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8)

1. 陽明經

朱氏曰:脈浮而渴,屬太陽;有汗而渴,屬陽明;發熱惡風,寒熱而渴,屬少陽;脈沉自汗而謁,屬少陰;至於厥陰,則熱之極矣。若先嘔後渴為欲解,當與之水。先渴後嘔,則為水停,屬赤茯苓湯也。《活人》:傷寒熱氣入臟,流於少陰之經,少陰主腎,腎惡燥,故渴而引飲。

又發汗吐下後,臟腑空虛,津液枯竭,腎又餘熱者,亦渴。天益:傷寒食少而渴,當以和胃之藥止之,不可與涼藥,恐損胃氣,愈不能食,白木、茯苓為主。)

發黃

黃者,中央土色。陽明太陰之證,濕熱交併,必發身黃,如夏月罨曲,因濕熱而生黃也。濕勝者,一身盡痛,色如熏黃而晦。熱勝者,一身無痛,色如橘黃而明。又傷寒汗已,身目為黃,以寒熱在裡不解,此不可下。宜於寒濕求之,是非特濕熱為黃,而寒濕亦為黃也。其畜血亦能發黃,但兼小腹硬,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耳。

發黃鼻出冷氣,寸口近掌無脈者死。黃而直視搖頭,為心絕,黃而環口黧黑,為脾絕,是皆不治之證也。古謂之疸,疸即黃也,謂單陽而無陰也。

瘀熱在裡,但頭汗,身無汗,渴,小便不利,熱不得越,如橘之黃且明。(大便閉,腹滿者,茵陳蒿湯;小便難者,五苓散加茵陳、山梔。)濕家發黃,一身盡痛,小便難,色如熏黃之暗。(胃苓湯加茵陳,大便閉者,茵陳蒿湯。)寒濕發黃,身疼發熱,頭痛鼻塞而煩,脈大。

(瓜蒂散搐鼻取水,或用防風、葛根、蒼朮、茵陳、桔梗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煎服,取微汗,即愈。)痞氣發黃。(半夏瀉心加茵陳、枳實,小便難者,五苓散加茵陳、山梔。)結胸發黃。(陷胸湯加茵陳。)畜血發黃,小腹滿痛,小便利,大便黑,如狂,脈沉。(桃仁承氣湯。

)內傷寒發黃。(調中湯加茵陳,逆冷者加附子。)陰證發黃,脈沉遲,肢冷氣促,嘔悶,或面赤足冷,陰躁欲坐泥水井中。(輕者理中湯,重者四逆湯,俱加茵陳。)身冷汗出,脈沉而黃為陰黃,乃太陰中濕也。(小便利,朮附湯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五苓散。)傷寒遇太陽、太陰司天,下之太過,往往變成陰黃。

(一則寒水太過,水來侮土;一則土氣不及,水來侵之,並宜韓氏法。一茵陳茯苓湯加當歸、桂枝,二茵陳橘皮加半夏、薑、術,三茵陳附子湯,四茵陳四逆湯,五茵陳姜附湯,六茵陳吳茱萸湯,當依次第而用之。)

太陽病脈浮動數,頭痛發熱,微盜汗惡寒,表未解也。反下之不結胸,但頭汗,小便不利必發黃。(梔子柏皮湯。)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二三下之,不能食,脅下滿痛,項強,小便難,面目及身黃。(茵陳五苓散。)中風以火劫汗,兩陽相熏,身發黃,陽盛則衄,陰虛則小便難。

白話文:

朱氏說:脈象浮在表面且口渴,這是太陽經的症狀;有汗且口渴,這是陽明經的症狀;發熱怕風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又口渴,這是少陽經的症狀;脈象沉在裡且自己出汗又口渴,這是少陰經的症狀;至於厥陰經,就表示熱到了極點。如果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要好了,這時可以給他喝水。如果先口渴後嘔吐,表示是體內有水停滯,應該用赤茯苓湯治療。《活人》這本書說:傷寒的熱氣進入體內,流到少陰經,而少陰經掌管腎,腎討厭乾燥,所以會口渴而想喝水。

另外,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,身體的臟腑變得空虛,津液枯竭,如果腎還有餘熱,也會口渴。天益說:傷寒時食慾不好又口渴,應該用調和腸胃的藥來治療,不能用寒涼的藥,以免損害胃氣,使食慾更差,要以白朮、茯苓為主藥。

發黃

黃色是中央土的顏色。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病症,是濕熱同時存在,一定會出現身體發黃,就像夏天用濕布捂著曲子一樣,因為濕熱而產生黃疸。濕氣過重的話,會全身疼痛,顏色像煙燻的黃色,而且暗淡。熱氣過重的話,會全身不痛,顏色像橘子的黃色,而且明亮。另外,傷寒出汗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是因為寒熱在體內沒有解除,這時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應該從寒濕方面尋找原因。所以不只是濕熱會導致發黃,寒濕也會導致發黃。體內有瘀血也會導致發黃,但會伴隨小腹硬脹,小便順暢,人會像發狂一樣。

發黃又從鼻子呼出冷氣,手腕脈搏靠近手掌的地方摸不到脈象,這是要死的徵兆。發黃而且眼睛直視、搖頭,是心臟衰竭;發黃而且嘴唇周圍發黑,是脾臟衰竭,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症狀。古人稱之為「疸」,疸就是黃疸,意思是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。

體內有瘀熱,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不出汗,口渴,小便不順暢,熱氣無法散發出去,顏色像橘子一樣黃而且明亮。(如果大便不通,腹脹,就用茵陳蒿湯;如果小便困難,就用五苓散加茵陳、山梔子。)濕氣重的人發黃,會全身疼痛,小便困難,顏色像煙燻的黃色,而且暗淡。(用胃苓湯加茵陳,如果大便不通,就用茵陳蒿湯。)寒濕導致發黃,會身體疼痛發熱,頭痛鼻塞,煩躁不安,脈象粗大。

(可以用瓜蒂散來刺激鼻子取水,或者用防風、葛根、蒼朮、茵陳、桔梗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煎服,讓身體微微出汗,就會好轉。)痞氣導致發黃。(用半夏瀉心湯加茵陳、枳實,如果小便困難,就用五苓散加茵陳、山梔子。)結胸導致發黃。(用陷胸湯加茵陳。)體內有瘀血導致發黃,會小腹脹痛,小便順暢,大便發黑,像發狂一樣,脈象沉在裡面。(用桃仁承氣湯。)

內傷寒導致發黃。(用調中湯加茵陳,如果身體發冷,就加附子。)陰證導致發黃,脈象沉遲,四肢冰冷、呼吸急促,嘔吐胸悶,或者臉色紅潤但腳冰冷,煩躁不安想坐在泥水或井水中。(輕微的用理中湯,嚴重的用四逆湯,都加上茵陳。)身體冰冷出汗,脈象沉在裡面而且發黃,這是陰黃,是太陰經受濕邪侵襲。(如果小便順暢,就用朮附湯;如果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通暢,就用五苓散。)傷寒遇到太陽、太陰主掌時令,過度使用瀉下方法,往往會變成陰黃。

(一種情況是寒氣太盛,水來侵犯脾土;另一種情況是土氣不足,水來侵襲,都應該用韓氏的方法。一、茵陳茯苓湯加當歸、桂枝;二、茵陳橘皮湯加半夏、薑、白朮;三、茵陳附子湯;四、茵陳四逆湯;五、茵陳姜附湯;六、茵陳吳茱萸湯,應該按照順序來使用。)

太陽病的脈象浮動而且快速,頭痛發熱,稍微盜汗,怕冷,是表證還沒解除。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不會形成結胸,但會頭部出汗,小便不順暢,一定會發黃。(用梔子柏皮湯。)病了六七天,脈象遲緩而且虛弱,怕風怕冷,瀉下二三次後,不能進食,脅肋下脹痛,頸項僵硬,小便困難,臉和身體都發黃。(用茵陳五苓散。)中風用火來強行發汗,陽氣太盛,身體會發黃,陽氣太盛就會流鼻血,陰氣虛弱就會小便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