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11)

1. 陽明經

潮熱

一日一發,按時而熱,若潮汛之來,不失其期也。若一日三五發者,非也。潮熱屬陽明,陽明旺於未申,故必於日晡時發熱,乃為潮熱。專主胃中實熱燥屎使然,故宜下之。

陽明潮熱,大使硬,與承氣湯,不大便者,不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先與小承氣,轉失氣者,燥屎也,可與大承氣。不轉失氣者,初硬後必溏,慎勿攻,攻之則脹滿不食。脈遲汗出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而喘,潮熱者,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已硬。(大承氣湯。

)吐下後,不大便,日晡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,劇者不識人,循衣摸床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微者但發熱譫語。(上方。)譫語潮熱,不能食,有燥屎也。(上方,若能食,但硬,非燥屎。)譫語潮熱,脈滑而疾。(與小承氣湯,轉失氣者,更與,勿轉失氣者,勿與。

)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發熱,屬陽明也,脈實下之。(大承氣湯。)脈浮虛,汗之。(桂枝湯。)潮熱大便溏,小便利,胸脅滿不去。(小柴胡湯。)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潮熱,微利之。(先小柴胡解外,次柴胡加芒硝湯。)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短氣腹滿,脅及心痛,鼻乾不得汗,嗜臥身黃,小便難,潮熱,噦,耳前後腫。(過十日,脈續浮,小柴胡湯;脈但浮無餘證,麻黃湯。

太陽重發汗,復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渴,日晡小有潮熱,心下至少腹硬滿,痛不可近。(大陷胸湯。)

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汗出便難譫語。(大承氣湯。南陽、仲景云:潮熱者,實也,大承氣證。又云:其熱不潮,未可與也。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。更看脈與外證何如,若脈浮脈虛,及外證惡寒,猶有表者,且與小柴胡解之。其胸脅滿而嘔,日晡潮熱,其潮熱已而微利,微潮熱,大便溏,或潮熱而咳逆者,當用小柴胡也。又陽明病,脈浮而緊,潮熱發作有時,但脈浮者,必盜汗出,黃芩湯主之。

至於外未解,腹大滿不通,與小承氣微和胃氣。及當行大承氣者,必先與小承氣,不轉失氣者,不可攻之。兢兢致慎,未便以潮熱為必可攻也。《明理》:潮熱屬陽明,邪入胃腑,為可下之證。設脈浮而緊,潮熱而利,或小便利,大便溏,是熱未入腑,猶帶表邪,當先和解其外。

俟小便利,大便硬,方可攻之。若潮熱於寅卯,即屬少陽,潮熱於已午,已屬太陽,又不可不辨也。仁齋:潮熱若在寅卯辰巳時候,且未可下,只宜小柴胡和之。熱甚煩渴者,人參白虎湯解之。)

譫語

譫語者,妄有所見,而語無倫次,皆胃中實熱,上乘於心,心為熱冒,故神識昏亂,謬妄不自知也。多言稍有次第者,獨語如見鬼者,睡中呢喃者,皆熱之輕也。音聲高朗,言之不休者,熱之重也。狂言叫喊,罵詈不避親疏,神明已亂,熱之最甚也。諸如此者,脈短者死,脈和者愈。

白話文:

潮熱

潮熱的發作很有規律,通常一天只發作一次,就像潮汐一樣準時到來。如果一天發作三、五次,那就不是典型的潮熱。潮熱多半是陽明經的問題,因為陽明經的氣血在未時(下午一點到三點)和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最旺盛,所以潮熱通常會在下午發作,尤其是在日晡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發熱,這就是典型的潮熱。主要原因是胃裡有實熱,導致大便乾燥,這時候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陽明經的潮熱,通常伴隨大便乾燥,可以使用承氣湯來治療,但如果沒有大便乾燥的情況,就不能使用。如果患者已經六、七天沒有大便,可以先使用小承氣湯,如果服藥後有放屁,表示大便乾燥,可以改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服藥後沒有放屁,可能是一開始大便硬,之後會變軟,這種情況就不要強行攻下,否則會造成腹脹、食慾不振。如果患者的脈象遲緩、有出汗但不怕冷、身體沉重、呼吸急促、腹部脹滿而且喘氣,同時又有潮熱,這表示體內有熱,可以考慮用瀉下法治療。如果患者手腳汗濕,且大便已經變硬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

如果患者在吐瀉後,仍然沒有大便,並且在下午有潮熱,但不怕冷,自言自語像見到鬼一樣,嚴重者會意識不清,摸索衣物或床鋪,呼吸微弱,眼睛直視,脈象弦滑表示病情還有救,脈象澀則表示病情危險。輕微的則只是發熱和說胡話,這時可以服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患者說胡話,又有潮熱,且不能進食,表示腸道有燥屎(乾燥的糞便)。(可以使用大承氣湯,但如果能進食,只是大便偏硬,就不是燥屎。)如果患者說胡話,又有潮熱,脈象滑而且快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。如果服藥後有放屁,可以繼續服用,如果沒有放屁,就不要再用。

如果病人感覺煩躁發熱,出汗後症狀會緩解,並且發熱的樣子像瘧疾一樣,在下午發熱,這也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如果脈象強實,就應該用瀉下法治療(可以使用大承氣湯)。如果脈象虛浮,則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(可以使用桂枝湯)。如果潮熱的同時伴隨大便溏稀,小便正常,胸部和脅部脹滿不舒服,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病程已經十三天沒有好轉,胸部和脅部脹滿且嘔吐,在下午有潮熱,可以稍微使用通利大便的方法(先用小柴胡湯解外邪,然後用柴胡加芒硝湯)。如果患者是陽明中風,脈象弦浮而且大,呼吸急促,腹部脹滿,脅部和心口疼痛,鼻子乾燥不出汗,喜歡躺著,身體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打呃,耳朵前後腫脹。如果過了十天,脈象持續浮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;如果脈象只有浮象,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湯。

如果太陽病(指外感風寒)過度發汗,又使用瀉下法,導致患者五、六天沒有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有輕微潮熱,心下到少腹部脹滿疼痛,按壓會覺得很硬,這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

二陽合併的病症,太陽病的症狀消失後,只剩下潮熱、出汗、大便困難和說胡話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古代醫家認為,潮熱表示體內有實熱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沒有潮熱,就不可以亂用。所以判斷是否需要瀉下法,要仔細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。如果脈象浮虛,或外在症狀有怕冷的表現,表示還有表證,應該先用小柴胡湯來解表。如果患者胸部和脅部脹滿且嘔吐,下午有潮熱,潮熱過後稍微腹瀉,或者輕微潮熱,大便溏稀,或者有潮熱而且咳嗽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。另外,如果陽明病患者脈象浮而且緊,潮熱發作有時,但脈象只是浮,這種情況通常會有盜汗,應該使用黃芩湯治療。

如果體表病邪沒有解除,腹部脹滿不通暢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。如果需要使用大承氣湯,必須先用小承氣湯,如果服藥後沒有放屁,就不能強行攻下。要非常謹慎,不能單憑潮熱就認為一定要使用攻下的方法。《明理》認為,潮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是邪氣進入胃腑,是可以使用攻下法的表現。但如果脈象浮而緊,潮熱但腹瀉,或者小便正常,大便溏稀,這表示熱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,還有表證,應該先調和體表。等到小便正常,大便變硬,才能使用攻下法。如果潮熱發生在寅時(凌晨三點到五點)或卯時(早上五點到七點),就屬於少陽病,如果發生在巳時(早上九點到十一點)或午時(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),就屬於太陽病,一定要仔細辨別。醫家認為,潮熱如果出現在寅時、卯時、辰時(早上七點到九點)或巳時,就不能用攻下法,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如果發熱很嚴重,感到口渴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解決。

譫語

譫語是指患者說胡話,看到不存在的事物,說話沒有邏輯,這都是因為胃裡有實熱,熱邪上擾心神,導致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自己也沒辦法控制。如果患者說話稍有條理,自言自語好像見到鬼一樣,或者在睡夢中喃喃自語,這些都是熱邪比較輕微的表現。如果患者說話聲音高亢,不停地說,就表示熱邪比較嚴重。如果患者狂言叫喊,罵人而且不分親疏,表示神志已經混亂,熱邪非常嚴重。遇到這種情況,如果脈象短促,表示病情危險;如果脈象平和,表示有康復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