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4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4)
1. 各兼證
喘
肺主氣,形寒飲冷則傷肺。故氣逆上行急迫,而張口抬肩,是名曰喘。有水寒射肺而喘者,有邪在表,氣不利而喘者,有邪在裡而喘者。邪在表而喘,心腹必濡而不堅。設腹滿而喘,又為可下之證。經云:喘而汗出,宜利之;汗不出而喘,宜發之。若汗出如油,喘而不休,直視譫語喘滿者,皆不治。
太陽無汗而喘。(麻黃湯。)喘家中風自汗。(桂枝湯加厚朴、杏仁。)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,或喘。(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。)發汗後,飲水多,必喘。(水停心下,腎氣乘心也,小青龍湯加杏仁、豬苓。)汗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,汗出而喘,無大熱。(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)桂枝證,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,(葛根黃芩黃連湯。)太陽下之,微喘,表未解也。(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)
陽明脈浮無汗而喘,發汗則愈。(麻黃湯。)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緊。(小柴胡湯加葛根。)若喘而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(柴胡解肌湯。)脈沉喘滿,沉為在裡,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(大承氣湯。)脈遲汗出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已硬。
(上方。)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微熱喘冒不臥,有燥屎也。(上方。)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,不可下。(麻黃湯。)
陰證喘促,四肢厥逆。(返陰丹。)病人小渴,與水劇飲,致停心下,滿結者,喘死甚眾。(五苓散或陷胸丸。)吐下後,不大便,潮熱,劇者不識人,循衣摸床,微喘直視者死。
少陰病,息高者死。厥冷無脈,灸之不還死,微喘死。直視譫語,喘滿死。脈浮而洪,汗出如袖,喘而不休,命絕矣。(仁齋:表有寒,發喘,宜麻黃湯汗之。表有風,發喘,宜桂枝湯加厚朴、杏仁。陽明內實,不大便,腹滿短氣,發潮熱而喘,大柴胡加厚朴、杏仁,或小承氣湯。
陰證厥逆,脈沉細而微,氣促而喘,無汗,四逆湯加五味子、杏仁。虛人脈伏,手足逆冷而喘,五味子湯。暴冒風寒,脈浮無汗而喘,蘇沉九寶湯。熱甚有痰,脈弦數而喘,不可汗下,小柴胡加知母、貝母、蔞仁;胸滿者,加枳殼、桔梗;心下滿者,加枳實、黃連;舌燥飲水而喘,加知母、石膏。念莪:心火刑金,肺受迫而喘呼,故古人以諸喘為惡證。
至於陰喘,則無根虛火,泄越於上,根本將脫,更為危候。華佗云:盛則為喘,指邪氣盛,非肺氣盛也。所謂肺病,用桑白皮者,非瀉肺也,瀉肺中之邪火以救肺也。故曰氣即是火,其義瞭然。尚文:邪在表而喘者,必心腹軟而不堅。邪在裡而喘者,必心腹脹滿。水氣而喘者,必心下怔忡。
白話文:
各類喘證
喘症與肺相關,因肺主導氣機運行。若受寒或飲用冷食損傷肺臟,會導致氣逆上行、呼吸急促,出現張口抬肩的症狀,稱為喘。喘證有多種成因:有水寒之氣侵犯肺臟而喘,有外邪在表導致氣機不暢而喘,亦有邪氣在裡引發的喘症。
若外邪在表而喘,患者心腹部位通常柔軟不硬;但若腹部脹滿同時氣喘,則可能為可瀉下之證。經典記載:「氣喘伴隨出汗,宜利水;無汗而喘,宜發散。」若汗出如油、喘息不止、眼神直視、譫語兼喘滿,皆屬難治之症。
各證型與治法
- 太陽病無汗而喘:用麻黃湯。
- 喘症患者中風自汗:桂枝湯加厚朴、杏仁。
- 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伴乾嘔、發熱、咳嗽或喘: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。
- 發汗過後飲水過多致喘(水停心下,腎氣上衝):小青龍湯加杏仁、豬苓。
- 汗下後不可再用桂枝湯,若汗出而喘、無高熱: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- 誤下桂枝證,導致下利不止、脈促、表未解而喘汗出: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- 太陽病誤下後微喘、表未解: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
陽明病之喘
- 脈浮無汗而喘:麻黃湯發汗即癒。
- 陽明中風伴口苦、咽乾、腹滿微喘、發熱惡寒、脈浮緊:小柴胡湯加葛根。
- 喘而汗出、不惡寒反惡熱、身重:柴胡解肌湯。
- 脈沈、喘滿(裡證誤汗致津虧便難,表虛里實):大承氣湯。
- 脈遲、汗出不惡寒、身重短氣、腹滿而喘、潮熱、手足汗出、大便硬結:大承氣湯。
- 小便不利、大便時難時易、微熱喘躁不眠(燥屎內結):大承氣湯。
-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:不可攻下,用麻黃湯。
陰證喘促
- 四肢冰冷:返陰丹。
- 過量飲水致水停心下、滿結而喘:五苓散或陷胸丸。
- 吐下後便秘、潮熱、神昏循衣摸床、微喘直視:預後不良。
少陰病喘症
- 呼吸淺短(息高)者危。
- 四肢厥冷、無脈、灸後不復、微喘或直視譫語喘滿:皆屬死證。
- 脈浮洪、汗出淋灕、喘不休:生命垂危。
其他論述
- 表寒致喘:麻黃湯發汗。
- 表風致喘:桂枝湯加厚朴、杏仁。
- 陽明腑實(便秘腹滿、潮熱短氣而喘):大柴胡湯加厚朴、杏仁,或小承氣湯。
- 陰證厥逆(脈沈細微、氣促無汗):四逆湯加五味子、杏仁。
- 虛人脈伏四肢冷而喘:五味子湯。
- 外感風寒脈浮無汗而喘:蘇沈九寶湯。
- 痰熱喘症(脈弦數,忌汗下):小柴胡湯加知母、貝母、蔞仁;依症加減(胸滿加枳殼、桔梗;心下滿加枳實、黃連;舌乾飲水而喘加石膏)。
醫家觀點
- 李念莪:心火克肺金致喘,古人視喘為重症;陰喘屬虛火浮越,根本欲脫,更危險。
- 華佗:「盛則為喘」指邪氣盛非肺氣盛,用桑白皮瀉肺火實為救肺。
- 其他總結:邪在表之喘,心腹柔軟;邪在裡之喘,腹必脹滿;水氣致喘者,多伴心下悸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