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 (1)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一
2. 類證二
3. 太陰經
4. 腹滿
脾為中央之土,所以腹滿,多屬太陰。滿者,邪入脾也。常滿者,為裡實,當下之。時減者,為裡虛,當溫之。若表解內不消,非大滿猶生寒熱,亦未可下,是邪未全入腑。若大滿大實堅,有燥矢,雖得之日數少,亦為可下,謂邪已入腑也。陽熱為邪腹滿,則咽乾,大小便閉,潮熱譫語。
陰寒為邪腹滿,則吐利,食不下。若曾經吐下後而腹滿者,治法又各不同也。
太陽發汗後,腹脹滿,當溫。(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。)吐後腹脹滿,當下。(少與調胃承氣湯。)下後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,(梔子厚朴湯。)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吐。(先吐下傷胃,與調胃承氣湯,未經吐下,勿與。
)身黃如橘,小便不利,腹微滿。(茵陳蒿湯。)傷寒腹滿譫語,脈浮緊,此肝乘脾,名曰縱。發熱惡寒,大渴腹滿,自汗,小便利,病欲愈。此肝乘肺,名曰橫。(俱刺期門。)
陽明中風,咽燥口苦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緊。(小柴胡加葛根。)若汗出不惡寒,反惡熱身重。(柴葛解肌湯。)若脈弦浮大,短氣腹都滿,脅及心痛,鼻乾不汗,嗜臥身黃,小便難,噦。(小柴胡加茯苓,脈但浮無餘證者,麻黃湯。)腹滿時,減,為裡虛。(理中湯,加木香、厚朴。
)腹滿不減,為裡實。(大承氣湯。)陽明脈遲,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喘,潮熱,手足汗出,大便已硬。(上方。)陽明下後,懊憹,煩,尚有燥矢,可攻之。若腹微滿,必初硬後溏,不可攻。陽明汗多,若微發熱惡寒,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,未可與大承氣。若腹大滿不通,(小承氣微和之。
)發汗不解,腹滿痛,急下之。(大承氣湯。)潮熱譫語,腹滿便閉,(大柴胡湯。)大實大滿,(大承氣湯。)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轉側,譫語,口中不仁,面垢遺尿。(小柴胡湯,若自汗,白虎湯。)
太陽誤下,腹滿痛,屬太陰。(桂枝芍藥湯。)痛甚,(桂枝大黃湯。)太陰腹滿痛,吐食不下,自利。(枳桔理中丸。)
少陰六七日,腹脹痛,不大便,急下之。(大承氣湯。)
厥陰下利清穀,不可汗,汗出必腹脹滿。(四逆湯。)下利腹脹滿,身疼痛,(先溫補,四逆湯,次攻表,桂枝湯。)噦而腹滿,小便難,(豬苓湯。)大便難,(小承氣湯。)
飲食不節,寒中陰經,胸脅脹滿,唇青厥冷,脈沉細,或生冷傷脾,腹滿痛,屬太陰也。(理中加香附、青皮、陳皮,五積散為妙。)脾不勝水,水與氣搏,腸中漉漉有聲,腹滿痛。(小半夏茯苓湯加桂。)陰陽不和,腹脹滿,(桔梗半夏湯。損庵:腹脹有屬熱者,有屬寒者,雖為里證,然亦有淺深之別。
白話文:
腹脹,多半是因為脾臟這個位於中央的臟腑功能失調,多屬於太陰病。腹脹就是邪氣侵入脾臟。如果經常腹脹,表示體內有實邪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;如果時好時壞,表示體內虛弱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但腹脹沒有消除,雖然沒有嚴重腹脹,但還是有發冷發熱,這時也不要用瀉下藥,表示邪氣還沒完全進入腑臟。如果腹脹非常嚴重,而且便秘,就算發病時間不長,也可以用瀉下藥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腑臟。
如果是因為陽熱引起的腹脹,會有口渴、大小便不通、發燒、胡言亂語的現象。如果是因為陰寒引起的腹脹,會有嘔吐、腹瀉、吃不下飯的現象。如果曾經嘔吐或瀉過,之後才腹脹,治療方法又不一樣了。
太陽病用發汗藥後,如果出現腹脹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(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)。嘔吐後腹脹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(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)。瀉下後出現心煩腹脹、坐立不安,(使用梔子厚朴湯)。如果病情經過十多天,心下部位溫熱想吐、胸口痛、大便反倒溏瀉、腹部微脹、煩悶不安,(如果之前有吐下傷胃,用調胃承氣湯,如果之前沒有吐下,就不要用)。
如果身體像橘子一樣發黃、小便不順、腹部微脹,(使用茵陳蒿湯)。傷寒引起腹脹、胡言亂語、脈象浮緊,這是肝氣侵犯脾臟,叫做「縱」。發熱怕冷、口渴、腹脹、自汗、小便順暢,病情快要好轉,這是肝氣侵犯肺臟,叫做「橫」(都要針刺期門穴)。
陽明病中風,出現口乾、口苦、腹脹、呼吸急促、發燒怕冷、脈象浮緊,(使用小柴胡湯加葛根)。如果出汗但不怕冷,反而怕熱、身體沉重,(使用柴葛解肌湯)。如果脈象弦浮有力、呼吸急促、腹部脹滿、脅肋和心口痛、鼻子乾燥不出汗、喜歡躺著、身體發黃、小便困難、打嗝,(使用小柴胡湯加茯苓,如果脈象只是浮沒有其他症狀,就用麻黃湯)。腹脹時好時壞,表示體內虛弱,(使用理中湯,加入木香、厚朴)。腹脹沒有減輕,表示體內有實邪,(使用大承氣湯)。陽明病脈象遲緩、不怕冷、身體沉重、呼吸急促、腹脹、發燒、手腳出汗、大便已經變硬,(使用大承氣湯)。陽明病用瀉下藥後,感到煩躁不安,但還有乾燥的大便沒有排乾淨,可以繼續用瀉下藥。如果腹部只是輕微脹滿,一定是剛開始大便硬,後來變稀,就不能再用瀉下藥。陽明病如果汗出太多,還微微發熱怕冷,表示外邪還沒有解除。如果發燒不是潮熱,就不能使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腹部非常脹滿不通,(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)。發汗後沒有好轉,腹脹疼痛,就要趕快用瀉下藥,(使用大承氣湯)。潮熱、胡言亂語、腹脹便秘,(使用大柴胡湯)。腹脹非常嚴重,(使用大承氣湯)。
三陽合病,出現腹脹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、胡言亂語、口中沒有知覺、臉上污垢、尿失禁,(使用小柴胡湯,如果有自汗,就用白虎湯)。
太陽病誤用瀉下藥,出現腹脹疼痛,屬於太陰病,(使用桂枝芍藥湯)。如果疼痛劇烈,(使用桂枝大黃湯)。太陰病腹脹疼痛、嘔吐、吃不下飯、腹瀉,(使用枳桔理中丸)。
少陰病六七天,腹脹疼痛、不大便,要趕快用瀉下藥,(使用大承氣湯)。
厥陰病腹瀉、大便清稀,不能用發汗藥,如果發汗一定會導致腹脹,(使用四逆湯)。如果腹瀉後腹脹、全身疼痛,(先用溫補的四逆湯,再用發汗的桂枝湯)。打嗝、腹脹、小便困難,(使用豬苓湯)。大便困難,(使用小承氣湯)。
飲食不節制、寒氣侵入陰經,出現胸脅脹滿、嘴唇發青、手腳冰冷、脈象沉細,或是因為吃生冷食物傷了脾臟,導致腹脹疼痛,屬於太陰病,(使用理中湯加香附、青皮、陳皮,五積散最好)。脾臟無法承受水濕,水和氣互相搏擊,腸道裡發出水聲、腹脹疼痛,(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加桂)。陰陽失調、腹脹,(使用桔梗半夏湯。損庵說:腹脹有屬於熱性的,有屬於寒性的,雖然都是屬於裡證,但也有輕重之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