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7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7)
1. 少陽經
厥陰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微熱見厥,難治。(四逆湯。)熱厥吐蛔,得食而嘔。(烏梅丸。)熱少厥微,煩躁,小便利色白,欲得食,熱除欲愈也。若厥而嘔,胸脅滿煩,後必便血。(黃芩芍藥湯、抵當湯。)嘔而吐涎沫,逆冷,脈沉微。(茱萸四逆湯加橘、半。)
先嘔後渴,欲解也。(思水者,急與之。)先渴後嘔,水停心下也。(赤茯苓湯、茯苓半夏湯,加薑、橘。)嘔而下利,有寒熱者為陽。(黃芩湯。)無熱者為陰。(豬苓湯、真武湯。)嘔而心煩,若汗吐下後,(梔子生薑豉湯。)未經汗吐下,兼咳而渴。(茯苓湯。)有癰膿而嘔,不必治嘔,膿儘自愈。
太陰腹滿痛,自利而吐,脈沉。(理中湯加藿香、薑、橘。)少陰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自利而渴,小便白。(四逆湯、白通湯。)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,胸中實也,當吐之。(瓜蒂散。)若膈上寒飲乾嘔,不可吐也,急溫之。
(四逆湯。)傷寒本自寒下,復吐下之,寒格,食入口即吐。(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)吐利厥逆,煩躁欲死。(吳茱萸湯。)汗下後,關脈遲緩而吐,為胃寒。(理中丸。)汗後水藥不入口。(四逆茯苓半夏湯。)似嘔似噦,似喘,憒憒無奈。(大橘皮湯。)脈數手心熱,煩渴而吐,熱在胃脘。
(五苓散。)寒多不飲水而吐。(理中湯去朮,加生薑。)陰證喘促,及吐逆。(返陰丹入口便住。)瘥後虛煩嘔吐。(竹葉石膏湯、生薑汁,或橘皮竹茹湯。)脈滑數或洪,發熱。(茅根湯。)嘔吐發熱而腳弱,或疼乃腳氣。(於腳氣求之。)
太陽中風自汗,鼻鳴乾嘔,(桂枝湯。)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咳。(小青龍湯。)頭痛心下痞,硬滿脅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,表解里未和也。(十棗湯。)下之,下利日數十行,腹中雷鳴,心下痞,硬滿,乾嘔心煩,復下之,痞益甚。(甘草瀉心湯。)太陽轉入少陽,脅下硬滿,乾嘔,往來寒熱,脈沉緊。(小柴胡湯。)
少陰膈上有寒飲,乾嘔。(四逆湯。)下利厥逆無脈,乾嘔,煩。(白通湯加豬膽汁。)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厥逆脈微欲絕,反不惡寒,面赤,或乾嘔。(通脈四逆湯加生薑。)少陰下利乾嘔。(姜附湯。)
厥陰乾嘔,吐涎沫頭痛。(吳茱萸湯。)得湯反劇,(與小柴胡湯。復庵:太陰、厥陰,間有嘔吐,太陰宜理中湯,厥陰宜四逆湯,並加生薑。此蓋陰中之陰,宜用熱劑。若陽入陰者,能為利,而不能為嘔,嘔屬上而近於外也。陽之所以入者深,故利也。大抵得之太陽而嘔者,必是合病,嘔乃病漸入內,非正太陽也。
曾有人初得病太陽證,嘔吐不住,投暖藥莫效,知太陽已汗解,固當用冷劑。況太陽見嘔,非合陽明即少陽也,其嘔為熱,用暖劑非矣。又一人初病具太陽證而嘔,一家少長相類,與養胃湯服之俱效。此時行之氣使然,是傷寒雜病,又不可以正傷寒例之也。若非合病而獨見太陽證,恐素有痰飲,停水食傷,且以二陳定之,徐進解太陽之藥。
白話文:
少陽經
如果厥陰病導致嘔吐,脈象虛弱,小便反而頻繁,稍微發熱,出現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(用四逆湯)。如果熱性疾病導致嘔吐,吐出蛔蟲,吃了東西又吐出來。(用烏梅丸)。如果發熱不嚴重,手腳輕微冰冷,煩躁,小便顏色淡白,想吃東西,這是發熱將要消退,病情好轉的跡象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並嘔吐,胸脅脹滿煩躁,之後必定會便血。(用黃芩芍藥湯或抵當湯)。如果嘔吐出清稀的痰涎,身體發冷,脈象沉微。(用茱萸四逆湯加橘皮和半夏)。
先感到嘔吐,之後才覺得口渴,表示病情即將好轉。(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,要趕緊給他喝)。先感到口渴,之後才嘔吐,表示水液停留在心下部位。(用赤茯苓湯或茯苓半夏湯,加薑和橘皮)。如果嘔吐又腹瀉,同時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屬於陽證。(用黃芩湯)。如果沒有發熱症狀,屬於陰證。(用豬苓湯或真武湯)。如果嘔吐且心煩,可能是發汗、嘔吐、或腹瀉之後引起的。(用梔子生薑豉湯)。如果沒有經過發汗、嘔吐、腹瀉,同時咳嗽又口渴。(用茯苓湯)。如果身體有癰腫化膿而嘔吐,不必治療嘔吐,等膿排盡自然會好。
太陰病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腹瀉並嘔吐,脈象沉緩。(用理中湯加藿香、薑、橘皮)。少陰病想吐又吐不出來,心煩,只想睡覺,腹瀉且口渴,小便顏色淡白。(用四逆湯或白通湯)。如果吃東西就吐,心中覺得溫熱想吐,卻又吐不出來,剛開始發病時,手腳冰冷,脈象弦遲,胸中感覺實滿,應該用藥幫助他吐出來。(用瓜蒂散)。如果因為胸膈有寒飲而乾嘔,不能用吐法,應該趕緊用溫熱的藥來治療。(用四逆湯)。如果傷寒病本來就是寒性下利,又使用吐法或瀉法,導致寒邪阻隔,吃東西就吐出來。(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)。如果嘔吐、腹瀉,手腳冰冷、逆冷,煩躁得快要死。(用吳茱萸湯)。發汗或瀉下後,關脈遲緩而嘔吐,這是因為胃裡有寒氣。(用理中丸)。發汗後,水藥無法入口。(用四逆茯苓半夏湯)。感覺好像想吐,又好像是打嗝,好像喘氣,心煩意亂,非常難受。(用大橘皮湯)。脈象快速,手心發熱,煩躁口渴且嘔吐,表示熱邪在胃脘部位。(用五苓散)。如果體內寒氣較多,不喝水卻嘔吐。(用理中湯去除白朮,加上生薑)。陰證導致喘息急促,以及嘔吐。(用返陰丹,入口後症狀就停止)。病癒後仍然感到虛煩和嘔吐。(用竹葉石膏湯、生薑汁,或橘皮竹茹湯)。脈象滑數或洪大,而且發熱。(用茅根湯)。如果嘔吐發熱,而且腳無力,或者疼痛,這是因為腳氣病引起的。(要從腳氣病方面去治療)。
太陽中風導致自汗,鼻鳴而且乾嘔,(用桂枝湯)。如果表證還沒有解除,心下有水氣,導致乾嘔、發熱而且咳嗽。(用小青龍湯)。如果頭痛,心下痞悶,脹滿,脅肋疼痛,乾嘔,呼吸短促,出汗但不怕冷,這是表證已經解除,但是裡證還沒調和。(用十棗湯)。如果用瀉法,導致腹瀉一天數十次,腹中雷鳴,心下痞悶,脹滿,乾嘔心煩,再次用瀉法,痞悶更加嚴重。(用甘草瀉心湯)。如果太陽病轉入少陽病,導致脅下硬滿,乾嘔,時冷時熱,脈象沉緊。(用小柴胡湯)。
少陰病因為膈上有寒飲而乾嘔。(用四逆湯)。如果腹瀉導致手腳冰冷、逆冷,沒有脈象,乾嘔,煩躁。(用白通湯加豬膽汁)。如果腹瀉,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體內有寒氣,體表發熱,手腳冰冷、逆冷,脈象微弱,快要斷絕,反而不怕冷,臉色發紅,或者乾嘔。(用通脈四逆湯加生薑)。少陰病導致腹瀉、乾嘔。(用姜附湯)。
厥陰病導致乾嘔,吐出清稀的痰涎,而且頭痛。(用吳茱萸湯)。如果喝了藥反而病情加重,(要用小柴胡湯)。有醫家認為:太陰病和厥陰病,有時也會出現嘔吐,太陰病適合用理中湯,厥陰病適合用四逆湯,都要加生薑。這類情況屬於陰中之陰,要用熱性的藥。如果是陽證進入陰證,會導致腹瀉,但不會導致嘔吐,嘔吐是上部的症狀,屬於比較表淺的病症。陽邪進入體內深處,所以會腹瀉。一般來說,如果因為太陽病而嘔吐,必定是合併其他疾病,嘔吐代表病情逐漸深入體內,並非單純的太陽病。
曾經有人剛開始發病是太陽病的症狀,不停嘔吐,用溫熱藥沒有效果,就知道太陽病已經解除,應該用寒涼藥。而且太陽病如果出現嘔吐,不是合併陽明病就是少陽病,這種嘔吐屬於熱證,用溫熱藥就不對了。又有一人剛開始發病是太陽病的症狀而且嘔吐,家裡其他人也差不多,服用養胃湯都有效。這是因為當時流行的病氣所導致的,是傷寒夾雜其他疾病,不能按照正規的傷寒病來治療。如果不是合併其他疾病,而單獨出現太陽病症狀,可能是因為本來就有痰飲、停水、或飲食積滯,要先用二陳湯來穩定病情,然後再慢慢使用治療太陽病的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