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一 (18)

1. 辨平脈法第二

師曰:伏氣之病,以意候之。今月之內,欲有伏氣。假令舊伏氣,當須脈之。若脈微弱者,當喉中痛似傷,非喉痹也。病人云,實咽中痛,雖爾,今復下利。(冬時感邪,藏於經中,不即發者,謂之伏氣。至春分之時,伏寒欲發。故云今月之內,欲有伏氣。假令伏氣已發,當須脈之,審在何經?得脈微弱者,知邪在少陰。

少陰之脈,循喉嚨,寒氣客之,必發咽痛。腎司開闔,少陰治在下。寒邪內甚,則開闔失治。下焦不約,必成下利,故云雖爾咽痛,復欲下利。健曰:伏氣,猶傷寒不即病,而變溫變熱之類,伏於少陰之經,則發喉痛。夫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因其脈微弱,是少陰在下之象。

故言咽痛,非喉痹也。文雖如此,然伏藏之氣,其邪久郁,寒已變熱,而上為咽痛者多。成氏謂寒氣客之。客者,新感之稱。新邪束其伏郁之熱,亦有咽痛,此名熱為寒束,治當辛涼以散,須鼠黏子湯加減。若認寒邪內甚,而進辛溫,必害事矣。雖爾,而復下利者,蓋咽通腸胃,其熱下移,乃挾熱而利。

若作寒治,則均失伏氣之義。)

問曰:人恐怖者,其脈何狀?師曰:脈形如循絲累累然,其面白脫色也。(《內經》曰:血氣者,人之神。恐怖者,血氣不足,而神氣弱也。脈形似循絲,而面白脫色。《針經》曰:血奪者,色夭然不澤,其脈空虛。是知恐怖為血氣不足也。)

問曰:人不飲,其脈何類?師曰:其脈自澀,唇口乾燥也。(澀為陰,主亡津液。而唇口乾燥,以陰為主內,故不飲。)

問曰:人愧者,其脈何類?師曰:脈浮,而面色乍白乍赤。(愧者,羞也。愧則神氣怯弱,故脈浮而面白色,改變不常也。)

問曰:經說脈有三寂、六菽重者,何謂也?師曰:脈者,人以指按之,如三菽之重者,肺氣也;如六寂之重者,心氣也;如九菽之重者,脾氣也;如十二菽之重者,肝氣也;按之至骨者,腎氣也。(菽,豆也。《難經》曰:如三菽之重,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如六菽之重,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。

如九菽之重,與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。如十二菽之重,與筋骨相得者,肝部也。按之至骨,舉指來疾者,腎部也。各隨所主之分,以候臟氣。)假令下利,寸口關上尺中,悉不見脈。然尺中時一小見,脈再舉頭者,腎氣也。若見損脈來至,為難治。(《脈經》曰:冷氣來胃中,故令脈不通。

下利不見脈,則冷氣容於脾胃。今尺中時一小見,為脾虛,腎氣乘之脈再舉頭者,脾為腎氣所乘也。若尺中之脈,更或減損,為腎氣衰。脾復勝之,鬼賊相形,故云難治。是脾勝不應時也。觀子:此即察腎氣脈之一法,以該上分菽數,求諸臟之法也。損脈者,平人數至,病人一至,所謂四損五損類也。

白話文:

醫師說:對於潛伏在體內的疾病,要用心去觀察。這個月內,可能會出現潛伏的病氣。假設是舊有的潛伏病氣,就必須診斷脈象。如果脈象微弱,病人會感到喉嚨痛,像是受傷一樣,但不是喉痹。病人說,確實是吞嚥時喉嚨痛,即便如此,現在又開始拉肚子。(冬天感受到的邪氣,藏在經絡中,沒有立即發作的,就稱為潛伏病氣。到了春分的時候,潛伏的寒氣就可能會發作。所以說這個月內,可能會有潛伏病氣。假設潛伏的病氣已經發作,就必須診斷脈象,了解病邪在哪條經絡?如果脈象微弱,就知道病邪在少陰經。

少陰經的脈絡,循著喉嚨,寒氣侵入,一定會引起咽喉疼痛。腎掌管開合功能,少陰經主要治理下半身。寒邪侵入太深,開合功能就會失調。下焦失去約束,一定會造成腹瀉,所以說,雖然喉嚨痛,但又會拉肚子。有人說:潛伏病氣就像傷寒沒有立即發病,而是轉變成溫病或熱病那樣,潛伏在少陰經時,就會引發喉嚨痛。喉嚨主天氣,咽喉主地氣。因為脈象微弱,是少陰經氣在下的表現。

所以說喉嚨痛,不是喉痹。雖然這樣說,但是潛伏的病氣,病邪鬱積很久,寒氣可能已經轉變成熱,而導致喉嚨痛的情況很多。有人說是因為寒氣侵入,但「侵入」指的是新感受到的邪氣。新感受的邪氣束縛了體內潛伏的鬱熱,也可能造成喉嚨痛,這種情況稱為熱被寒束,治療應該用辛涼藥物來疏散,需要用鼠黏子湯來加減藥物。如果認為是寒邪太過,而用辛溫藥物,一定會出問題。雖然如此,又會拉肚子,是因為咽喉通腸胃,熱往下走,就夾雜著熱而腹瀉。

如果當作寒症來治療,就完全誤解了潛伏病氣的意義了。

有人問:人如果感到恐懼,脈象會是什麼樣子?醫師說:脈象就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,臉色也會變得蒼白。(《內經》說:血氣是人的精神所在。恐懼的人,血氣不足,精神也變得虛弱。脈象像細絲一樣,而且臉色蒼白。《針經》說:失血的人,臉色會黯淡無光澤,脈象空虛。由此可知,恐懼是因為血氣不足。)

有人問:人不喝水,脈象會是什麼樣子?醫師說:脈象會變得澀滯,嘴唇和口也會乾燥。(澀滯屬於陰,表示體內津液不足。而嘴唇和口乾燥,屬於陰虛,所以不想喝水。)

有人問:人如果感到羞愧,脈象會是什麼樣子?醫師說:脈象會浮起,臉色會時而發白,時而發紅。(羞愧是害羞的意思。羞愧的人,精神會變得怯弱,所以脈象會浮起,臉色也會改變不定。)

有人問:經典上說脈象有三菽、六菽重,這是什麼意思?醫師說:脈象是指用手指按壓時,感覺像三個豆子重量的,是肺氣;感覺像六個豆子重量的,是心氣;感覺像九個豆子重量的,是脾氣;感覺像十二個豆子重量的,是肝氣;按壓到骨頭的,是腎氣。(豆,就是豆子。《難經》說:像三個豆子重量,與皮膚毛髮相應的是肺部。像六個豆子重量,與血脈相應的是心部。

像九個豆子重量,與肌肉相應的是脾部。像十二個豆子重量,與筋骨相應的是肝部。按壓到骨頭,手指感覺到跳動很快的是腎部。各個脈象會跟它們所主管的臟器相應,用來觀察臟器的氣息。)假設是拉肚子的情況,寸口、關上、尺中這些地方都摸不到脈。但是尺中偶爾能摸到一點點脈,而且脈搏又跳起來,這是腎氣的表現。如果出現衰弱的脈象,就很難治療。(《脈經》說:寒氣進入胃中,就會讓脈搏不通暢。

拉肚子時摸不到脈,表示寒氣停留在脾胃中。現在尺中偶爾能摸到一點點脈,表示脾虛,腎氣乘虛而上,脈搏又跳起來,是脾氣被腎氣所壓制。如果尺中的脈搏更加衰弱,表示腎氣衰弱。脾氣又反而壓過腎氣,就像是盜賊互相勾結,所以說很難治療。這是脾氣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增強。仔細觀察:這就是觀察腎氣脈的一種方法,也是用來看其他臟器的方法。衰弱的脈象是指,正常人脈搏跳動的速度,病人卻連一半都不到,就是所謂的四損五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