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8)
1. 陽明經
不大便
有大便不通,有大便難,有大便硬,皆陽明胃實之候,里證宜下者多矣。然胃實有表未罷者,宜先解表,表證已,乃可攻之。又口渴咽乾,脈浮緊者,猶在半表,必先和之,忌即攻下。又表證罷不可攻者,大便已硬,惟宜導之。至便雖硬無所苦,不可攻也,惟宜俟之。若胃實表解而有下證者,方隨證攻之。
陽明太陽少陽傳入,眾所共知,於三陰傳入者,鮮能察識。若能熟視其微,則三陰有急下之證多矣。豈非仲景之微意與。
六七日不大便,頭痛有熱,勿與承氣湯。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。(桂枝湯。)陽明病,脈浮無汗而喘。(麻黃湯。)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短氣腹滿,脅及心痛,鼻乾不得汗,嗜臥,一身悉黃,小便難,潮熱,噦,耳前後腫。(外不解,脈續浮,小柴胡湯。但浮無餘證,麻黃湯。
)陽明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胎。(小柴胡湯。)傷寒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。(上方。)陽明自汗,若發汗,小便自利者,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。(蜜、膽導。)太陽寸緩關浮尺弱,發熱,汗出,不惡寒而渴,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
(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渴不止,五苓散。)陽明病,本自汗,醫重發汗,病已差,尚微煩,不了了者,以亡津液,胃中乾燥,故大便硬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津液還入胃中,大便不久出也。陽明病,不吐不下心煩。(調胃承氣湯。)汗出多,必大便硬,譫語。(小承氣湯,若譫語止,莫再服。
)陽明實,發其汗太過,亡津液,大便因硬。(小承氣湯。)太陽吐下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。(小承氣和之。)不大便,繞臍痛,煩躁,有燥屎也。(大承氣湯。)潮熱不大便六七日,少與小承氣,轉失氣者,有燥矢,可攻。(上方。)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微熱,喘冒不臥,有燥矢也。
(上方。)脈遲汗出不惡寒,身重短氣,腹滿,喘,潮熱,外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已硬。(上方。)譫語潮熱,不能食,必有燥矢。(上方,能食者,但硬無燥矢。)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必初硬後溏,未可攻,須小便利者,屎定硬,乃可攻之。(上方。
)陽明下後,心中懊憹而煩,尚有燥屎也。(上方,若腹微滿,必初硬後溏,不可攻。)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,有燥屎也。(上方。)吐下後,不大便至十餘日,日晡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,劇者不識人,循衣摸床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微者但發熱譫語。(上方。
)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,急下之。(上方。)
白話文:
陽明經
長期不排便、排便不通暢、排便困難或大便堅硬,這些都是陽明胃實的表現,通常屬於裏證,多適用瀉下法。但如果胃實同時表證未解,應先解除表證,等表證消除後才能攻裏。若出現口渴、咽喉乾燥、脈象浮緊的情況,表示病在半表半裏,應先調和,不可貿然瀉下。若表證已解但仍不適宜攻裏(如大便已硬但不痛苦),則適合用導下法,或暫時觀察。只有確定胃實且表證完全解除,並符合瀉下指徵時,方可依證治瀉。
陽明、太陽、少陽三陽經的病證傳變眾所周知,但對三陰經的傳變較少人察覺。若能細察,會發現三陰經也有許多需急下之證,這或許是張仲景的深意。
例如:
- 六七天未排便,伴頭痛發熱時,不宜用承氣湯。若小便清澈,表明病仍在表(可用桂枝湯)。
- 陽明病脈浮無汗且喘(可用麻黃湯)。
- 陽明中風表現為脈弦浮大、氣短、腹脹、脅痛、鼻乾無汗、嗜睡、全身發黃、小便困難、潮熱、呃逆、耳前後腫(表未解時用小柴胡湯;若脈純浮無其他症狀,用麻黃湯)。
- 陽明病脅下硬滿、不排便且嘔吐、舌苔白(用小柴胡湯)。
- 傷寒頭汗、微惡寒、手足冷、腹脹、食慾差、大便硬、脈細(用小柴胡湯)。
- 陽明病自汗或過度發汗導致小便通暢、津液耗竭時,即便大便硬也不可攻下(宜用蜜煎或豬膽汁導便)。
- 太陽病寸脈緩、關脈浮、尺脈弱,伴發熱汗出、不惡寒而口渴,可能轉屬陽明。若小便頻繁、大便硬但十日未排便無不適(口渴時少量給水,無效可用五苓散)。
其他情況:
- 陽明病本有自汗,若醫生過度發汗,病雖減輕但仍有微煩或排便不順,是因津液不足、腸胃乾燥導致大便硬。若原小便頻繁,後減少,表示津液回流,不久會排便。
- 陽明病未吐未下卻心煩(用調胃承氣湯)。
- 汗多導致大便硬、譫語(用小承氣湯,譫語停止後勿再服)。
- 陽明實證過度發汗耗津液致大便硬(用小承氣湯)。
-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微煩、小便頻繁、大便硬(用小承氣湯調和)。
- 不排便、臍周痛、煩躁(有燥屎用大承氣湯)。
- 潮熱六七天未排便,先少量用小承氣湯,若排氣則有燥屎可攻(用大承氣湯)。
- 小便不利、大便時難時易、微熱、喘悶失眠(有燥屎用大承氣湯)。
- 脈遲汗出不惡寒、身重氣短、腹脹、潮熱(表證已解可攻裏;手足汗出且大便硬亦同)。
注意事項:
- 若譫語潮熱且不能進食,必有燥屎(用大承氣湯;能食者僅大便硬而無燥屎)。
- 六七天未排便且小便少者,可能先硬後溏,不可攻,須待小便利、大便完全變硬後再攻。
- 陽明瀉下後仍心煩懊憹(可能殘留燥屎,若腹微脹則為初硬後溏,不可攻)。
- 大瀉後六七天未排便、持續煩躁、腹脹痛(有燥屎用大承氣湯)。
- 吐下後十餘天未排便、黃昏潮熱、不惡寒、胡言亂語(嚴重者昏迷、抽搐、微喘直視,脈弦可治,脈澀危殆;輕症僅發熱譫語用大承氣湯)。
- 六七天後視物不清、眼珠呆滯、無明顯表裏證但大便困難、身微熱(需急下用大承氣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