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5)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5)
1. 發熱
海藏:傷寒頭不痛者,知邪不在經,頭痛者,知邪猶在經。)
項強
項強者,太陽經感邪也。然結胸、並病、痓病皆有之。其兼背強,則太陽入陽明矣。
太陽病,頭項強痛,惡寒,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。(桂枝加葛根湯。)無汗惡風。(葛根湯。)服桂枝湯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發熱,心下滿痛,小便不利。(桂枝去桂,加苓、術湯。)結胸項強如柔痓狀。(大陷胸丸。)
四五日,身熱惡寒,頭項強,脅滿,手足溫而渴。(小柴胡湯。)
太陽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。(刺大椎第一間,肺俞、肝俞。)
陰毒初得病項背強。(附子湯、甘草湯。)
頸項強急,卒口噤,背反張為痓。
項背強𠘧𠘧,脈反沉遲為痓。
體痛
體痛,乃六經俱有之證,有表、里、寒、熱、風、濕之分。太陽寒傷營,營血不利,身疼者,宜汗。汗後脈沉遲體痛者,宜溫。中暍者,宜白虎湯。裡寒外熱者,宜先救里,後攻表。寒在三陰者,脈沉,風在三陽,支節煩疼,四逆、柴胡可不審哉?中濕者身重,不可轉側,陰毒者身大痛,宛如被杖,以此別之。
太陽發熱惡寒,無汗體痛。(麻黃湯。)中風脈浮緊惡寒,元汗體痛,煩躁。大青龍湯。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。(柴胡桂枝湯。)發汗後,脈沉遲,身疼痛。(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。)傷寒誤下,下利清穀,身疼痛,急救里。(四逆湯。)後身疼痛,急救里。
(桂枝湯。)發熱頭痛,脈反沉不差,身體疼痛。(四逆湯。)體痛尺脈遲。(黃耆建中湯,俟尺脈回,仍以麻黃湯發之,或小柴胡湯和解之。)
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脈陽微陰澀而長,(為欲愈。)
少陰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。(附子湯。)四五日,小便不利,大便自利,腹痛,四肢沉重疼痛,有水氣也。(真武湯。)
厥陰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,惡寒。(四逆湯。)下利身疼痛,清便自調,當救里。(桂枝湯。)下利腹脹滿,體疼痛。(先四逆湯溫里,後桂枝湯攻表。)厥逆下利,身痛嘔逆。(茱萸四逆湯。)
身痛如被杖,面目青,咽痛,為陰毒。(升麻鱉甲湯,去雄黃、蜀椒。風濕一身疼痛,身重不可轉側,小便不利。五苓散加羌活、蒼朮。)
霍亂後,體痛不休。(少與桂枝湯。)
瘡家身疼痛,不可發汗,發汗則成痓。(考少陽無體痛證,體痛且身重者,始屬陽明中風。今云:三陽俱有體痛,此論未瑩。)
自汗
衛氣者,護衛皮膚,肥實腠理,禁固津液,不得妄泄。邪氣干之,則不能衛固於外,由是津液妄泄,濈濈然出,不因發散而自汗也。傷風則發熱自汗,中暍則汗出惡風而渴,風濕甚則汗多而濡,是風與暑濕皆能令自汗。惟寒邪傷營而不傷衛,肌膚閉密,故汗不出也。始雖無汗,及將入里而為熱,則營衛通,腠理開,亦令自汗出矣。
白話文:
發熱
張海藏說:傷寒如果頭不痛,表示邪氣不在經絡,如果頭痛,表示邪氣還在經絡。
項強
脖子僵硬,是太陽經受到邪氣的影響。但結胸、併病、痓病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。如果同時背部也僵硬,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已經侵入陽明經。
太陽病,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,怕冷,後背僵硬緊繃,反而出汗又怕風。(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)。如果沒有汗又怕風,(可以用葛根湯)。如果服用桂枝湯或使用瀉下的藥物後,仍然出現頭頸僵硬疼痛,發熱,心下堵塞疼痛,小便不順暢,(可以用桂枝去桂,加苓、術湯)。結胸的症狀如果出現脖子僵硬像柔痓一樣,(可以用大陷胸丸)。
發病四五天,身體發熱怕冷,頭頸僵硬,胸脅脹滿,手腳溫熱卻口渴,(可以用小柴胡湯)。
太陽和少陽兩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頭頸僵硬疼痛,頭暈目眩,時常像結胸一樣,心下堵塞硬痛,(可以針刺大椎穴第一間,肺俞穴、肝俞穴)。
陰毒病剛發病時,會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。(可以用附子湯、甘草湯)。
脖子僵硬,突然口不能張開,背部反張,這是痓病。
脖子和背部僵硬緊繃,脈象反而沉而遲緩,這也是痓病。
體痛
身體疼痛,是六經都可能出現的症狀,有表、裡、寒、熱、風、濕的區別。太陽經受寒邪侵襲,導致營血運行不暢,出現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發汗後脈象沉遲且身體疼痛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因為中暑而疼痛,應該用白虎湯。如果身體裡寒冷而體表發熱,應該先治療裡寒,再治療體表。寒邪在三陰經,脈象會沉,風邪在三陽經,肢體關節會煩躁疼痛,四肢逆冷、可以使用柴胡類的藥物來分辨。如果因為中濕,身體會沉重,不能轉動身體,如果因為陰毒,身體會非常疼痛,就像被棍棒毆打一樣,可以通過這些來區分。
太陽病發熱怕冷,沒有汗而且身體疼痛,(可以用麻黃湯)。中風後脈象浮緊怕冷,沒有汗而且身體疼痛,煩躁不安,(可以用大青龍湯)。肢體關節煩躁疼痛,稍微想吐,心下堵塞,體表的症狀還沒消除,(可以用柴胡桂枝湯)。發汗後脈象沉遲,身體疼痛,(可以用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)。傷寒誤用瀉下藥,導致腹瀉清稀的食物,身體疼痛,要趕快治療裡證,(可以用四逆湯)。如果瀉下後還出現身體疼痛,要趕快治療裡證。
(可以用桂枝湯)。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緩,而且身體疼痛,(可以用四逆湯)。身體疼痛且寸脈遲緩,(可以用黃耆建中湯,等到寸脈恢復後,再用麻黃湯來發汗,或者用小柴胡湯來和解)。
太陰經中風,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,脈象陽虛微弱,陰脈澀而長,(表示快要痊癒)。
少陰病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骨節疼痛,脈象沉緩,(可以用附子湯)。如果發病四五天,小便不順暢,大便自己排出,腹痛,四肢沉重疼痛,表示身體有水氣,(可以用真武湯)。
厥陰病大汗淋漓,熱卻不退,身體內部拘急,四肢疼痛,腹瀉,手腳冰冷,怕冷,(可以用四逆湯)。如果腹瀉且身體疼痛,大便正常,應該先治療裡證,(可以用桂枝湯)。如果腹瀉腹脹,身體疼痛,(要先用四逆湯溫裡,再用桂枝湯來治療表證)。如果手腳冰冷,腹瀉,身體疼痛想吐,(可以用茱萸四逆湯)。
身體疼痛像被棍棒毆打,臉色發青,咽喉疼痛,這是陰毒的症狀,(可以用升麻鱉甲湯,去掉雄黃和蜀椒)。如果是因為風濕而導致全身疼痛,身體沉重不能轉動,小便不順暢,可以用五苓散加上羌活、蒼朮。
霍亂之後,身體疼痛不止,(可以少量服用桂枝湯)。
皮膚有瘡的人如果出現身體疼痛,不可以發汗,發汗就會導致痙攣。(有人認為少陽經沒有身體疼痛的症狀,身體疼痛且身體沉重,應該是陽明經中風。現在說三陽經都有身體疼痛的症狀,這種說法不太明確)。
自汗
衛氣的功能是保護皮膚,使毛孔緊密,防止津液外洩。如果被邪氣干擾,就不能在體表起到防禦作用,導致津液不受控制地流出,不停地出汗,而不是因為發散而出的汗。如果是因為傷風,會發熱且自汗。如果是中暑,會出汗且怕風又口渴。如果是風濕很嚴重,會多汗且黏膩,風邪、暑邪和濕邪都能導致自汗。只有寒邪侵襲營血而不傷衛氣時,皮膚會緊閉,所以不會出汗。剛開始沒有汗,等到邪氣深入體內化熱,營衛之氣流通,毛孔開放,也會導致自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