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4)

1. 發熱

至於太陰自利不渴,厥陰下利厥逆,俱成惡寒,太陰宜理中,厥陰宜四逆。夫太陰、厥陰,本無惡寒,今或惡寒者,陰入陰者也,特少陰為多耳。背惡寒者,陽弱也,有二證。少陰以陰寒氣盛,不能消耗津液,故口中和。三陽合病,以陽氣陷入,津液已涸,故舌乾口燥。少陰附子湯,三陽合病白虎湯。

南陽:大抵太陽惡寒,亦不可過覆衣被,及近火氣,恐寒熱相搏,脈道沉伏,愈令人寒甚,但飲以和表之藥,自不惡也。若婦人尤忌近火,恐寒氣入血室結聚,針藥所不能治也。)

頭痛

巔痛,腦後痛者,太陽也。頭額痛者,陽明也。頭角痛者,少陽也。頭痛專主表,太陽為病屬表,故太陽經獨多。三陰脈至頸而還,故無頭痛,惟厥陰會於巔,故亦有頭痛。然卻無身熱,與陽證自不同也。若風溫病在少陰,濕溫病在太陰,而頭反痛,及陰毒亦然。此痰與氣逆壅而上,氣不得降,故頭痛,是又不可拘拘為也。

內因頭痛,作止有時,外因頭痛,常常有之,必傳入里方罷。

太陽頭痛,有汗惡風。(桂枝湯。)無汗惡寒。(麻黃湯。)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,小便清,如不在裡,當鬚髮汗,若頭痛者,必衄。(桂枝湯。)服桂枝湯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發熱,心下滿痛,小便不利。(桂枝去桂,加茯苓白朮湯。)頭痛心下痞,硬滿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,表解里未和也。

(十棗湯。二證屬飲家。)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不差,體痛當救里。(四逆湯。)

陽明頭額痛,目痛鼻乾不眠,脈微洪。(葛根解肌湯,用川芎、升麻。)表裡大熱,煩渴,頭痛如破。(竹葉石膏湯。)頭痛不惡寒,反惡熱,大便實。(調胃承氣湯。)潮熱譫閉,渴而頭痛,脈沉數有力。(小承氣湯。)陽明身熱頭痛,漱水不欲咽,必發衄,脈數者。(犀角地黃湯、茅花湯。)

傷寒頭痛發熱,脈弦細,屬少陽。少陽頭角痛,脈弦數。(並小柴胡加川芎。)膈上有涎,頭痛胸滿,寒熱,脈緊而不大。(瓜蒂散。)

太陰頭痛氣逆,有痰。(二陳加枳實、芎、辛。)

少陰頭痛,足寒氣逆。(麻黃附子細辛湯。)

厥陰乾嘔頭痛,吐涎沫。(吳茱萸湯。)厥陰頭痛,脈緩為欲愈。(小建中湯。)

熱病後,頭痛不止。(石膏川芎湯。)

濕家鼻塞頭痛。(瓜蒂散搐鼻,黃水出,即愈。)

兩感頭痛,口乾煩滿而渴,與頭痛極連胸,手足寒者,真頭痛也,皆不治。(復庵:三陽有頭痛,三陰無頭痛,此論古矣。然三陰間有頭痛者,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也。三陽間有不頭痛者,此非正法。三陰頭痛,似非正病。然陰盛隔陽者,亦有頭痛,以其病本在陰,而陽又為陰所病,故亦見陽證也。

若發汗太過,至頭疼甚者,宜小建中加川芎一錢。東垣:太陰頭痛者,必有痰也。少陰頭痛者,足寒而氣逆也。蓋太陰、少陰二經,雖不至頭,然痰氣逆壅於膈中,則頭上氣不得暢,降而為痛也。仁齋:少陽頭痛,不問有汗無汗,皆以小柴胡主之。凡非次頭痛,發寒熱,脈緊不大者,是上膈有痰,宜瓜蒂散吐之。

白話文:

發熱

如果太陰病出現腹瀉卻不口渴,或是厥陰病出現腹瀉且手腳冰冷,都會變成畏寒的狀況。太陰病適合用理中湯治療,厥陰病適合用四逆湯。太陰和厥陰病本身不應該有畏寒,如果出現畏寒,是因為陰邪入侵,而少陰病最常見。背部畏寒,表示陽氣虛弱,有兩種情況。少陰病因為陰寒過盛,無法消耗體內津液,所以口中反而覺得平和;三陽合病,因為陽氣下陷,體內津液已經耗盡,所以會口乾舌燥。少陰病適合用附子湯,三陽合病則適合用白虎湯。

南陽醫家認為:太陽病畏寒,也不可以穿太多衣服、靠近火爐,以免寒熱互相衝擊,導致脈象沉伏,反而更覺得寒冷。應該服用能調和體表的藥物,自然就不會畏寒了。特別是婦女更應該避免靠近火爐,以免寒氣進入血室結聚,導致針藥都無法治癒的狀況。

頭痛

頭頂痛、後腦勺痛,屬於太陽經的病症;前額痛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;頭兩側痛,屬於少陽經的病症。頭痛主要與表證有關,而太陽經主表,所以太陽經的頭痛最多。三陰經脈只到頸部就返回,所以正常情況下不會有頭痛,只有厥陰經會匯聚在頭頂,所以會有頭痛。但是,厥陰頭痛不會有發燒,和陽證明顯不同。如果風溫病發生在少陰經,濕溫病發生在太陰經,反而出現頭痛,或者陰毒也是如此,這是因為痰和氣逆壅塞向上,導致氣無法下降,所以出現頭痛,不能固執地認為是表證引起的。

內因引起的頭痛,發作和停止的時間比較規律;外因引起的頭痛,常常會持續發生,必定會傳入體內深處才會停止。

太陽經的頭痛,有汗並且怕風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;沒有汗並且怕冷,可以用麻黃湯治療。如果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發燒,小便清澈,如果不是體內的問題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還是頭痛,就可能會流鼻血,可以用桂枝湯治療。如果服用桂枝湯或用瀉藥後,仍然頭頸僵硬疼痛,發燒,心下脹滿疼痛,小便不利,可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。如果頭痛伴隨心下痞硬脹滿,牽引到脅下疼痛,乾嘔,氣短,有汗但不畏寒,表示表證已解但裡證還沒痊癒。這兩種情況都屬於體內有停飲,可以用十棗湯治療。如果發燒頭痛,脈搏反而沉弱且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應該先治療體內的疾病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

陽明經的頭額痛,眼睛痛,鼻孔乾燥,失眠,脈象輕微而洪大,可以用葛根解肌湯,並加入川芎、升麻;如果表裡都有大熱,煩躁口渴,頭痛如裂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如果頭痛不畏寒反而畏熱,大便乾結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出現潮熱,胡言亂語,口渴且頭痛,脈象沉而快且有力,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陽明病身熱頭痛,想漱口卻不想吞下,一定會流鼻血,脈象加快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或茅花湯治療。

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,脈象細而弦,屬於少陽經的病症。少陽經的頭兩側痛,脈象弦而快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川芎治療。如果胸膈有痰,頭痛胸悶,忽冷忽熱,脈象緊而不大,可以用瓜蒂散治療。

太陰經的頭痛,會伴隨氣逆和痰,可以用二陳湯加枳實、川芎、辛夷治療。

少陰經的頭痛,會感到足部冰冷且氣逆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
厥陰經的頭痛會乾嘔,吐出清涎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厥陰經的頭痛,如果脈象緩慢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,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
熱病之後,如果頭痛持續不止,可以用石膏川芎湯治療。

濕邪引起的鼻塞頭痛,可以用瓜蒂散吹入鼻中,使黃水流出,即可治癒。

如果兩感(同時感受兩種病邪)引起的頭痛,伴隨口乾煩躁口渴,頭痛劇烈到連胸部都痛,手腳冰冷,這種是真正的頭痛,通常無法治癒。復庵說:三陽經有頭痛,三陰經沒有頭痛,這個說法很久以前就有了。然而,三陰經有時也會有頭痛,是因為厥陰經和督脈會合在頭頂。三陽經有時反而不頭痛,這是不合常理的。三陰經的頭痛,看起來不像正病。然而,陰邪過盛阻隔陽氣的情況下,也會出現頭痛,是因為病根在陰,陽氣又被陰邪所困,所以會出現陽證。

如果發汗過度,導致頭痛劇烈,可以用小建中湯加川芎一錢治療。東垣醫家認為:太陰經的頭痛,必定有痰。少陰經的頭痛,會感到足部冰冷且氣逆。因為太陰經和少陰經雖然不到頭部,但痰氣逆壅在胸膈中,導致頭部氣機不暢,下行而引起疼痛。仁齋醫家認為:少陽經的頭痛,不論有汗無汗,都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凡是不按常理發生的頭痛,伴隨寒熱,脈象緊而不大,表示上膈有痰,可以用瓜蒂散吐出痰液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