為先,然亦有不可發散者。經曰:咳而小便利,不可發汗,汗則四肢冷厥。
又曰:咳而發汗,踡而苦滿,腹中復堅,此為逆也。又脈數者,心火刑肺金則死。傷寒咳逆上氣,脈數者死,謂其形損也。
太陽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。(小青龍湯。)
少陽往來寒熱,胸脅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咳。(小柴胡去人參,加五味乾薑湯。)
少陰四逆而咳,(四苓散加五味子、乾薑。)少陰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利或咳,此有水氣。(真武湯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。)下利咳而嘔,渴,心煩不眠。(豬苓湯。南陽。大抵傷寒水氣,皆因飲水過多。古人治水氣而咳,病在陽,小青龍主之;病在陰,則真武湯主之。
水停心下,則肺為之浮,肺主於咳,水氣乘之,咳而且喘。節庵:水咳有三證,不可不辨。小青龍,太陽之表水也。十棗湯,太陽之裡水也。真武湯,陰證之水氣也。蓋水與表寒相合而咳,小青龍汗之。水與裡寒相合而咳,真武湯溫之。里邪合水,動肺而咳,十棗湯所以下之。
念莪:表寒喘嗽者,三拗、麻黃;裡熱咳嗽者,參蘇、桑杏。停飲而咳,青龍、真武。少陽咳嗽,小柴胡加乾薑、五味子,胸中痞滿,枳殼、蔞、杏。陰證脈沉細,四肢逆冷咳嗽,四逆湯加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。大抵傷寒咳嗽,非比雜證,細閱仲景治例,不分陰證陽證,必用五味子、乾薑。
蓋乾薑辛溫,散肺家逆氣而溫肺,五味子甘酸,收肺家浮氣而止嗽故也。復庵:咳嗽各有陰陽,太陽經喘嗽俱有。少陽有嗽無喘,有喘則非少陽也。陽明有喘無嗽,有嗽非正陽明也。陰證喘,惟少陰有之。諸陰喘促,最為危證也。健按:乾薑、五味,辛熱酸收,凡病咳嗽,最不宜此二者。
而仲景方多用之,蓋因新寒入肺,或暫用耳。若寒變為熱,傳邪迫肺而咳者,豈宜用乎?用之勢必增劇,而咳終不止,動傷本原,致成怯弱,亦由是來,已於證條下詳辨之。
噫氣
《說文》:飽食息也,俗作噯,於蓋切。因胃弱不和,虛氣上逆所致也。
汗解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。(生薑瀉心湯。)汗吐下解後,心下痞硬,但噫氣不下利者。(旋覆代赭湯。)虛而噫氣,脈弱神困。(四君子加枳殼、桔梗、生薑。云岐:傷寒噫氣者,何氣使然?曰:胸中氣不交故也。少陰經至胸中,交於厥陰,水火相摶而有聲,故噫氣也。宜如意加枳實湯,及加人參、藿香、杏仁。)
白話文:
各兼證
喘
陳氏說:喘是從肺部發出來的,肺有六葉,掌管氣的上升和下降,外在與皮膚毛髮相合。如果寒邪從外部侵犯皮膚毛髮,會使肺氣收斂、無法伸展,氣往上衝而產生喘的現象。
咳嗽
咳嗽,指的是有聲音但沒有痰;嗽,則是指有聲音也有痰。肺主管氣,如果身體受寒或喝冷的飲品就會傷害肺,導致氣逆而不散,衝擊咽喉,產生像癢或梗住的感覺,就會咳嗽。咳嗽有寒證、熱證,有停留在體內的痰飲,有在表面的,有在內裡的,也有在半表半裡的,病情各有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咳嗽是肺部的疾病,通常要先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但也有不適合發散的情況。《傷寒論》說:咳嗽而且小便順暢的,不可以發汗,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麻木。
又說:咳嗽而發汗的,會身體蜷縮、感到腹部脹滿、肚子裡面反而變硬,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。還有脈搏跳動很快的,是因為心火剋制肺金,會導致死亡。傷寒導致咳嗽、氣往上逆,脈搏又很快的,也表示身體虛弱,會死亡。
太陽表證沒有解除,心下有水氣,出現乾嘔、發熱和咳嗽。(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)
少陽病出現忽冷忽熱,胸脅脹滿、默默不想吃東西、心煩想吐,或者有咳嗽。(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,加上五味子和乾薑來治療)
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逆冷,又咳嗽。(可以用四苓散加上五味子和乾薑來治療)少陰病出現腹痛、小便不順暢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己拉肚子或咳嗽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。(可以用真武湯加上五味子、細辛和乾薑來治療)下痢、咳嗽、嘔吐,口渴、心煩、睡不著。(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。總體來說,傷寒引起的水氣,多半是因為喝水過多。古人治療水氣引起的咳嗽,病在陽,用小青龍湯來治療;病在陰,則用真武湯來治療。)
水停留在心下,肺就會往上浮動,肺主導咳嗽,水氣乘勢而上,就會產生咳嗽而且喘的現象。節庵說:水咳有三種證型,一定要分辨清楚。小青龍湯是用來治療太陽表證的水;十棗湯是用來治療太陽裡證的水;真武湯是用來治療陰證的水氣。水和表寒結合而咳,用小青龍湯發汗;水和裡寒結合而咳,用真武湯溫補;裡邪與水結合,擾動肺部而咳,則用十棗湯來攻下。
念莪說:表寒導致的喘嗽,可以用三拗湯、麻黃湯;裡熱導致的咳嗽,可以用參蘇飲、桑杏湯。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導致的咳嗽,可以用青龍湯、真武湯。少陽病的咳嗽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乾薑、五味子;胸中感到痞滿,可以用枳殼、蔞、杏仁來治療。陰證脈象沉細、四肢冰冷逆冷、又咳嗽,可以用四逆湯加上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。總體來說,傷寒引起的咳嗽,與一般雜病不同,要仔細研究《傷寒論》的治療案例,無論陰證陽證,都常用五味子和乾薑。
因為乾薑味辛性溫,可以散肺家逆氣而溫肺;五味子味甘酸,可以收斂肺家浮氣而止咳。復庵說:咳嗽各有陰陽之分,太陽經的喘和嗽都可能出現。少陽只有咳嗽沒有喘,如果有喘就不是少陽病。陽明有喘沒有咳嗽,有咳嗽就不是正陽明病。陰證的喘,只有少陰病才有。各種陰證的喘,都是很危險的。健按:乾薑、五味,辛熱酸收,一般來說,生病咳嗽,最不適合使用這兩種藥。
但是張仲景的方劑卻常常使用它們,可能是因為新寒侵入肺部,暫時使用。如果寒轉為熱,邪氣侵迫肺部而咳,難道還適合用這些藥嗎?使用這些藥反而會使病情加重,咳嗽無法停止,會傷到身體根本,導致虛弱,也是這樣來的,我已經在證條下詳細說明了。
噫氣
《說文解字》說:吃飽了之後的呼吸,俗稱噯氣。是因為胃虛弱、不和,導致虛氣往上逆所造成的。
汗解之後,心下感到痞硬,打嗝、有食物腐敗的味道,脅下有水氣,肚子裡面有雷鳴聲、拉肚子。(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)汗吐下之後,心下痞硬,只有打嗝但不拉肚子的。(可以用旋覆代赭湯來治療。)虛弱而打嗝,脈搏微弱、精神萎靡。(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枳殼、桔梗、生薑來治療。云岐說:傷寒的打嗝,是什麼氣造成的呢?是因為胸中的氣不流通造成的。少陰經到胸中,與厥陰經相交,水火之氣互相撞擊而發出聲音,所以產生打嗝。可以用如意散加上枳實湯,以及加上人參、藿香、杏仁來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