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7)

1. 少陰經

戴陽下虛者,必微厥。(上方。)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。(上方。)下利脈大者,虛,強下之也。脈浮革,腸鳴。(當歸四逆湯。)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。(通脈四逆湯。)傷寒本自寒下,復吐下之,寒格,吐下,食入即吐。(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

念莪:凡下利有寒熱之分,最宜詳辨。寒瀉者,口不燥渴,小便清白不澀,完穀不化,或如鶩溏,或吐利腥臭;其脈沉細,或遲微無力;或身雖熱,手足逆冷,惡寒蜷臥;或洞下白色,或深黃色;或臍下多寒,此皆寒也。熱瀉者,口必燥渴,小便黃赤,或澀,或所下如垢膩之狀;其脈多數,或浮滑弦大,或洪;或糞色焦黃熱臭,或出聲響;得涼藥冷飲則止,得熱藥與熱飲則增,此皆為熱也。《原病式》曰:瀉白為寒;青黃紅黑皆為熱也。

熱瀉,亦有邪熱不殺爺者,與寒瀉之完穀不化相似,當兼他證,及色脈辨之。必脈數口燥渴,小便赤黃也。南陽:協熱利者,臍下必熱,大便赤黃色,及腸間津液垢膩,謂之腸垢也。宜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薤白湯、赤石脂湯。寒毒入胃者,臍下必寒,腹脹滿,大便黃白,或青黑,或清穀也。

宜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附子湯、四逆加薤白散。濕毒氣盛者,下利腹痛,大便如膿血,或如爛肉汁也。宜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散。東垣:當汗而下之,成協熱利者,各隨三陽本經表證發之,表解則下利自止。若不愈,方以利藥下之。陶氏:下利寒者,理中湯、四逆湯。

熱者,小柴胡湯、豬苓湯。寒因直中陰經,熱因風邪入胃,木來傷土,故暴下。或攻或溫,或利小便,或固下焦,隨證施治。但不可發汗,汗之邪氣內攻,復泄其津液,胃氣轉虛,必成脹滿也。下利譫語,脈沉實有力,急下之,大承氣湯。腸鳴腹痛,脈沉遲無力,急溫之,小建中湯。

寒毒下利,戴陽者,下虛,附子理中湯。又陽病協熱下利者,小柴胡合四苓散。陰證下利清穀,脈沉細伏絕者,四逆加薑、桂、參、朮、升麻、肉果。仁齋:凡下利煩熱而渴,小便不利,五苓散主之。內熱心煩者,加炒黃連。腹中痛者,炒芍藥。陽明下利,心煩不眠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。

下利脈滑數者,有宿食也,小承氣湯。下利更煩,心下滿,按之軟,梔子豉湯。濕熱泄瀉,小便不利,口渴者,五苓散加滑石、木通、車前類。若腹痛亦加白芍。凡胃虛內熱,煩渴瀉利,脈弱者,七味人參白朮散。若發熱者,參胡三白湯,去黃芩,加炒黃連,皆治熱利法也。

太陰下利不渴,脈沉者,理中湯。寒甚逆冷,脈沉細者,加熟附子。若腹滿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合理中湯。凡傷水下利,脈浮表未解者,仲景以小青龍,去麻黃,加芫花。蓋散表邪兼治水也。若小便不利,大便水瀉不止者,五苓散,水行則利自止。凡下利不可發汗,當先治利,利止內實,正氣得復,邪氣自解,汗出而愈。

白話文:

少陰經

如果出現假性陽亢,實際上是體內陽氣虛弱的人,一定會出現輕微的四肢冰冷。這種情況,如果腹瀉且排出清稀的糞便,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否則會導致腹脹。如果腹瀉且脈象洪大,表示身體虛弱,不能用強烈的瀉下藥。如果脈象浮而像皮革一樣繃緊,且有腸鳴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如果腹瀉且排出清稀的糞便,同時有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的情況,並且出汗後出現四肢冰冷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如果是原本體內就寒冷,又因為嘔吐和腹瀉而加重,導致寒氣阻隔,吃下食物就吐出來,可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。

**念莪的觀點:**凡是腹瀉,都有寒熱之分,最重要的是要仔細分辨。寒性腹瀉的人,口不會覺得乾燥想喝水,小便清澈不混濁,排出的是未消化的食物,或者像鴨子拉稀一樣,或者嘔吐和腹瀉物有腥臭味;脈象沉細,或者遲緩微弱無力;或者身體雖然發熱,但手腳冰冷,怕冷且喜歡蜷縮著身體;或者腹瀉物呈白色,或者深黃色;或者肚臍以下感覺寒冷,這些都屬於寒性腹瀉。熱性腹瀉的人,口一定會乾燥想喝水,小便黃赤,或者排尿困難,或者腹瀉物像污垢一樣;脈象多為快速,或者浮滑有力,或者洪大;或者糞便顏色焦黃,有熱臭味,或者排出時有響聲;遇到涼藥或冷飲就會停止腹瀉,遇到熱藥或熱飲就會加重,這些都屬於熱性腹瀉。《原病式》說:腹瀉排出白色物質是寒證,排出青、黃、紅、黑等顏色的物質是熱證。

熱性腹瀉,也有因為邪熱沒有完全清除乾淨,導致腹瀉物像寒性腹瀉一樣出現未消化食物的情況,這時要結合其他症狀,以及觀察顏色和脈象來辨別。必須要脈象快速,口乾舌燥,小便赤黃才是熱性腹瀉。南陽認為:如果腹瀉是因為體內熱邪引起的,肚臍以下一定會發熱,大便呈赤黃色,且腸道內有黏膩的物質,這稱為腸垢。適合用黃芩湯、白頭翁湯、三黃熟艾湯、薤白湯、赤石脂湯治療。如果寒毒侵入胃部,肚臍以下一定會發冷,腹部脹滿,大便呈黃白色,或青黑色,或排出未消化的食物。

適合用四逆湯、理中湯、白通附子湯、四逆加薤白散治療。如果濕毒過盛,腹瀉且腹痛,大便像膿血一樣,或者像腐爛的肉汁一樣。適合用桃花湯、地榆散、黃連阿膠散治療。東垣認為:應該發汗而沒有發汗,導致腹瀉是因為邪熱與體內熱邪結合,要根據三陽經的表證來發汗,表證解除,腹瀉自然停止。如果沒有好轉,再用瀉下藥來治療。陶氏認為:腹瀉屬於寒證的,用理中湯、四逆湯治療。

屬於熱證的,用小柴胡湯、豬苓湯治療。寒證是因為寒邪直接侵入陰經,熱證是因為風邪侵入胃部,導致肝木剋脾土,所以會突然腹瀉。治療上可以用瀉法、溫法,或者利小便,或者固澀下焦,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。但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邪氣內攻,並且會耗損津液,導致胃氣更加虛弱,必定會造成腹脹。如果腹瀉時出現胡言亂語,脈象沉實有力,要趕快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腸鳴腹痛,脈象沉遲無力,要趕快用小建中湯溫補。

如果是寒毒導致的腹瀉,同時出現假性陽亢的人,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,用附子理中湯治療。如果陽證,同時因為熱邪而腹瀉的人,用小柴胡湯合四苓散治療。如果是陰證,腹瀉且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脈象沉細微弱,甚至摸不到的人,用四逆湯加薑、桂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肉豆蔻治療。仁齋認為:凡是腹瀉、煩熱口渴,小便不暢的人,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體內有熱而心煩,加炒黃連。如果腹痛,加炒芍藥。如果是陽明經引起的腹瀉,心煩失眠,小便不暢的人,用豬苓湯治療。

如果腹瀉且脈象滑數,說明體內有積食,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腹瀉又加重煩躁,心下滿悶,按壓柔軟,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如果是濕熱引起的腹瀉,小便不利,口渴的人,用五苓散加滑石、木通、車前子等藥材。如果腹痛,也要加白芍。凡是胃虛內熱,煩渴腹瀉,脈象虛弱的人,用七味人參白朮散治療。如果發熱,用參胡三白湯,去除黃芩,加炒黃連,這些都是治療熱性腹瀉的方法。

太陰經引起的腹瀉,不口渴,脈象沉的,用理中湯治療。如果寒邪很重,出現四肢冰冷,脈象沉細,加熟附子。如果腹脹小便不暢,用五苓散合理中湯。凡是傷於水邪而腹瀉,脈象浮而表證未解的,張仲景用小青龍湯,去除麻黃,加芫花。這是因為既要散表邪,又要治療水邪。如果小便不利,大便像水一樣不停地瀉,用五苓散,水液排出去,腹瀉自然停止。凡是腹瀉,都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應該先治療腹瀉,腹瀉停止後,體內充實,正氣恢復,邪氣自然解除,之後再發汗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