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7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7)
1. 陽明經
少陰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自利而渴,小便白。(四逆湯、白通湯。)下利咳而嘔渴,心煩不眠。(豬苓湯。)少陰渴,自利純清水,色青。(大承氣湯。)
厥陰消渴,氣上撞心,瘀熱,飢不欲食,吐蛔。(大柴胡湯。)若大熱甚,譫閉,舌卷囊縮。(大承氣湯。)下利慾飲水,有熱也。(白頭翁湯。)
陽毒目赤唇焦,鼻如煙煤,渴而脈實。(三黃石膏湯。)陽毒倍常,躁盛,大熱大渴。(黑奴丸。)
食少而渴,胃脈弱。(宜茯苓、白朮,勿用涼藥,益傷中氣。)
太陽病發熱,不惡寒而渴者,溫病。(仁齋:凡渴當分六經而治。太陽標熱在表則不渴,熱傳膀胱之本則煩渴,脈浮數小便不利也,五苓散。陽明脈長無汗而渴者,葛根解肌湯,或通解散倍葛根以汗之。若熱傳胃中惡熱,濈濈汗出而渴,脈洪浮數,人參白虎湯。若陽明本熱,或蒸蒸而熱,潮熱煩渴,舌燥口乾飲水,大便實者,大柴胡湯,或調胃承氣湯下之。少陽口苦咽乾,發熱而渴,小柴胡去半夏,加栝蔞根。
太陰自利則不渴,小渴欲飲水,小便色白,下有寒也,脈沉者,附子湯。若身寒厥冷,脈滑而渴,里有熱也,人參白虎湯。凡陰證煩躁口渴,不能用水,脈沉足冷者,宜四逆湯冷服。凡傷寒時氣證欲水者,為欲愈。蓋得水能和其胃氣,汗出而解。若不與,則乾燥無由作汗,遂致悶亂而死也。
與水須量病人勇怯,邪熱重輕,寧少與之,不可太過,致生他疾。水須新汲者良,熱甚大實者,以元明粉一二錢,加入飲之妙。又虛人不能飲者,以燈心煎湯,浸冷與之。復庵:陰證自利而渴,古人多用冷劑,以其皆挾陽氣,經雖陰而病則陽也。然有下利清穀,不繫熱利,純是陰病而反渴者,此是陰在下,隔陽於上,兼因泄瀉,津液枯燥而渴。其人雖喜飲,飲不多,而常喜溫是也。
宜理中湯加入參,渴甚,連理湯。治渴有堅腎水而渴止者,用知母、花粉是也。有利小便而渴愈者,用豬苓、茯苓是也。蓋太陽以利小便為先,陽明以利小便為戒。少陽半表半裡,未可下之。或大渴不止,以柴胡加花粉之屬堅其腎,腎水既堅,自還滲入大腸,大便微通,熱去而渴解。
若病在太陽膀胱之腑,非利小便,則熱無從去,渴何由愈?外有非太陽證,煩躁發渴,乃陰盛格陽,不當潤其渴,惟當治其陰。《活人》:太陽無汗而渴,不可與白虎。日明汗多而渴,不可與五苓。蓋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若脈浮發熱無汗,是表未解也,故不可與。
必汗後脈洪大,方與白虎。否則以小青龍去半夏,加栝蔞根治之。陽明汗出多,胃中燥,不可複利其小便。必小便不利,汗少脈浮而渴,方可與豬苓湯。否則以薏仁竹葉湯治之。陶氏:以竹葉石膏湯。節庵:渴者里有熱也,津液為熱所耗,故令渴也。傷寒六七日,傳至厥陰,消渴者,飲水多而小便少,乃熱能消水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經
少陰病想吐又吐不出來,心中煩躁,只想睡覺,腹瀉又口渴,小便清澈。(可用四逆湯、白通湯等方劑。)腹瀉、咳嗽、想吐又口渴,心中煩悶睡不著。(可用豬苓湯等方劑。)少陰病口渴,腹瀉像純清水一樣,顏色青色。(可用大承氣湯等方劑。)
厥陰病感到口渴,氣向上衝撞心口,有瘀熱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還會吐蛔蟲。(可用大柴胡湯等方劑。)如果發高燒很嚴重,出現胡言亂語、昏迷、舌頭捲曲、陰囊收縮等症狀。(可用大承氣湯等方劑。)腹瀉想喝水,表示身體有熱。(可用白頭翁湯等方劑。)
陽毒病會出現眼睛紅、嘴唇焦乾、鼻子像煙煤一樣黑、口渴且脈搏有力。(可用三黃石膏湯等方劑。)陽毒病情加倍嚴重時,會變得煩躁不安、發高燒、非常口渴。(可用黑奴丸等方劑。)
食慾不振又口渴,胃脈虛弱。(適合用茯苓、白朮等藥材,不要用寒涼藥物,以免損傷中氣。)
太陽病發燒,但不怕冷反而口渴,這屬於溫病。(仁齋說:凡是口渴都要依照六經來治療。太陽病,如果熱在表層,就不會口渴;如果熱傳到膀胱,就會感到煩躁口渴,脈搏浮數且小便不暢,可用五苓散。陽明病脈搏長而沒有汗又口渴,可用葛根解肌湯或通解散加倍葛根來發汗。如果熱傳到胃部,怕熱、不停出汗又口渴,脈搏洪大浮數,可用人參白虎湯。如果是陽明本身的熱,或者身體感覺發熱、潮熱煩躁口渴、舌頭乾燥口乾想喝水,大便秘結,可用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來瀉下。少陽病會口苦咽乾、發熱且口渴,可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,加入栝蔞根。)
太陰病腹瀉通常不會口渴,如果稍微口渴想喝水,小便顏色清澈,表示體內有寒,脈搏沉緩,可用附子湯。如果身體發冷、四肢冰涼,脈搏滑數但口渴,表示體內有熱,可用人參白虎湯。凡是陰證導致煩躁口渴,但又不能喝水,脈搏沉緩、四肢冰冷,適合用四逆湯冷服。凡是傷寒時氣病想喝水的,表示病情快要好轉。因為喝水能調和胃氣,出汗後病就會痊癒。如果不讓喝水,身體乾燥就無法出汗,最後會悶亂而死。
喝水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、病情輕重來決定,寧可少喝一點,也不要喝太多,以免引起其他疾病。水要用剛汲上來的新鮮水最好,如果發熱嚴重、體質強壯的,可以加入一二錢的元明粉一起喝,效果很好。虛弱的人不能喝水,可以用燈心草煎湯,放涼後給他喝。復庵說:陰證腹瀉又口渴,古人多用寒涼藥,是因為這些病雖然屬於陰證,但都夾雜陽氣。不過有腹瀉清稀,但並非熱性腹瀉,純粹是陰證但反而口渴,這是因為陰邪在下,陽氣被隔絕於上,再加上腹瀉導致津液枯竭而口渴。這種人雖然想喝水,但喝不多,而且喜歡喝溫水。
適合用理中湯加入人參來治療,如果口渴很嚴重,可用連理湯。治療口渴,有通過滋養腎水而止渴的,可以用知母、花粉等藥材;也有通過利尿而止渴的,可以用豬苓、茯苓等藥材。太陽病以利尿為優先,陽明病則要避免利尿。少陽病位於半表半裡,不宜使用瀉下藥。如果口渴不止,可以用柴胡加花粉等藥材來堅固腎水,腎水充足後,就會滲入大腸,使大便稍微通暢,熱邪消退口渴也就會緩解。
如果病在太陽膀胱,不通過利尿,熱邪就無法排出,口渴也無法痊癒。但有非太陽病的狀況,出現煩躁發渴,這是因為陰邪太盛而將陽氣格拒在外,不應該滋潤口渴,而應該治療陰邪。《活人》說:太陽病沒有汗又口渴,不可使用白虎湯。陽明病汗多又口渴,不可使用五苓散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表證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如果脈搏浮數發熱卻沒有汗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,所以不能使用白虎湯。
必須要等出汗後脈搏洪大有力,才能使用白虎湯。否則可以用小青龍湯去除半夏,加入栝蔞根來治療。陽明病出汗多,胃中乾燥,不能再用利尿的方法。必須要小便不暢、汗少、脈搏浮數又口渴,才能使用豬苓湯。否則可以用薏仁竹葉湯來治療。陶氏認為用竹葉石膏湯。節庵認為:口渴是因為體內有熱,津液被熱所消耗,所以才會口渴。傷寒病經過六七天,傳到厥陰,出現消渴症狀,會大量喝水但小便量少,這是因為熱邪能消耗水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