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2)
1. 厥陰經
蓋診陽厥以脈滑為主,則無差也。陰厥者,必先因腎氣虛寒,或復著外寒,或誤服涼藥,或誤下,致積陰盛於下,微陽衰於下,遂發厥逆也。其脈沉細而微,按之全無者,是也。宜四逆湯急溫之。凡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冒昧,兩手忽無脈,或一手無脈,此將有正汗出。如亢陽欲雨,必先陰晦之象。
用衣被覆暖手足,急進熱薑湯,或熱稀粥湯。汗不至,以人參、附子、麻黃、細辛、五味子、甘草煎湯飲之。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,《活人》與麻黃細辛甘草湯服之,必作大汗而解。若再脈不至,汗不出者死。陰證四肢厥,手足指甲皆青,脈沉細而急者,四逆湯。無脈者,通脈四逆湯,或真武湯類酌用。
戴氏:陰陽之病,皆能發厥,故有陽厥陰厥,皆病之深者也。二厥惟陽厥易誤,當問其初得病如何。若初頭不痛,身不熱,此寒厥也。是為陰中之陰,宜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若初病頭疼身不熱,此熱厥也。是為陰中之陽,宜白虎湯、大承氣湯。熱厥雖手足冷,而指甲卻暖,不若寒厥,並指甲俱冷,此辨陰陽要法也。
五法:傷寒不省人事,曰厥。輕則不語,重則昏沉,或目直視,手足厥逆不動,脈數大者,熱厥也。凡病人不忌飲食者,多有此證,乃胃邪盛實也。蘇後不宜即與飲食,止可白湯,此證重於前半夜,後半夜少醒,甚者至侵晨方稍清,至晚又發。
少腹滿
少腹滿者,臍下滿也。胸滿、心下滿、腹滿,皆為邪氣而非物。若小腹滿,是有物而非氣。小便利者,畜血之形,小便不利者,溺澀之證,治分兩途。若素有痞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,臟結也,死候矣。
太陽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。(小青龍湯,去麻黃加茯苓。)六七日表證仍在,脈微而沉,不結胸,發狂,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。(抵當湯。)身黃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不利。(五苓散。)小便利如狂。(抵當湯。)傷寒有熱,少腹滿,小便反利。
(抵當丸。)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。(桃仁承氣湯。)太陽重發汗,復下,不大便,舌上燥渴,日晡潮熱,從心下至少腹硬滿,痛不可近。(,大陷胸湯。)
厥陰病,六七日煩,少腹滿,囊縮。(脈沉短者,毒氣入臟,大承氣攻之。)手足厥冷,脈沉小,腹滿,按之痛,冷結膀胱關元也。(四逆湯、真武湯。)厥陰陰寒,少腹滿痛。(茱萸四逆湯,甚者灸關元。)陰陽易病,小腹滿。(燒褌散。損庵:胸中滿,心下滿者,氣也;腹滿者,多屬燥屎也;少腹滿者,非溺即血也;邪結下焦,則津液不通,氣血不行,小便不利,溺澀也;小便利者,畜血也,俱是熱病。若冷結膀胱,少腹滿一證,寒病也,有手足厥冷為可辨。
白話文:
診斷陽厥時,主要依據脈象是否滑動,這樣就不會出錯。陰厥的發生,通常是因為腎氣虛寒,或是又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,或是誤服了寒涼的藥物,或是誤用了瀉下的藥物,導致體內陰寒積聚在下,微弱的陽氣衰敗在下,因而引發厥逆現象。這類情況的脈象會呈現沉細而微弱,按壓時幾乎感覺不到,這就是典型的陰厥。這時應該立即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身體。凡是出現寒熱交錯而導致手腳冰冷,面色沒有光澤,神志不清,兩手突然都摸不到脈搏,或只有一隻手摸不到脈搏的情況,這表示病人即將要出汗了,就像將要下雨前,天空會先出現陰暗的徵兆一樣。
這時要用衣被覆蓋,溫暖手腳,趕緊喝下熱薑湯或熱稀粥湯。如果沒有出汗,就用人參、附子、麻黃、細辛、五味子、甘草等藥材煎湯服用。或者可以搭配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《活人書》記載可用麻黃細辛甘草湯服用,通常會大量出汗而使病情好轉。如果脈搏再次消失,且不出汗,病人就會死亡。陰證導致的四肢冰冷,手腳指甲都呈青紫色,脈象沉細而急促,這時應該使用四逆湯。如果摸不到脈搏,就要使用通脈四逆湯,或者參考使用真武湯這類的藥方。
戴氏認為,陰陽兩種病症都可能引發厥證,因此有陽厥和陰厥之分,這都是比較嚴重的疾病。這兩種厥證中,陽厥比較容易被誤診,因此需要詢問病人最初發病的情況。如果一開始沒有頭痛,身體也沒有發熱,這就是寒厥,屬於陰中之陰,應該使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來治療。如果一開始有頭痛但身體不發熱,這就是熱厥,屬於陰中之陽,應該使用白虎湯或大承氣湯來治療。熱厥雖然也會手腳冰冷,但是指甲卻是溫暖的,不像寒厥,連指甲都是冰冷的,這是辨別陰陽的重要方法。
有五種情況:傷寒導致神志不清,稱作厥。輕微的情況是不說話,嚴重的情況會昏迷,或者眼睛直視,手腳冰冷無法動彈,脈搏呈現快速而有力,這是熱厥。凡是生病時不忌諱飲食的人,大多會有這種情況,這是因為胃部的邪氣過於旺盛。甦醒後不宜立刻進食,只能喝白開水。這種情況在前半夜會比較嚴重,後半夜會稍微清醒,嚴重的甚至要到清晨才會稍微清醒,到晚上又會復發。
小腹脹滿
小腹脹滿指的是肚臍以下的部位脹滿。胸部脹滿、心下脹滿、腹部脹滿,都是因為邪氣引起的,並非實質性的東西。如果小腹脹滿,則是有東西積聚,而不是氣引起的。如果小便順暢,是體內有瘀血的表現;如果小便不順暢,則是有排尿困難的症狀,治療方法要分開考慮。如果原本在肚臍旁邊就有痞塊,疼痛牽引到小腹,甚至延伸到陰部,這是內臟結塊,屬於危險的徵兆。
太陽表證沒有解除,心下有水氣,會出現乾嘔、發熱和咳嗽,或者小便不順暢,小腹脹滿。(可以使用小青龍湯,去掉麻黃並加入茯苓。)如果過了六七天,表證仍然存在,脈象微弱而沉,沒有胸部結塊的情況,卻出現精神狂亂,小腹堅硬脹滿,小便卻順暢。(可以使用抵當湯。)如果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結,小腹堅硬,小便不順暢。(可以使用五苓散。)如果小便像發狂一樣地頻繁。(可以使用抵當湯。)傷寒有發熱的情況,小腹脹滿,小便反而順暢。(可以使用抵當丸。)如果是熱邪結聚在膀胱,病人會像發狂一樣,外在的症狀已經緩解,但是小腹卻仍然緊繃結塊。(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。)如果是太陽表證重複發汗,又使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會出現潮熱,從心下到小腹都呈現堅硬脹滿,按壓會疼痛難耐。(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)
厥陰病,發病六七天會感到煩躁,小腹脹滿,陰囊收縮。(如果脈象沉短,表示毒氣已經深入內臟,要用大承氣湯攻下。)如果手腳冰冷,脈象沉細,腹部脹滿,按壓會疼痛,這是寒邪結聚在膀胱關元部位。(可以使用四逆湯、真武湯。)如果厥陰出現陰寒症狀,會小腹脹滿疼痛。(可以使用吳茱萸四逆湯,嚴重的情況可以針灸關元穴。)如果出現陰陽易病,小腹也會脹滿。(可以使用燒褌散。)損庵認為:胸部脹滿、心下脹滿,大多是氣引起的;腹部脹滿,則多半是因為大便乾燥積聚;小腹脹滿,不是因為小便的問題,就是因為體內有瘀血,都屬於熱病。如果寒邪結聚在膀胱,導致小腹脹滿,這就屬於寒病,可以通過手腳冰冷的症狀來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