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)
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

2. 類證二

3. 太陰經

4. 腹滿

脾為中央之土,所以腹滿,多屬太陰。滿者,邪入脾也。常滿者,為裡實,當下之。時減者,為裡虛,當溫之。若表解內不消,非大滿猶生寒熱,亦未可下,是邪未全入腑。若大滿大實堅,有燥矢,雖得之日數少,亦為可下,謂邪已入腑也。陽熱為邪腹滿,則咽乾,大小便閉,潮熱譫語。

陰寒為邪腹滿,則吐利,食不下。若曾經吐下後而腹滿者,治法又各不同也。

太陽發汗後,腹脹滿,當溫。(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。)吐後腹脹滿,當下。(少與調胃承氣湯。)下後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,(梔子厚朴湯。)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吐。(先吐下傷胃,與調胃承氣湯,未經吐下,勿與。

)身黃如橘,小便不利,腹微滿。(茵陳蒿湯。)傷寒腹滿譫語,脈浮緊,此肝乘脾,名曰縱。發熱惡寒,大渴腹滿,自汗,小便利,病欲愈。此肝乘肺,名曰橫。(俱刺期門。)

陽明中風,咽燥口苦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緊。(小柴胡加葛根。)若汗出不惡寒,反惡熱身重。(柴葛解肌湯。)若脈弦浮大,短氣腹都滿,脅及心痛,鼻乾不汗,嗜臥身黃,小便難,噦。(小柴胡加茯苓,脈但浮無餘證者,麻黃湯。)腹滿時,減,為裡虛。(理中湯,加木香、厚朴。

)腹滿不減,為裡實。(大承氣湯。)陽明脈遲,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喘,潮熱,手足汗出,大便已硬。(上方。)陽明下後,懊憹,煩,尚有燥矢,可攻之。若腹微滿,必初硬後溏,不可攻。陽明汗多,若微發熱惡寒,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,未可與大承氣。若腹大滿不通,(小承氣微和之。

)發汗不解,腹滿痛,急下之。(大承氣湯。)潮熱譫語,腹滿便閉,(大柴胡湯。)大實大滿,(大承氣湯。)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轉側,譫語,口中不仁,面垢遺尿。(小柴胡湯,若自汗,白虎湯。)

太陽誤下,腹滿痛,屬太陰。(桂枝芍藥湯。)痛甚,(桂枝大黃湯。)太陰腹滿痛,吐食不下,自利。(枳桔理中丸。)

少陰六七日,腹脹痛,不大便,急下之。(大承氣湯。)

厥陰下利清穀,不可汗,汗出必腹脹滿。(四逆湯。)下利腹脹滿,身疼痛,(先溫補,四逆湯,次攻表,桂枝湯。)噦而腹滿,小便難,(豬苓湯。)大便難,(小承氣湯。)

飲食不節,寒中陰經,胸脅脹滿,唇青厥冷,脈沉細,或生冷傷脾,腹滿痛,屬太陰也。(理中加香附、青皮、陳皮,五積散為妙。)脾不勝水,水與氣搏,腸中漉漉有聲,腹滿痛。(小半夏茯苓湯加桂。)陰陽不和,腹脹滿,(桔梗半夏湯。損庵:腹脹有屬熱者,有屬寒者,雖為里證,然亦有淺深之別。

白話文:

腹脹

脾屬中央之土,因此腹脹多半與太陰經相關。腹脹的原因是邪氣侵入脾臟。持續性腹脹屬於裏實證,應當使用瀉下法治療;若腹脹時輕時重,屬於裏虛證,則需溫補。

如果表證已解,但內部積滯未消,腹脹尚未嚴重到引起寒熱交替時,仍不宜用瀉下法,表示邪氣尚未完全入腑。若腹部明顯脹滿堅實,且有燥屎,即使病程較短,仍可用瀉下法,代表邪氣已入腑。

陽熱邪氣造成的腹脹,會伴隨咽喉乾燥、大小便不通、潮熱、譫語等症狀;陰寒邪氣導致的腹脹,則會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。若在嘔吐或腹瀉後出現腹脹,治療方法又有所不同。

  • 太陽病發汗後腹脹:宜溫補(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)。
  • 嘔吐後腹脹:宜輕瀉(少量調胃承氣湯)。
  • 腹瀉後心煩腹脹,坐臥不安(梔子厚朴湯)。
  • 病程超過十日,心下悶滯欲吐、胸痛、大便稀溏、輕微腹脹、鬱悶微煩,可先給予調胃承氣湯(但若未曾嘔吐腹瀉,則不宜使用)。
  • 膚黃如橘、小便不利、輕微腹脹(茵陳蒿湯)。
  • 傷寒腹脹譫語,脈浮緊,屬肝乘脾(稱「縱」);若發熱惡寒、大渴腹脹、自汗、小便通利,為病情將癒,屬肝乘肺(稱「橫」),針刺期門穴。

陽明病相關腹脹

  • 咽乾口苦、腹脹微喘,發熱惡寒脈浮緊(小柴胡湯加葛根)。
  • 汗出、不惡寒反惡熱、身重(柴葛解肌湯)。
  • 脈弦浮大、氣短腹脹滿、脅痛、鼻乾無汗、嗜睡膚黃、小便困難、呃逆(小柴胡加茯苓;若僅脈浮無其他症狀,用麻黃湯)。
  • 腹脹時輕時重屬裏虛(理中湯加木香、厚朴);持續腹脹屬裏實(大承氣湯)。
  • 陽明脈遲、不惡寒、身重氣短、腹脹喘促、潮熱、手足汗出、大便乾硬(大承氣湯)。
  • 陽明病腹瀉後仍有燥屎可攻,若輕微腹脹(大便初硬後溏)則不可攻下。
  • 汗多微熱惡寒為表未解,無潮熱不宜用大承氣湯;若腹脹嚴重不通(用小承氣湯緩和)。
  • 發汗後腹脹痛劇烈(急用大承氣湯);潮熱譫語、腹脹便秘(大柴胡湯);嚴重腹滿實結(大承氣湯)。

三陽合病:腹脹身重難動、譫語、口舌遲鈍、面色晦暗遺尿(小柴胡湯;若自汗則用白虎湯)。

太陰病

  • 太陽病誤下致腹脹痛(桂枝芍藥湯);痛甚(桂枝大黃湯)。
  • 太陰腹脹痛、嘔吐不食、腹瀉(枳桔理中丸)。

少陰病:六七日腹脹痛、便秘(急用大承氣湯)。

厥陰病

  • 腹瀉清穀不可發汗,否則腹脹(四逆湯)。
  • 腹瀉腹脹、身痛(先溫補四逆湯,後解表桂枝湯)。
  • 呃逆腹脹、小便困難(豬苓湯);大便難(小承氣湯)。

飲食不節或寒邪傷脾:胸脅脹滿、唇青肢冷、脈沈細,或生冷傷脾腹脹痛(理中湯加香附、青皮、陳皮,五積散亦佳)。
水濕停滯:腸鳴腹脹痛(小半夏茯苓湯加桂枝)。
陰陽失調腹脹(桔梗半夏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