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2)
1. 腹滿
淺者表已解,內不消,非大滿猶生寒熱,是未全入腑。深者大滿大實堅,有燥矢,可除下之,是邪氣已入腑也。腹滿固多可下,又有虛實之殊。經言腹滿不減者為實,時滿時減者為虛。《要略》曰:腹滿時減,減後如故,虛寒從下上也,當溫藥和之。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,但比實者,不至堅爾。
諸經皆有腹滿,但脾位中央,專主太陰,若汗、吐、下後,或腹脹者,胃為津液之主,發汗亡陽,胃氣虛而不能敷布,諸氣壅滯而脹滿,是當溫散。厚朴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人參湯可也。吐後邪氣不去,加之脹滿者,胸中之邪下停入胃,壅而為實,當須調胃承氣以下之也。
若邪未入腑而妄下之,表邪乘虛,入郁胸中,上下不得通利,腹為之滿,故當吐之。梔子厚朴湯是也。又結胸證,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,與腹滿類。然結胸按之手不可近,腹滿舉按常痛,手近不甚也。又痞起心下至少腹,亦與滿類。然痞正留心下,腹滿但在腹中也。是以治法各不同爾。
海藏:少陰證,小便遺瀝,大便遺矢,六七日其人靜重如山,目不視,體如水,腹脹滿,與水則咽,不與不求,脈沉細而微疾,按之有力,須大承氣急下之,可救。)
腹痛
邪氣入里,與正氣相搏,則為腹痛。太陽無腹痛,少陽有胸脅痛,而無腹痛。或腹痛者,非寒在裡,即邪氣已內侵也。陽明腹滿急而痛,為裡實,宜下之。三陰下利消穀腹痛者,裡寒,宜溫之。邪氣傳太陰,而腹痛證有二,當分虛實。腸鳴泄瀉而痛者,虛也,宜與建中湯。便閉按之轉痛者,實也,宜下除之。
云岐曰:手足之經,皆會於腹,傷寒邪在三陰,內外不得變通,故腹為痛。寒邪交聚,不得分散,故腹為之痛。
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當腹中急痛。(先與小建中湯,不瘥,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。)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,腹痛欲嘔吐。(黃連湯。)
陽明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,煩躁,有燥屎也。(大承氣湯。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,有宿食也。(上方。)發汗不解,腹滿痛,急下之。(上方。)
少陽往來寒熱,胸脅滿,煩嘔或腹中痛。(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。)
並病太陽轉屬陽明,太陽證不罷者,可小發汗,若發汗不徹,煩躁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短氣但坐。(葛根湯、各半湯。)
太陰腹滿吐,食不下,自利,時腹痛。(理中湯,不渴,四逆湯。)
太陽誤下,腹滿時痛。(四逆散加附子。)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膿血。(桃花湯。)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厥逆脈微欲絕,反不惡寒,面赤或腹痛。(通脈四逆湯,去蔥加芍藥。)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小便不利,肢重自利,此有水氣。(真武湯。)
白話文:
腹脹
腹脹如果情況較輕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,但體內的問題還沒解決,如果不是脹滿很嚴重,同時還出現發冷發熱,這表示邪氣還沒完全進入腑臟。如果腹脹嚴重,脹滿堅硬,而且有便秘,這表示邪氣已經深入腑臟,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排除。腹脹雖然多數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但也有虛實之分。經典裡說,腹脹持續不減是實證,時好時壞則是虛證。《要略》說,腹脹時好時壞,好轉後又恢復原狀,這是虛寒之氣從下往上跑,應該用溫熱的藥來調和。虛弱之氣停留在體內也會導致腹脹,但和實證相比,不會那麼堅硬。
各經都有可能出現腹脹,但脾臟位於中央,主要掌管太陰,如果在發汗、嘔吐、瀉下之後,或是腹脹發生,因為胃是津液的來源,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損,胃氣虛弱就不能正常輸送津液,導致氣機壅塞而腹脹,這時候應該用溫散的方法。可以用厚朴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人參湯來治療。嘔吐後邪氣沒有去除,反而出現腹脹,這是因為胸中的邪氣下移停留在胃部,壅塞而形成實證,必須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。
如果邪氣還沒進入腑臟就妄用瀉下藥,表邪就會趁虛而入,鬱結在胸中,導致上下氣機不暢,腹部因此脹滿,所以應該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用梔子厚朴湯。另外,結胸症從心下到少腹出現硬滿和疼痛,與腹脹類似。但結胸症按壓時手不能靠近,而腹脹是按壓時常有疼痛,但手靠近時疼痛不會加重。痞證則從心下到少腹,也與腹脹相似。但痞證主要停留在心下,腹脹則是在腹中。因此,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
海藏說:少陰病,小便失禁,大便失禁,六七天後人變得沉重如山,眼睛看不清楚,身體像水腫一樣,腹部脹滿,給水就喝,不給也不會主動要,脈搏沉細而微弱,按壓時卻有力,必須用大承氣湯迅速瀉下,才能救治。
腹痛
邪氣進入體內與正氣相搏,就會導致腹痛。太陽經不會有腹痛,少陽經會有胸脅疼痛,但不會有腹痛。如果出現腹痛,不是寒氣在體內,就是邪氣已經侵入內部。陽明經的腹痛脹滿且急迫,這是裡實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三陰經出現下痢、食物未消化、腹痛,這是裡寒證,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邪氣傳到太陰經,腹痛的症狀有兩種,應該分清虛實。腸鳴、腹瀉而痛的是虛證,應該用建中湯治療。大便不通、按壓時疼痛加劇的是實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排除。
云岐說:手足的經脈都匯聚在腹部,傷寒邪氣在三陰經時,內外氣機不通暢,所以腹部會疼痛。寒邪聚集而不能分散,也會導致腹痛。
傷寒,陽脈澀,陰脈弦,應該是腹中急痛。(先用小建中湯,如果沒好轉,再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並加入芍藥。)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想嘔吐。(用黃連湯。)
陽明病,五六天不大便,繞著肚臍疼痛,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。(用大承氣湯。大瀉之後六七天不大便,煩躁不安沒解除,腹部脹滿疼痛,是因為有宿食堆積。(用同樣的藥方。)發汗後病症沒解除,腹部脹滿疼痛,要趕快瀉下。(用同樣的藥方。)
少陽病,忽冷忽熱,胸脅脹滿,煩躁想吐,或是腹中疼痛。(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並加入芍藥。)
太陽病合併轉為陽明病,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消除,可以稍微發汗,如果發汗不徹底,就會煩躁不安,不知道哪裡痛,一下腹部痛,一下四肢痛,呼吸短促只想坐著。(用葛根湯或葛根湯各半湯。)
太陰病,腹脹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瀉、時常腹痛。(用理中湯,如果不口渴,就用四逆湯。)
太陽病誤用瀉下,會出現腹脹、時常疼痛。(用四逆散加入附子。)二三天到四五天,腹痛、小便不利、持續腹瀉,排出膿血。(用桃花湯。)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體內寒冷體外發熱,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幾乎感覺不到,反而不畏寒,臉色發紅或是腹痛。(用通脈四逆湯,去除蔥加入芍藥。)二三天到四五天,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、腹瀉,這是體內有水氣。(用真武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