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8)
1. 少陽經
吳氏:凡胃家有熱,脈必弦數,口苦煩渴;胃家有寒,脈必弦遲逆冷,不食;有水氣者,先渴後嘔,腹滿怔忡;有膿血者,喉中腥氣奔逆上衝。此四者,不可不辨。《活人》:無陰則嘔。嘔者,足陽明胃之氣,本下行,今厥而上行,故為氣逆,氣逆則嘔。仲景云:嘔多雖有陽明證,不大便不可下,可小柴胡湯。
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泱然汗出而解矣。陶氏:乾嘔者,嘔而無物也,於猶空也。大抵熱在胃脘,與穀氣並,熱氣上熏,心下痞結,則有此證。太陽汗出乾嘔,桂枝主自汗也;少陰下利於嘔,薑、附主下利也;厥陰吐涎沫,乾嘔,吳茱萸主涎沫也,邪去,則嘔自止矣。
若有水氣二證,太陽表不解,乾嘔微喘,小青龍湯:不發熱,不惡寒,脅痛咳而利,乾嘔,十棗湯,在分表裡而治之。若嘔而脈弱便利,身熱見厥難治,以其虛寒甚也。長卿:乾嘔者,寒鬱於中脘,令陽不舒,故欲吐不得吐。若熱在內,則吐而物出,嘔酸嘔苦也。然太陽、少陽水氣亦乾嘔者,太陽必頭痛發熱,少陽必胸滿脅痛,水氣必咳引脅疼,三者未離乎寒也。至三陰乾嘔,則外無一毫表證,內必下利清穀,具諸寒證矣。
白話文:
吳氏說:凡是胃部有熱的,脈象一定是弦而且快,會有口苦、煩躁口渴的症狀;胃部有寒的,脈象一定是弦而且慢,且有手腳冰冷、不想吃東西的現象;有水濕之氣的,會先感到口渴然後嘔吐,肚子脹滿、心悸;有膿血的,喉嚨會有腥味,感覺氣往上衝。這四種情況,不可以不仔細分辨。《活人》這本書說:沒有陰液就會嘔吐。嘔吐是足陽明胃的氣,本來是往下走的,現在卻逆向上行,所以是氣逆,氣逆就會嘔吐。張仲景說:嘔吐雖然多是陽明證,但如果沒有大便就不能用瀉下的藥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
上焦(指胸腔)的氣機通暢,津液能夠順利下行,胃氣自然調和,然後就會出汗而病癒。陶氏說:乾嘔是指想吐卻沒有東西吐出來,就像空的一樣。大概是熱在胃脘,和穀氣一起,熱氣向上熏蒸,造成心下痞塞,就會有這種症狀。太陽病汗出又乾嘔,是桂枝湯治療自汗的;少陰病下利又嘔吐,是薑、附子湯治療下利的;厥陰病吐出涎沫、乾嘔,是吳茱萸湯治療涎沫的。邪氣去除,嘔吐自然會停止。
如果有水氣造成的兩種情況,太陽表證沒有解除,出現乾嘔、輕微喘息,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。如果不發熱、不惡寒,卻有脅肋疼痛、咳嗽、腹瀉、乾嘔,可以用十棗湯,這是在分辨表證和裡證來治療。如果嘔吐且脈象虛弱、腹瀉,身體發熱又出現手腳冰冷,就難以治療,因為這是虛寒非常嚴重的表現。長卿說:乾嘔是寒氣鬱結在中脘,使陽氣不能舒展,所以想吐卻吐不出來。如果熱在體內,就會吐出東西,或者嘔吐酸水、苦水。然而太陽病、少陽病的水氣也會導致乾嘔,太陽病一定會頭痛發熱,少陽病一定會胸悶脅痛,水氣病一定會咳嗽,牽引著脅肋疼痛,這三者都沒有離開寒證。至於三陰病的乾嘔,外表沒有任何表證,內部一定會出現腹瀉且排泄未消化的食物,並且具備各種寒證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