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3)

1. 陽明經

豈可不分虛實,概用黃連解毒、大、小承氣等湯乎?丹溪亦曰:予治譫語,皆用參、術之劑而愈,信夫屬虛者,十居八九。譫語脈調,手足和,小便利者,陽也,故用承氣下之。脈微厥,及少陰但欲寐,下利,小便難,被火劫汗出譫語者,皆陰也,故當補劑和之。海藏:黃耆湯治傷寒,或時悲哭,或時嬉笑,或太息,或語言錯亂,世疑為譫語,非也。

此神不守舍,陰盛陽虛之故。兩手足脈浮沉不一,舉按無力,浮之損小,沉之亦損小,皆陰脈也,宜先緩而後急。緩者,黃耆湯;急者,加乾薑一錢。大便秘者,調中丸,或理中丸。復庵:有虛人譫語,乃虛不禁熱,不可遽用十分冷劑。健曰:向言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,呢喃密語,乃屬陰盛陽衰,與鬼為鄰之象矣。

但譫則聲響,而喚之猶醒,舌上黃焦或黑,脈洪大滑數為實,是可下也。若語言低小,短氣,喚之恍惚不醒,舌淨,脈虛微細者,屬陰陽兩虛,斯為應補之候。)

鄭聲

謂鄭重頻煩,語言諄復,不換他句也。若譫語,則亂言無次,數數更端。蓋神有餘,則機變而更端;神不足,則無機變而但守一聲。故曰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成氏謂為鄭衛之聲,非是。

鄭聲,重語也。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四逆,脈微,鄭聲。(四君子湯。甚者,參附湯送黑錫丹。復庵:譫語屬陽,鄭聲屬陰。譫語者,顛倒錯亂,言出無倫,或對空獨語,如見鬼狀。鄭聲者,鄭重頻煩,諄諄不已,如老人遇事,瑣碎不休,以陽氣虛故也。此譫語鄭聲虛實之不同,二者本不難辨,但陽盛裡實,與陰盛格陽,皆能錯語,須以他證別之。大便秘,小便赤,身熱煩渴而妄言者,乃里實之譫語也。

小便如常,大便洞下,或發躁,或反發熱而妄言者,乃陰盛格陽之譫語也。裡實宜下之,調胃承氣湯。熱躁甚而妄言不休,大渴喜飲,理中湯。若陰盛格陽,通脈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又有不繫正陽明,似困不困,間時一二聲譫語者,當隨證施治。已得汗,卻身和而妄言者,此汗後津液不和,慎不可下。

乃非陽非陰,宜小柴胡合建中湯,和營衛,通津液。病後氣血未復,精神未全,多於夢寐中失聲如魔,此非譫語鄭聲也。溫膽湯去竹茹,加入參或六君子湯。仁齋:大抵鄭聲因內虛正氣將脫之象,如更手足冷,脈沉細,口鼻氣短,言語輕微無力布息,或呃逆不止,神昏氣促,不知人事,死矣。

如氣不促,手足溫,脈沉細而微,急以附子湯,倍人參,兼進接氣黑錫丹一二服,以助真氣。或濃煎參汁,徐徐服;或未可用附子者,三白湯,倍人參。)

發狂

經曰:邪入於陽則狂。又曰:重陽者狂。是狂為陽盛也。傷寒熱毒在胃,並於心臟,使邪不寧而志不定。至於發狂,為邪熱極矣。狂之發作,少臥不飢,妄語笑,妄行起,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甚則踰垣上屋,皆獨陽亢極,非大吐下之,不能已也。亦有當汗不汗,瘀熱在裡,下焦畜血而如狂者,小便必利,特未至於狂耳。

白話文:

怎麼可以不分清虛實,就一概使用黃連解毒湯、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這些藥方呢?朱丹溪也說過:我治療胡言亂語(譫語)的病人,都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的藥方治好,相信譫語屬於虛症的,十個有八九個。如果譫語時脈象平和,手腳溫暖,小便順暢的,這是陽證,所以可以用承氣湯來攻下。如果脈象微弱,四肢厥冷,以及少陰病症狀只想睡覺,腹瀉,小便困難,又被火攻發汗導致胡言亂語的,這些都是陰證,所以應該用補藥來調和。李東垣說:黃耆湯可以治療傷寒,有時候會悲傷哭泣,有時候又嬉笑,有時候嘆氣,有時候說話錯亂,世人以為這是譫語,其實不是。

這是因為心神不守,陰氣盛而陽氣虛的緣故。如果兩手足的脈象時浮時沉不一致,按下去都無力,浮脈按下去減弱,沉脈按下去也減弱,這些都是陰脈,應該先用緩和的藥方,然後再用較急的藥方。緩和的藥方是黃耆湯;急的藥方是黃耆湯加乾薑一錢。大便不通暢的,用調中丸,或理中丸。張景岳說:有虛弱的人出現譫語,是因為虛弱不能抵抗熱邪,不可以馬上使用太寒涼的藥物。戴原禮說:之前說實證會出現譫語,虛證會出現鄭聲,而那些低聲細語、喃喃自語的,都是陰氣過盛、陽氣衰弱,已經接近鬼魂的徵兆了。

但是,如果胡言亂語(譫語)的聲音響亮,叫喚他還會醒來,舌苔黃色焦黑或黑色,脈象洪大、滑數,這是實證,可以攻下。如果說話聲音低小,呼吸短促,叫喚他時恍惚不清醒,舌苔乾淨,脈象虛弱細微,屬於陰陽兩虛,這就應該用補藥。

鄭聲

鄭聲是指說話重覆不斷,總是重複說一樣的話,不會換別的句子。而譫語則是說話錯亂沒有次序,常常變換內容。因為心神有餘,所以說話才會靈活變換內容;心神不足,就無法變換內容只能重複一樣的聲音。所以說實證會出現譫語,虛證會出現鄭聲。成氏說鄭聲是鄭國和衛國的音樂,這是錯的。

鄭聲就是重覆說話。實證會出現譫語,虛證會出現鄭聲。四肢逆冷,脈象微弱,同時出現鄭聲,可用四君子湯。更嚴重的話,用人參附子湯送服黑錫丹。張景岳說:譫語屬於陽證,鄭聲屬於陰證。譫語是說話顛三倒四,語無倫次,或者對著空氣自言自語,好像看到鬼一樣。鄭聲則是說話重覆不斷,嘮嘮叨叨,像老人遇到事情,瑣碎個不停,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。譫語和鄭聲的虛實差別,本來不難分辨,但是陽氣過盛的實證,和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虛脫的假象,都會說錯話,必須用其他的症狀來區分。如果大便不通,小便赤黃,身體發熱煩躁口渴,並且胡言亂語的,這是裡實的譫語。

如果小便正常,大便卻腹瀉不止,或者出現煩躁,或者反而發熱胡言亂語的,這是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虛脫的假象(陰盛格陽)。裡實的譫語應該攻下,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發熱煩躁嚴重,胡言亂語不停,口渴又喜歡喝水,用理中湯。如果是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虛脫的假象,用通脈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。另外,還有不是典型的陽明病,看起來好像昏迷又不太昏迷,偶爾會發出一兩聲譫語的,應該根據情況來治療。如果已經發汗,但身體平和卻還是胡言亂語的,這是因為發汗後體內津液不調,千萬不可以攻下。

這既不是陽證也不是陰證,應該用小柴胡湯合建中湯,來調和營衛,疏通津液。如果病後氣血還沒恢復,精神還沒完全恢復,常常在夢中大聲叫喊像著魔一樣,這不是譫語也不是鄭聲。可用溫膽湯去掉竹茹,加入人參或用六君子湯。陳仁齋說:總之,鄭聲是因為體內虛弱,正氣快要脫離的現象,如果再加上手腳冰冷,脈象沉細,呼吸短促,說話聲音輕微無力,或者不停地打嗝,神志昏迷呼吸急促,不省人事,那就快要死了。

如果呼吸不急促,手腳溫暖,脈象沉細而微弱,就要趕緊用附子湯,加倍人參,同時服用一兩服接氣黑錫丹,來幫助真氣。或者濃煎人參汁,慢慢服用;如果還不可以用附子,用三白湯,加倍人參。

發狂

醫書上說:邪氣侵入陽經就會發狂。又說:陽氣過盛也會發狂。說明發狂是陽氣過盛的表現。傷寒的熱毒停留在胃,影響到心臟,使邪氣不安而神志不定。發展到發狂,就是邪熱已經到了極點。發狂發作時,會少睡覺不感覺飢餓,胡言亂語、亂笑,胡亂走動,甚至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亂跑,嚴重的話還會翻牆上屋頂,這些都是陽氣亢奮到了極點,不用大吐大瀉,是無法停止的。也有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導致瘀熱積在體內,下焦有血瘀而出現像發狂的現象,這種情況小便一定會順暢,只是還沒達到發狂的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