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1)

1. 陽明經

五曰內傷寒發斑,暑月納涼太過,食冷大多,內外皆寒,逼其暑火浮游於外而為斑,不過數點,身無大熱,脈來沉澀。(調中湯去桂枝、麻黃,加厚朴、乾薑,夾暑加香薷、藿香。)暑月陽氣重者,須常候體間,忽有赤點,非蚊跡蚤痕,卻宜急治。(健曰:宜香薷飲加黃連、葛根、六一散。

又有停食不化,曰內傷發斑。其人本體素弱,或因勞瑣發熱,食不消化,壅熱於冒而發斑,細小淡紅,當以小陷胸加減,消食去便以化之。)

六曰陰證發斑,狀如蚊跡蚤痕,無大斑點,出則淡紅,稍久為微黃,病人安靜,脈來沉細。此因元氣素虛,或多房事,或誤服寒涼太過,遂成陰證。乃寒伏於下,逼其無根之火,熏灼肺胃,傳及肌膚。(升麻、藿香、陳皮、人參、生薑、附子、甘草,或與調中溫胃治之。)寒甚脈微。

(大建中湯。)得溫補之劑,陽回而陰火自降,此治本不治標也。大抵發斑,身溫足暖,脈數大者順,身涼足冷,脈微細者逆。治斑不可專以斑治,必察脈之浮沉,證之虛實而治之,切不可孟浪一概論之。此證根本既拔,吉少凶多,庶老成練達者,十可救四五。病家、醫家,臨斯證者,顧可忽乎哉。

(陶氏:大熱則傷血,血熱不散,裡實表虛,熱結肌理而為斑也。輕則如疹,重則如錦。或本陽證,誤投熱藥,或汗下不當,邪氣不解,皆致發斑。斑之方萌,多見手足。脈洪大,病人昏沉,先紅後赤者斑也。脈不洪大,病安靜,先紅後黃者,蚊跡也。凡汗下不解,足冷耳聾,煩悶嘔惡,便是發斑之候。

黃氏:陰證發斑,稀少而淡紅,跡如蚤痕,無大點也。急與溫中暖胃之藥,寒甚脈微者,人參三白,加薑、附主之。仁齋:一人傷寒七八日,服涼藥太過,遂身涼手足厥冷,通身黑斑,惟心頭溫暖,乃火伏也。六脈沉細,昏不知人,不能言語,狀如屍厥。遂用人參三白湯,加熟附半枚、乾薑二錢服下,一時許,斑漸紅,手足漸暖,蘇矣。

數日後,餘熱不清,此伏火後作,再用黃連解毒、竹葉石膏湯調治而愈。滄洲:一人傷寒十餘日,身熱而人靜,兩手脈盡伏,醫以為死證,弗與藥。予診之,無脈,舌胎滑,兩顴赤如火,語言不亂,因告曰:此子必大發赤斑。夫脈,血之波瀾也。今血為邪熱所搏,淖而為斑,外見於皮膚,呼吸之氣,無形可依,猶溝渠之水,雖有風,不能成波瀾也。斑消則脈出矣。

及揭其被而赤斑爛然,與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,脈乃復,繼投承氣下之而愈。發斑無脈,仲景未言,今以消息之耳。健按:發斑雖有六證,總不離乎陽明胃經毒邪,而有虛實之分。凡見身熱嘔惡,胸中煩擾,或手足指尖冷,乃欲發斑之象矣。主以升麻葛根湯,入豆豉、蟬退、甘桔、木通以發之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

五、內傷寒導致發斑:在炎熱的夏天,如果過度貪涼,吃了太多冰冷的食物,導致身體內外都受寒,寒氣會把體內的暑熱逼到體表,形成斑點,但通常只有少數幾點,身體不會有明顯的高熱,脈搏會變得沉而澀。這種情況可以用調中湯(去掉桂枝、麻黃)加上厚朴、乾薑來治療;如果夾雜暑氣,可以再加香薷、藿香。在夏天,陽氣旺盛的人,要經常留意身體,如果發現突然出現紅點,但不是蚊蟲叮咬的痕跡,就應該及時治療。這種情況,適合用香薷飲加上黃連、葛根、六一散來治療。

另外,如果因為消化不良導致食物停滯在體內,也會引起內傷發斑。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身上,或者因為過於勞累導致發熱,食物無法消化,熱氣淤積在體內而發斑,斑點會比較細小,顏色淡紅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小陷胸湯加減,透過幫助消化、排便來化解。

六、陰證發斑:這種發斑看起來像蚊子或跳蚤叮咬的痕跡,沒有大的斑點,剛開始是淡紅色,過一段時間會變成淡黃色。病人會比較安靜,脈搏會變得沉而細。這是因為身體的元氣本來就虛弱,或是因為過度性生活,或是誤服過多寒涼藥物,導致形成陰證。寒氣潛伏在下,會把沒有根的虛火逼到體表,熏灼肺胃,然後傳到肌膚。這種情況可以用升麻、藿香、陳皮、人參、生薑、附子、甘草來治療,或者用調中湯溫胃來治療。如果寒氣很重,脈搏微弱,可以用大建中湯來治療。透過溫補的藥物,使陽氣恢復,虛火自然就會消退,這是治療根本的方法,而不是只治標。總而言之,發斑的病人,如果身體溫熱、腳溫暖、脈搏快而有力,就是順證;如果身體冰冷、腳冷、脈搏微弱,就是逆證。治療發斑不能只針對斑點治療,一定要仔細觀察脈象的浮沉,辨別身體的虛實狀況,然後再對症下藥,千萬不能隨便一概而論。這種病如果根本都拔除了,通常吉少凶多,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救回十分之四五。病人和醫生,遇到這種情況,都不能掉以輕心啊!

陶氏認為:大熱會損傷血液,血熱無法散去,導致身體內部實熱,體表虛弱,熱氣結在肌肉紋理之間,就形成斑點。輕微的像疹子,嚴重的像錦緞。有些本來是陽證,卻誤用熱藥,或發汗、瀉下不當,導致邪氣無法解除,都會引起發斑。斑點剛出現的時候,大多會先出現在手腳。如果脈搏洪大,病人意識不清,斑點先紅後赤,那就是發斑。如果脈搏不洪大,病人安靜,斑點先紅後黃,那就是蚊蟲叮咬的痕跡。凡是發汗或瀉下後沒有好轉,腳冰冷、耳聾、煩躁、想吐,都是發斑的徵兆。

黃氏認為:陰證發斑,斑點會比較少而顏色淡紅,看起來像跳蚤咬的痕跡,沒有大的斑點。要趕緊用溫中暖胃的藥物治療。如果寒氣很重,脈搏微弱,可以用人參三白湯,再加薑、附子。仁齋:曾經有一個人患了傷寒七八天,吃了太多涼藥,導致身體冰冷、手腳冰冷,全身都出現黑斑,只有心口是溫暖的,這是虛火伏藏的表現。脈搏沉細,意識不清,不能說話,看起來像死了一樣。後來用人參三白湯,加上熟附子半個、乾薑二錢,服藥後過了一會,斑點逐漸變紅,手腳也逐漸變暖,病人就醒過來了。

幾天後,還有餘熱沒有完全清除,這是虛火之後的反應,再用黃連解毒湯、竹葉石膏湯來調養治療,就痊癒了。滄洲:曾經有一個人患了傷寒十幾天,身體發熱但很安靜,兩手的脈搏都摸不到,醫生都認為是死證,沒有給藥。我診斷後發現,病人雖然沒有脈搏,但是舌苔很滑,兩頰紅得像火一樣,說話也很清晰,就告訴家屬說:這個人一定會大發紅斑。脈搏是血液的波浪,現在血液被邪熱侵襲,變成黏稠的狀態,浮現在皮膚表面,成為斑點。呼吸的氣沒有形狀可以依附,就像溝渠裡的水,就算有風也無法形成波浪。等斑點消退,脈搏自然就會出現。

後來揭開被子一看,發現全身佈滿紅斑,於是用了白虎加人參湯來化解斑點,脈搏也恢復了,再用承氣湯瀉下就痊癒了。發斑沒有脈搏的情況,仲景並沒有提到,這是我個人的見解。健按:發斑雖然有六種不同的情況,但都離不開陽明胃經的毒邪,並且有虛實之分。凡是看到病人發熱、嘔吐、胸中煩躁,或者手腳指尖冰冷,都是要發斑的徵兆。可以用升麻葛根湯,加入豆豉、蟬蛻、甘桔、木通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