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十 (2)

1. 發熱

少陰始得之,反發熱,足冷脈沉。(麻黃附子細辛湯。)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厥逆,脈微欲絕,反不惡寒,面赤色。(通脈四逆湯,吐利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。脈不至,灸少陰。)

厥陰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。(通脈四逆湯。)大汗出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,惡寒。(四逆湯。)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微熱見厥,難治。(上方。)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,反汗出,必喉痹。口苦發熱,不惡寒而渴,為溫病。發汗已身猶灼熱,為風溫。

(節庵:翕翕發熱為表熱,是風寒客於皮膚,邪氣鬱於外,表熱而里不熱也。脈浮緊,無汗宜發表,浮緩有汗,宜解肌。蒸蒸發熱,為裡熱,是陽邪陷入陰中,裡熱而表不熱也。脈沉實而渴,宜下之。其在半表裡者,表熱未罷,邪氣傳裡,而里未作實,則表裡俱熱,脈必弦數,宜和解。

太陰厥陰皆不發熱,惟少陰有反發熱,是未離於表也。麻黃附子細辛湯,若發熱煩渴,小便赤,脈浮大,此表裡俱見也,五苓散利之。汗下後發熱者,大汗則損氣,氣損則陽微,故脈虛而惡寒,大下則傷血,血傷則陰弱,故脈澀而發熱,此誤汗誤下如此也。若陰陽俱虛,熱不止者,汗下後復熱,脈躁亂者;下利熱不止者,皆死矣。

復庵:諸陰不發熱,惟少陰發熱,有二證。初得病,即見證發熱惡寒頭不疼,宜麻黃附子細辛湯。若下利清穀,身熱躁擾,裡寒外熱,乃陰盛格陽,宜四逆湯、附子理中湯。蓋陽邪傳陰經而利者,是熱利,陽陷入里,外所以無熱。陰邪入陰經而利者,乃里寒自利,寒既在裡為主,則陽氣必客於外,所以反發熱。

要知發於陽而熱者,頭必疼。發於陰而熱者,頭不痛為驗也。又發汗後,只惡寒者為虛。虛乃表虛,是汗出太過,所謂陽微則惡寒,宜芍藥附子甘草湯。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。實乃里實是表解而里不消,所謂陰微則發熱,宜大柴胡湯,或小承氣湯。又汗下後陰陽不相入,水火不相濟,致餘熱未退,不可更用冷藥。

其人已虛,虛能生熱,宜小建中湯加當歸一錢,或四君子加黃耆,或十全大補其營衛,虛甚者真武湯。審是邪熱未解,雖經汗下,卻不畏寒者,宜竹葉石膏湯。嗣真:仲景論中三陰皆有發熱,大抵陰證雖發熱,必有手足厥冷,下利清穀,脈沉之殊,與陽證自不類。)

惡風

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毛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風邪中於衛,則腠理不密,故惡風。惡寒者,不當風而時自畏怯。惡風者,居密室之中,則無所畏,惟當風,則淅淅然惡也。惡寒有陰陽之別。惡風悉屬於陽,所以三陰經證無惡風也。里證全具,而惡風未罷者,當先解其外也。

太陽無汗惡鳳。(麻黃湯。)有汗惡風。(桂枝湯。)項背強𠘧𠘧,反汗出惡風。(桂枝加葛根湯。)無汗惡風。(葛根湯。)汗多亡陽,惡風小便難,四肢急難屈伸。(桂枝加朮附湯。)吐下後不解,表裡俱熱,時惡風,大渴而煩。(白虎加人參湯。)四五日,身熱惡風,頸項強,脅下滿而渴。

白話文:

發熱

少陰病初期,反而會發熱,而且腳是冰冷的,脈象沉細。(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)如果出現腹瀉,排出像未消化食物的清稀大便,身體內部寒冷而體表發熱,四肢厥冷,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,但反而不覺得怕冷,臉色發紅。(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若吐瀉後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,代表病情不會惡化。如果脈搏摸不到,可以考慮用艾灸少陰經穴位。)

厥陰病出現腹瀉,排出像未消化食物的清稀大便,身體內部寒冷而體表發熱,同時出汗且四肢厥冷。(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)大量出汗後熱不退,身體內部感到拘急,四肢疼痛,腹瀉,四肢厥冷,而且怕冷。(用四逆湯治療。)如果嘔吐而且脈象虛弱,小便又多又清,稍微發熱就出現四肢厥冷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(也是用四逆湯治療。)如果先四肢厥冷後發熱,腹瀉自然會停止,但如果反而出汗,就可能會出現喉嚨腫痛。如果口苦發熱,但不怕冷而且口渴,這是溫病。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發燙,這是風溫。

(節庵說:微微發熱是體表發熱,這是因為風寒侵襲皮膚,邪氣鬱積在體表,所以體表發熱但身體內部不熱。如果脈象浮緊而且沒有汗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;如果脈象浮緩而且有汗,應該用解肌的方式治療。身體內熱往外蒸發似的發熱,這是身體內部發熱,這是因為陽邪侵入陰經,所以身體內部發熱但體表不熱。如果脈象沉實而且口渴,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,體表發熱還沒退,邪氣又傳到身體內部,但內部還沒有完全實熱,就會出現表裡都發熱的情況,脈象一定是弦數,應該用和解的方式治療。)

太陰病和厥陰病一般不會發熱,只有少陰病會出現反覆發熱,這是因為邪氣還沒有離開體表。麻黃附子細辛湯適用於少陰病初期的發熱。如果發熱而且煩躁口渴,小便發紅,脈象浮大,這是表裡都出現熱象,可以用五苓散來利尿。如果發汗或瀉下後發熱,大量出汗會損傷氣,氣虛就會導致陽氣虛弱,所以脈象虛弱而且怕冷;大量瀉下會損傷血,血虛就會導致陰氣虛弱,所以脈象澀滯而且發熱,這是誤用發汗或瀉下的結果。如果陰陽兩虛,發熱不止,或是發汗、瀉下後又發熱,脈象躁動紊亂,或是腹瀉發熱不止,都代表病情危險。

復庵說:所有陰經都不會發熱,只有少陰病會發熱,而且有兩種情況。一種是剛得病就發熱怕冷而且頭不痛,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另一種是腹瀉,排出像未消化食物的清稀大便,身體發熱煩躁不安,身體內部寒冷而體表發熱,這是陰氣太盛,把陽氣逼到體外,應該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治療。陽邪侵入陰經而導致腹瀉,是熱性腹瀉,陽氣陷入身體內部,所以體表反而不熱。陰邪侵入陰經導致腹瀉,是身體內部寒冷引起的腹瀉,寒氣在內部,陽氣就會跑到體表,所以反而會發熱。

要知道,陽邪引起的發熱,頭一定會痛。陰邪引起的發熱,頭不會痛,這是判斷的依據。此外,發汗後,如果只怕冷,代表體虛,這是表虛,是汗出太多造成的,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應該用芍藥附子甘草湯治療。發汗後,如果只怕熱,代表體內有實熱,這是表邪解除,但體內實熱還沒有消除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,應該用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治療。另外,發汗或瀉下後,如果陰陽不調和,水火不相濟,導致餘熱沒有退,不能再用寒涼的藥物。

如果病人已經虛弱,虛弱本身也會產生熱,應該用小建中湯加當歸,或是四君子湯加黃耆,或是用十全大補湯來調養氣血,虛弱嚴重的可以用真武湯。如果確定是邪熱還沒有解除,即使發汗或瀉下後仍然不怕冷,應該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嗣真認為,張仲景的醫論中提到三陰病都有發熱的可能,但陰證即使發熱,一定會出現手腳冰冷、腹瀉,排出像未消化食物的清稀大便,脈象沉細等症狀,這與陽證的發熱明顯不同。

怕風

衛氣的作用是溫養肌肉,充實皮膚毛髮,滋潤皮膚紋理,並負責調節汗孔開合。如果風邪侵襲衛氣,就會導致皮膚紋理不緻密,所以會怕風。怕冷的人,在沒有吹風的情況下也會感到畏懼。怕風的人,待在密閉的房間裡就不會感到怕,只有在吹風的時候才會感到害怕。怕冷有陰陽之分,怕風都屬於陽證,所以三陰經的病症不會出現怕風的情況。如果裡證的症狀都出現了,但怕風的症狀還沒有消失,應該先解除表邪。

太陽病沒有汗而且怕風。(用麻黃湯治療。)太陽病有汗而且怕風。(用桂枝湯治療。)如果頸背僵硬不舒服,反而出汗而且怕風。(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)沒有汗而且怕風。(用葛根湯治療。)如果出汗太多導致陽氣虛脫,怕風而且小便困難,四肢抽筋難以屈伸。(用桂枝加朮附湯治療。)如果吐瀉後病情沒有好轉,體表和內部都發熱,時常怕風,而且口渴煩躁。(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)如果生病四五天,身體發熱怕風,頸項僵硬,脅肋下脹滿而且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