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5)

1. 少陰經

或先有熱壅,後致風寒外襲,寒包熱火於內者。參蘇飲倍桔梗,或清胃百解散、敗毒散類。健按:咽與喉,雖同出上竅,其實有別。夫咽者,咽也,乃胃脘上口,司納受之道也。喉者,候也,乃肺管上口,司呼吸之道也。是喉為輕清天象,咽為重濁地象。司出者為表,司入者為里。

一屬太陰肺,一屬陽明胃,而其經脈遍於五臟六腑,故為病則寒、熱、表、里、虛、實之不同。在傷寒外感時氣,屬表、屬熱、屬實者,十之七八。雜證本原內傷,屬裡、屬寒、屬虛者,十之一二。咽與喉皆能為痛、為腫、為癢、為腐爛、為乾燥。而猝然患之,居要害之處,雖輕必當慎重。

總因內火為外寒所束,或六淫之邪蘊畜,或七情之氣鬱結。概不可以辛溫香燥,又不可以苦寒酸澀。只宜辛涼以散邪,甘寒以緩痛,斯為良法。外感發疹熱結,多喉痹;發斑熱盛,多咽痛,乃邪氣循經致病之驗。疹透斑消,咽喉之患亦退。如果真陰下虧,相火上熾,則養陰抑火,導龍入海之法,庶乎可行。

然亦千百中僅有能施之,而能受之者,恐下未得益,而上櫻其累耳。對經去病之藥,前咽痛條內備悉,後變通方中詳載。更制經效吹藥以療之,無偏弊矣。)

下利

自利者,不因攻下而自泄瀉,俗所謂漏底是也。有表邪傳裡,裡虛挾熱而利者,有不當攻下,而下之,遂利,是皆挾熱也。又三陽合病,皆作自利,然有發表、攻裡、和解之不同。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臟寒故也。下利慾飲水者,有熱故也。故大便溏,小便自可之與夫發熱後重瀉色黃赤者,熱也。

自利小便白色,少陰形證悉具,與惡寒脈微,自利清穀,皆寒也。自利寒者,固可溫。若腸胃有積結,與下焦客邪,非溫劑所能止也。必分利之,或泄之可也。又下利雖有表證,不可發汗,以下利為邪氣內攻,津液走而胃虛也。攻表汗出,必脹滿矣。三陰自利居多,然身涼脈靜為順,身熱脈大為逆。

及下利邪盛正虛,邪壅正氣下脫,多死也。《要略》曰:六腑氣絕於外,手足寒;五臟氣絕於內,利下不禁。噫!疾成而後藥,氣已脫矣,雖神醫亦難之矣。六經皆有下利之證,表裡寒熱,治各不同,學者審之。挾熱,猶言助熱。

太陽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,或微利。(小青龍湯,去麻黃,加芫花。)桂枝證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。(葛根黃芩黃連湯。)太陽外證未除,數下之,遂協熱利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。(桂枝人參湯。)太陽二三日,不能臥,心下必結,脈微弱,本有寒也。

反下之,利不止,必結胸。未止,四日復下之,作協熱利也。(黃芩湯。脈沉滑,協熱利,浮滑下血。)發熱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下利。(大柴胡湯。)十三日過經譫語熱也,當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,醫以丸藥下之也。自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,內實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經

有時是先有熱積聚,後來才受到風寒侵襲,寒邪將熱火包在體內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參蘇飲,加大桔梗的用量,或是清胃百解散、敗毒散等類似的藥方。

按:咽和喉,雖然都在頭頸上部的孔竅,但實際上有所不同。咽,指的是吞嚥的地方,是胃部上口的部位,負責納入食物。喉,指的是呼吸的地方,是肺部氣管的上口,負責呼吸。所以說喉是輕清的像天空,咽是重濁的像大地。負責出的為表,負責入的為裡。

一個屬於太陰肺,一個屬於陽明胃,而它們的經脈遍佈五臟六腑,所以發病時會有寒、熱、表、裡、虛、實的不同。在傷寒外感時氣的情況下,屬於表、屬於熱、屬於實的,佔十分之七八。雜病是由於體內損傷引起的,屬於裡、屬於寒、屬於虛的,佔十分之一二。咽和喉都可能出現疼痛、腫脹、發癢、腐爛、乾燥等症狀。突然發病時,因為處在重要的部位,即使症狀輕微也必須慎重。

總體來說,是因為體內的火熱被外來的寒邪束縛,或是六淫邪氣蘊積在體內,或是七情之氣鬱結不散。不能使用辛溫香燥的藥,也不能使用苦寒酸澀的藥。只能用辛涼的藥來驅散邪氣,用甘寒的藥來緩解疼痛,這樣才是好的方法。外感發疹,熱邪結聚,多會引起喉痹;發斑時熱勢旺盛,多會引起咽痛,這是邪氣沿著經脈傳導而導致的疾病。等到疹子透出、斑點消退時,咽喉的病痛也會跟著消失。如果確實是因為體內真陰不足,導致相火上炎,就要用滋養陰液、抑制火熱、引導陽氣下行的辦法,這樣或許可以見效。

然而,這種情況在千百個案例中也很少出現可以實施的,而且能夠接受這種治療的人,恐怕下部還沒得到好處,反而會加重上部的病情。治療對應經絡疾病的藥,在之前的咽痛條目中已經詳細記載,之後的變通方中也會詳細說明。再配製一些有特效的吹喉藥來治療,就不會有所偏頗了。

下利

下利,指的是不是因為使用攻下藥而引起的腹瀉,俗稱“漏底”。有的是因為表邪傳入體內,導致體內虛弱挾帶熱邪而腹瀉;有的是不應該使用攻下藥,卻用了攻下藥,導致腹瀉,這些都是挾帶熱邪的表現。又比如三陽經合併發病,都會出現腹瀉,但有發汗解表、攻下裡邪、和解少陽的不同治療方法。腹瀉但不口渴的,是屬於太陰臟寒的緣故。腹瀉並且想喝水的,是因為有熱的緣故。所以大便稀溏,小便可以正常,以及發熱後腹瀉而且大便顏色黃紅的,都是熱邪的表現。

腹瀉,小便清白,少陰的形證都齊全,加上惡寒、脈搏微弱、腹瀉而且是沒有消化食物的清穀便,這些都是寒邪的表現。腹瀉是寒邪引起的,固然可以用溫熱的藥來治療。但是如果腸胃有積聚、或是下焦有客邪,就不是溫熱的藥能夠止住的。必須用分利或是洩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另外,腹瀉雖然可能有表證,但是不能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因為腹瀉是因為邪氣向內攻,津液外洩而導致胃氣虛弱。如果攻表發汗,必定會導致腹脹。三陰經的腹瀉比較多見,但身體涼、脈象平靜是順的表現,身體發熱、脈搏強大是逆的表現。

如果腹瀉邪氣太盛,正氣虛弱,邪氣壅盛,正氣衰竭下脫,多半會導致死亡。《要略》說:六腑的氣絕於外,會導致手腳冰冷;五臟的氣絕於內,會導致腹瀉不止。哎!疾病已經形成才用藥,氣已經脫落了,即使是神醫也很難救治了。六經都有腹瀉的症狀,表裡寒熱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,學者要仔細辨別。挾熱,相當於說助熱。

太陽表的病證還沒解除,心下有水氣,會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,或是輕微腹瀉。(可以用小青龍湯,去掉麻黃,加入芫花)。桂枝湯證卻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,導致腹瀉不止,脈象急促的,說明表證還沒解除,出現喘氣且出汗的狀況(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)。太陽表證還沒有消除,多次使用攻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挾帶熱邪而腹瀉,心下痞硬,表裡病證都沒有解除(可以用桂枝人參湯)。太陽病兩三天,不能躺臥,心下一定有結聚,脈搏微弱,這是本來就有寒邪的表現。

反而使用攻下的方法,導致腹瀉不止,必定會形成結胸。還沒有止住,四天後又用攻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挾帶熱邪而腹瀉(可以用黃芩湯。脈象沉滑,是挾帶熱邪而腹瀉,脈象浮滑,是腹瀉下血)。發熱出汗沒有解除,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(可以用大柴胡湯)。十三天過了經絡傳變的階段,出現說胡話的症狀,這是熱邪所致,應當使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小便順暢,大便應當堅硬,反而腹瀉,脈象平和,這時候醫生使用了丸藥攻下。自己發生的腹瀉,脈象應該是微弱的,現在卻平和,這是因為體內有實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