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9)

1. 陽明經

陽明少陽合病,下利脈滑而數,有宿食也。(上方。)

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潮熱,汗出譫語,便難。(上方。)
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,急下之。(上方。)

陽明喜忘,矢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黑,必有畜血。(抵當湯。)無表裡證,下後脈數不解,善飢,六七日不大便,有瘀血也。(上方。)不大便,舌上燥渴,日晡小潮熱,從心下至少腹硬滿,痛不可近,結胸也。(大陷胸湯。)趺陽脈浮澀,小便數,大便難,脾約也。(麻仁丸。

念莪:仲景論初硬後溏者有四證,曰:陽明病潮熱,不大便,與小承氣,不轉失氣者,初硬後必溏,不可攻之,此胃初熱未作實也。曰:太陽病下之,腹滿,初硬後必溏,此虛在上,無燥矢者也。此二證不言小便。曰:陽明病中寒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初硬後必溏,以水穀不分也。曰:服承氣湯,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初硬後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。

此二證,一言不利,一言少,乃知仲景測大便法,皆以小便驗之。然小便利,屎定硬,固為可攻。亦有小便利大便硬,而不可攻者,何也?陽明自汗,或發汗後,小便自利,此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,當須自欲大便,蜜煎導之。蓋非裡實可攻也。夫胃雖實,有表者汗之,半表半裡者和之,不因胃實便下也。

此仲景心法,精求詳考,自無誤矣。節庵:不大便者,因發汗利小便過多,耗損津液,以致腸胃乾燥,邪熱傳入,轉屬陽明,里證再見,發渴譫語,狂妄潮熱,自汗,小便赤,脈實,或腹脹滿硬痛,急選承氣等下之,大便通而愈矣。倘脈浮脈虛,惡寒,表證尚在,或帶嘔吐,知邪未全入腑,猶在半表裡間,用小柴胡和之。

俟大便硬,不得不下者,只以大柴胡下之。若自汗發汗,小便自利,不大便者,津液內竭,復不可攻之。又脾約一證,不因發汗利小便亡津液,小便自數,大便難者,為津液偏滲,致大腸燥也。必麻仁丸治之。《活人》:不大便有陰結陽結之論,不可不別,其脈浮而數,能食,不大便,此為胃實,名曰陽結。宜小柴胡,所謂和其營衛以通津液,縱不了了,得屎而解也。

其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硬,名曰陰結。宜用金液丹,所謂陰盛則結之結同也。仁齋:陽結宜調胃承氣湯,陰結可四物湯加附子,或半硫丸。太陽病,經吐下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,宜小承氣和之。裡實燥矢結聚,腹滿,按之臍腹堅硬,大承氣湯下之。

陽明自汗,小便自利,津液內竭,蜜煎導。血虛腸燥不通,或去血過多,或新產婦人,或久病虛人,皆當歸潤燥湯,及麻仁丸、蜜煎導等法,不可下也。健曰:雖屬陰結,而金液半硫,陽精猛烈之藥,非傷寒所宜。即雜病而人信服之,制不如法,則有貽害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

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出現腹瀉、脈象滑而快,這是因為體內有積存的食物。(這屬於前面提到的情況。)

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失,出現發熱、汗出、胡言亂語、大便困難。(這也是前面提到的情況。)

少陰病到了第六七天,出現腹脹、大便不通,應該趕快用瀉藥疏通。(這也是前面提到的情況。)

陽明病患者容易忘事,即使大便乾燥,反而容易排出,且顏色發黑,這必定是有瘀血。(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。)如果沒有表證或裡證,服瀉藥後脈象仍然快,容易感到飢餓,六七天不大便,這也是有瘀血。(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。)如果不大便,舌頭乾燥口渴,午後會發低燒,從心下到少腹都感到硬滿,按壓時疼痛難忍,這是結胸。(可以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)如果足背動脈脈搏浮而澀,小便頻繁,大便困難,這是脾約。(可以用麻仁丸來治療。)

念莪說:張仲景討論大便先硬後軟的情況,有四種情況:第一,陽明病出現發熱、不大便,服用小承氣湯後,沒有排氣,這表示大便先硬後軟,不能再用瀉藥,因為此時胃部的熱邪還沒有真正結實。第二,太陽病用瀉藥後,出現腹脹,大便先硬後軟,這是因為虛證在上方,沒有真正的燥屎。這兩種情況都沒有提到小便。第三,陽明病因為中寒而不能吃東西,小便不利,手腳濕黏出汗,這是要形成痼疾的徵兆,大便先硬後軟,是因為水穀不能正常分化。第四,服用承氣湯後,如果六七天不大便,小便量少,大便也會先硬後軟,必須等小便通暢後,大便才會變硬,這時才能用瀉藥。

這四種情況中,一個說小便「不利」,一個說小便「少」,由此可知,張仲景觀察大便的方法,都是用小便來驗證的。小便通暢,大便變硬,固然可以服用瀉藥。但也有小便通暢,大便硬,卻不能用瀉藥的情況,為什麼呢?陽明病自己出汗,或者發汗後,小便自利,這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竭,即使大便硬也不能用瀉藥,應該等到患者自己想大便時,用蜂蜜煎煮的藥液來引導大便。因為這並非裡實可以攻下的情況。即使胃確實有實熱,有表證的要用發汗的方法,有半表半裡證的要用和解的方法,不能因為胃有實熱就直接用瀉藥。

這是張仲景的心法,需要仔細推敲,才能避免誤診。節庵說:不大便的原因,是因為發汗或利小便過多,耗損了津液,導致腸胃乾燥,邪熱傳入,轉變成陽明病,裡證再次出現,出現口渴、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潮熱、自汗、小便赤黃、脈象實,或者腹部脹滿、堅硬疼痛,應該趕快選擇承氣湯等瀉藥來治療,大便通暢後就會好轉。如果脈象浮或虛,怕冷,表證還在,或者伴有嘔吐,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進入腑,還在半表半裡的階段,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

等到大便變硬,不得不瀉時,才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瀉下。如果因為自汗、發汗後小便通暢,而導致不大便,這是因為津液已經耗竭,不能再用瀉藥。另外,脾約的病證,不是因為發汗或利小便而導致津液虧損,而是因為小便次數多,大便難,這是因為津液偏滲,導致大腸乾燥。必須用麻仁丸來治療。《活人》說:不大便有陰結和陽結的說法,不可不區分,脈象浮而快,能吃東西,不大便,這是胃有實熱,叫做陽結。應該用小柴胡湯,也就是調和營衛以疏通津液,即使不能馬上見效,等排便後就能痊癒。

脈象沉而慢,不能吃東西,身體沉重,大便反而堅硬,叫做陰結。應該用金液丹,也就是陰盛導致的結。仁齋說:陽結適合用調胃承氣湯,陰結可以用四物湯加附子,或者半硫丸。太陽病,經過嘔吐、瀉下、發汗後,出現輕微的煩躁、小便頻繁、大便乾燥,適合用小承氣湯來調和。裡實,燥屎積聚,腹部脹滿,按壓臍腹處堅硬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
陽明病自己出汗,小便通暢,津液耗竭,應該用蜜煎導來引導大便。血虛、腸道乾燥而不通,或者失血過多,或者產後婦女,或者久病體虛的人,都應該用當歸潤燥湯,以及麻仁丸、蜜煎導等方法,不能用瀉藥。健說:雖然屬於陰結,但是金液丹和半硫丸都是藥性猛烈的藥,不適合用在傷寒病上。即使雜病患者能夠信服這些藥物,但是如果炮製方法不當,也會帶來禍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