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9)

1. 厥陰經

氣上衝

氣自腹中,時時逆沖而上。因太陽病,下之,表邪乘虛傳裡,里不受邪,則氣逆上行,仍在表也,當復汗之。厥陰客熱,氣上衝心,此熱在裡,而氣上也。若病後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,及動氣發汗而氣上衝者,皆正虛而邪氣逆也。

太陽下之後,氣上衝。(桂枝湯。)吐下後逆滿,氣上衝胸,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振振搖。(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)吐下後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心下痞硬,脅痛氣上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,久而痿。(上湯,真武湯。)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。(瓜蒂散。)

厥陰客熱,氣上撞心,消渴,心疼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。(大柴胡湯。)動氣發汗,氣上衝。(李根湯。)病後虛羸少氣,氣逆上衝欲吐。(竹葉石膏湯。)燒針令汗。氣從少腹上衝心為奔豚。熱上衝胸,少腹裡急,頭重眼花為易病。口噤不語,氣上衝胸為剛痙。(健曰:氣上衝之證,惡候也。

氣屬無形,然至逆而上衝,其病也,為痰、為人、為食;為表邪鬱於氣分,為裡實滯於臟腑;為後天中氣虛,為先天真氣弱。邪正不相容,虛實不並立,則氣不和,而皆能逆衝於上。須作上、中、下三焦分察,上、中二部逆沖者,多邪實,下部逆而上衝者,多正虛。審其證勢經脈而治之,庶幾無誤。

否則實實虛虛,最易犯也。)

吐蛔

病人素有寒,妄發其汗,後身有熱,又復汗之,以致胃中虛冷,餓不能食,食即吐蛔。又臟寒者,蛔上入膈,煩躁欲死,須臾止,得食即嘔,時吐蛔出者,為蛔厥。

厥陰病,氣上衝心,心疼,飢不欲食,吐蛔。(桂枝白朮茯苓湯、理中安蛔散。)蛔厥者,靜而時煩為寒厥。蛔上入膈,故煩。須臾復止,得食嘔,又煩,蛔聞食臭出,當吐蛔。(烏梅丸。)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冷必吐蛔。(先理中丸,次烏梅丸。復庵:胃中冷,必吐蛔。

吐蛔人皆知為陰也。然亦有陽證吐蛔者,蓋胃中空虛,既無穀氣,故蛔上求食,至咽而吐。又看別證如何,不專以胃冷為說。曾記一人陽黃吐蛔,又大發斑,陽毒證,口瘡、咽痛、吐蛔。皆以冷劑取效,是亦有胃熱者矣。士材:屬陽證者,如脈洪大數實,或渴或閉,或斑黃也,切不可執一。

凡吐蛔,得甘則動,得苦則安,得酸則止,得辛則伏也。陶氏:乍靜乍煩者,蛔或上或下也。蟲聞食臭必出,故食即吐蛔。五法:蛔得熱則安,得寒則泛。故吐蛔,知膈上有寒也。如直中陰證,必唇甲青,脈沉遲,無力,大小便清澈。若傳邪吐蛔者,熱鬱於胃,以致蛔不安,而逆出也。

健曰:陽明熱邪傷冒,最易吐蛔。然有虛實之別,須察脈舌治之。

白話文:

厥陰經

氣從腹部向上衝,有時會突然逆著向上衝。如果因為太陽病而使用了瀉下的方法,表面的邪氣就會趁虛進入體內,但體內沒有接受邪氣,那麼氣就會逆著向上走,其實還在體表,應該再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厥陰經有客熱,氣向上衝到心臟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,氣才會向上衝。若是生病後身體虛弱、氣短,氣逆想吐,或是因為活動、發汗而導致氣向上衝,都是因為身體正氣虛弱而邪氣逆亂造成的。

太陽病使用瀉下後,氣會向上衝。(用桂枝湯治療。)如果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後,出現胸悶、氣向上衝到胸部、頭暈、脈象沉而緊,發汗後會導致經絡受到擾動,身體顫抖。(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。)如果使用催吐或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虛煩、脈象微弱、心下痞硬、脅肋疼痛、氣向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目眩、經脈跳動,久而久之會導致痿軟。(用上面的藥方,或用真武湯治療。)如果病情像桂枝證,但是頭不痛、脖子不僵硬,寸脈稍微浮,胸部痞硬,氣向上衝到咽喉,呼吸困難。(用瓜蒂散治療。)

厥陰經有客熱,氣向上衝撞心臟,會導致消渴、心痛、容易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。(用大柴胡湯治療。)如果因為活動或發汗導致氣向上衝。(用李根湯治療。)如果生病後身體虛弱、氣短,氣逆向上衝想吐。(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)用燒針的方法使身體出汗,如果氣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,就是奔豚病。如果熱氣向上衝到胸部、小腹內部緊迫、頭重眼花,就是容易發病的體質。如果口噤不語,氣向上衝到胸部,就是剛痙。(有人說:氣向上衝的症狀,是很不好的徵兆。)

氣是無形的,但是如果逆著向上衝,就會產生疾病,可能是痰、人(可能是指精神或情緒)、食物造成的;可能是表邪鬱積在氣分,可能是體內實邪停滯在臟腑;可能是後天中氣虛弱,也可能是先天真氣不足。邪氣和正氣不能相容,虛證和實證不能並存,就會導致氣不調和,都可能逆著向上衝。需要把身體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焦來仔細觀察,上、中二焦氣向上衝,大多是邪氣實證,下焦氣逆著向上衝,大多是正氣虛弱。仔細觀察病情的發展和經脈變化來進行治療,才能避免錯誤。

否則如果把實證當成虛證來治療,或是把虛證當成實證來治療,就很容易出錯。

吐蛔蟲

病人本來有寒氣,卻錯誤地發汗,之後身體發熱,又再次發汗,導致胃中虛冷,餓了吃不下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。如果臟腑有寒氣,蛔蟲就會向上進入膈膜,導致煩躁不安,過一會兒又停止,如果吃東西就會嘔吐,不時吐出蛔蟲,這是蛔厥病。

厥陰病,氣向上衝到心臟,心痛、容易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會吐蛔蟲。(用桂枝白朮茯苓湯或理中安蛔散治療。)蛔厥病,安靜時會突然煩躁,這是寒厥。蛔蟲向上進入膈膜,所以會煩躁。過一會兒又會停止,吃東西會嘔吐,又會煩躁,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,應該吐出蛔蟲。(用烏梅丸治療。)病人有寒氣,又使用發汗的方法,胃部虛冷一定會吐蛔蟲。(先用理中丸,再用烏梅丸。有人說:胃中虛冷,一定會吐蛔蟲。)

吐蛔蟲的人都知道這是陰證。然而也有陽證會吐蛔蟲,因為胃中空虛,沒有穀氣,所以蛔蟲會向上尋找食物,到了咽喉就會吐出來。還要看其他的症狀如何,不能只認為是胃冷。曾經有一個人患有陽黃病,吐蛔蟲,並且全身出大片紅斑,是陽毒證,有口瘡、咽喉痛、吐蛔蟲。都用寒涼的藥物治療才見效,所以也有胃熱導致吐蛔蟲的情況。有人說:屬於陽證的,像是脈象洪大有力、口渴、便秘、身上出現斑點或黃疸等症狀,千萬不能只看一個方面。

凡是吐蛔蟲,遇到甜味就會躁動,遇到苦味就會安靜,遇到酸味就會停止,遇到辛辣的味道就會潛伏。有人說:時而安靜時而煩躁,是蛔蟲時而上行時而下行。蟲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,所以吃東西就會吐蛔蟲。有人說:蛔蟲遇到熱就會安靜,遇到寒就會泛濫。所以吐蛔蟲,就知道膈膜上有寒氣。如果直接是陰證,一定會嘴唇和指甲青紫、脈象沉遲無力、大小便清澈。如果是傳染邪氣而導致吐蛔蟲,是熱鬱積在胃中,導致蛔蟲不安分,逆向而出。

有人說:陽明經受到熱邪侵犯,最容易吐蛔蟲。但是有虛實之分,需要仔細觀察脈象和舌苔來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