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3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3)
1. 少陽經
口苦咽乾,口乾,舌乾
咽通六經,口為脾竅,舌乃心苗,津為腎液,干俱屬熱而無寒也。惟誤汗誤下,及虛人久病者,方與溫經耳。有因汗下者,有不因汗下者,或和或解,或微汗,或下,或急下,當考兼見之證施治。經謂:咽乾不可發汗,以其多里證也,實無寒病。蓋治者再參渴條以施焉。舌乾輕而咽乾重,咽舌俱通於少陰之絡,而舌為心苗,傷寒喜陽而惡陰,故舌乾為輕也。
經云:太陰受病,腹滿咽乾,今考太陰中,闕嗌乾證。
太陽咽乾,不可發汗。(津液竭也。)脈浮自汗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本桂枝附子證,誤與桂枝攻表,便厥,咽乾煩躁,吐逆。(甘草乾薑湯。)吐下後不解,表裡俱熱,惡風大渴,舌乾燥而煩。(白虎加人參湯。)重發汗,復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小潮熱,心下至少腹硬滿痛。
(太陷胸湯。)與瀉心湯,痞不解,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。(五苓散。)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緊。(柴胡湯加葛根。)若汗出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(柴葛解肌湯。)陽明中風,咽燥口苦,腹滿喘,惡熱身重,若下之,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。(白虎加人參湯。便硬口燥舌乾。調胃承氣湯。)陽明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必衄。
(黃芩湯。)陽明口燥,漱水不欲咽,必衄。(黃芩芍藥湯、犀角地黃湯。)
少陽口苦咽乾,目眩。(小柴胡湯。)
少陰二三日,口燥咽乾。(大承氣急下之。少陰口燥咽乾而渴,若尺寸脈俱沉遲,四逆湯。沉疾者,大承氣。)少陰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痛,口乾燥。(大承氣急下之。)
不欲眠,目不能閉,聲嘎咽乾為狐惑。(趙耆:《活人》謂脾臟有熱,則津液枯少,故口燥而咽乾,固也。然獨太陰腹滿咽乾,可言脾熱耳。余如白虎加人參證,口舌乾燥者,表裡俱熱也。口苦咽乾者,少陽經熱,或陽明中風也。口燥咽乾,急下之。自利純清水,口燥干,急下之,少陰經熱也。
咽乾煩躁吐逆者,誤汗津液少,而欲作陽明內實者也。豈可專言脾熱哉?仁齋:凡發汗吐下後,口燥咽乾,此津液衰少,腎水不升,虛火上炎也。宜生津益氣湯,或竹葉石膏湯。若脈沉微足冷口燥者,多難治。少陰有急下救腎水之例,及虛人水竭火燥不可下者,補中益氣湯,人參加麥冬、花粉、黃柏、知母以滋水也。又少陽脈疾者可下,脈沉者,附子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花粉。
若虛熱病後煩熱不解者,竹葉石膏湯加花粉潤之。海藏:少陰燥渴,脈沉遲,四逆,沉疾,大承氣。若身表涼,脈沉細而虛,則宜瀉心湯。此有形無形之法也。
頭眩,目眩
頭眩者,頭旋眼花也。因汗吐下,虛其上焦元氣所致。眩冒者,昏冒是也。傷寒起則頭眩,與眩冒者,皆汗吐下所致,知其陽虛也。《針經》曰:上虛則眩,下虛則厥。若陽明中風,但頭眩,不惡寒者,風主動搖故眩,非逆候也。少陽頭眩者,目系連肝膽,膽有邪,鬱而戍熱,熱氣上衝故眩也。諸逆發汗,劇而言亂目眩者死。是病勢己成,莫可挽也。
白話文:
少陽經
口苦、咽喉乾燥,口乾、舌頭乾燥,這些情況都屬於熱象,沒有寒的因素。咽喉連通六經,口是脾的竅門,舌頭是心的苗,津液是腎的液體。如果誤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或是體虛久病的人,才需要考慮用溫經的藥物。有些是因為發汗或瀉下導致,有些則不是。治療時要根據具體情況,用和解、發散、微汗、瀉下等方法,要考慮兼見的症狀來施治。《內經》說:咽喉乾燥不宜發汗,因為大多屬於裡證,沒有寒病。治療時還要參考口渴的相關條文。舌頭乾燥比較輕,咽喉乾燥比較嚴重。咽喉和舌頭都連通到少陰經的絡脈,而舌頭是心的苗,傷寒喜歡陽氣而厭惡陰氣,所以舌頭乾燥比較輕。
《內經》說:太陰經受病,會出現腹脹和咽喉乾燥。現在考察太陰經中,缺少了咽喉乾燥的症狀。
太陽經的咽喉乾燥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(因為津液已經枯竭)。脈象浮而有自汗,小便頻繁,心煩,稍微怕冷,腳部抽筋,本來是桂枝附子湯的證候,如果誤用桂枝湯發汗,會導致手腳冰冷,咽喉乾燥煩躁,想吐。如果吐瀉後症狀沒有好轉,出現表裡都有熱的症狀,怕風、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煩躁。如果再次發汗,又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五六天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會有輕微的潮熱,心下到小腹有硬滿疼痛。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用瀉心湯,痞塞感沒有消除,反而口渴煩躁,小便不暢,用五苓散治療。
陽明經中風,會出現口苦咽喉乾燥,腹脹稍微喘氣,發熱怕冷,脈象浮緊。可以用柴胡湯加葛根治療。如果發汗後不怕冷,反而怕熱,身體感覺沉重。可以用葛根解肌湯治療。陽明經中風,咽喉乾燥口苦,腹脹喘氣,怕熱身體沉重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會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。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大便硬口乾舌燥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陽明經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吃東西就會流鼻血,用黃芩湯治療。陽明經口燥,漱口不想吞水,一定會流鼻血,用黃芩芍藥湯或者犀角地黃湯治療。
少陽經會出現口苦咽喉乾燥,頭暈目眩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少陰病二三天,會出現口燥咽乾,用大承氣湯快速瀉下。少陰病口燥咽乾而且口渴,如果脈象沉遲,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沉而急促,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少陰病腹瀉清稀的液體,顏色發青,心下痛,口乾燥,用大承氣湯快速瀉下。
不想睡覺,眼睛不能閉合,聲音嘶啞咽喉乾燥,屬於狐惑病。(趙耆認為:脾臟有熱,會導致津液枯竭,所以會口燥咽乾。但是只有太陰病腹脹咽乾,才能說是脾熱。其他像白虎加人參湯證,口舌乾燥,是因為表裡都有熱。口苦咽乾,是少陽經有熱,或是陽明中風。口燥咽乾,要趕快瀉下。腹瀉清稀液體,口燥乾燥,要趕快瀉下,是少陰經有熱。)
咽喉乾燥煩躁想吐,是因為誤用發汗導致津液減少,將要出現陽明內實的症狀。怎麼能只說是脾熱呢?仁齋認為:凡是發汗、吐、瀉後,出現口燥咽乾,都是津液衰少,腎水不能上行,虛火上炎。宜用生津益氣湯或竹葉石膏湯。如果脈象沉微,手腳冰冷,口燥,大多難以治療。少陰病有快速瀉下以救腎水的例子,以及虛弱的人水液枯竭,火燥不能瀉下的情況,要用補中益氣湯,加人參、麥冬、花粉、黃柏、知母來滋潤水液。如果少陽病脈象急促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,脈象沉,用附子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花粉。
如果虛熱病後,煩熱沒有解除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加花粉來滋潤。海藏認為:少陰病燥渴,脈象沉遲,四逆,沉而急促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身體表面發涼,脈象沉細而虛弱,就應該用瀉心湯。這些是有形和無形的方法。
頭暈、目眩
頭暈,是指頭部旋轉眼睛發花。是因為發汗、吐、瀉導致上焦元氣虛弱。眩冒,是指昏迷。傷寒初期出現頭暈和眩冒,都是因為發汗、吐、瀉導致,說明陽氣虛弱。《針經》說:上面虛弱就會頭暈,下面虛弱就會手腳冰冷。如果陽明經中風,只有頭暈,沒有怕冷的症狀,是因為風會搖動,所以會頭暈,不是逆證。少陽經頭暈,是因為眼部的經脈連著肝膽,膽有邪氣,鬱結而發熱,熱氣上衝導致頭暈。各種逆證發汗,嚴重到胡言亂語、眼睛發花,是病勢已經形成,無法挽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