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九下
《傷寒直指》卷九下
1. 舌法篇《金鏡錄》序
凡傷寒熱病,傳經之邪,比雜病不同,必辨其脈、證、舌胎,表裡汗下之,庶不有誤。況脈者,血之府,屬陰,當其得病之邪,與正氣相傳,若真氣未衰,脈必滑數而有力。病久熱甚,真氣衰,脈必微細而無力。方數甚也,但可究陰退陽,此識脈之要也。或初病即惡寒發熱,後必有渴水燥熱之證。
或逆厥而利,此熱證傳經之邪也。若始終皆熱證,惟熱而不惡寒。故傷寒為病,初則頭痛,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證。一病便有逆厥泄利,或但惡寒而無發熱,此寒證也。此識證之妙也。如舌本者,乃心之苗,竅於舌,心屬火主熱,象離明。人得病初在表,則舌自紅,無白胎等色,表邪入於半表半里之間,其舌色變為白胎而滑見矣,切不可不明表證。故邪傳於裡,里未罷則舌必見黃胎,乃邪入於胃,急宜下之,胎黃自去而疾安矣。
白話文:
凡是傷寒發熱的疾病,傳經的邪氣,與雜症不同,一定要分辨脈象、症狀、舌苔,表裡並進汗下療法,纔不會有誤差。況且脈象,是氣血盛衰的倉庫,屬陰,當受到疾病邪氣侵襲時,與正氣互相傳導,如果正氣尚未衰弱,脈象必定滑數有力。病情久拖不癒,熱氣嚴重,正氣衰弱,脈象必定微細無力。脈象數且快的話,只可以判斷陰氣退,陽氣進,這是認識脈象的要領。或者一開始生病就畏寒發燒,後來必定會有口渴燥熱的症狀。
或者逆冷四肢厥冷而腹瀉,這是熱證傳經之邪所致。如果從頭到尾都是熱證,只有發熱而不畏寒。所以傷寒發病,一開始會頭痛,必定不會有發熱惡寒口渴的症狀。一發病就逆冷腹瀉,或者只有畏寒沒有發熱,這是寒證。這是認識症狀的精妙之處。至於舌頭的根部,是心的苗芽,在舌頭上開竅,心屬火主熱,像離卦一樣光亮。人在生病初期在表層,舌頭就會發紅,沒有白苔等顏色,表邪進入表裡之間,舌頭顏色就會變成白苔而滑動,不可不明表證。所以邪氣傳到裡層,裡層尚未罷休,舌頭必定出現黃苔,表示邪氣入侵胃部,應該趕快用下法,黃苔自然消失而疾病痊癒了。
至此醫之不依次,惟用湯丸,失於遲下,其胎必黑,變證蜂起,此為難治。若見舌胎如漆黑之光者,十無一生。此心火自炎,與邪熱相乘,熱極則反兼水象,故色從黑,而應水化也。若乃臟腑皆受邪日深,必作熱證,須下之,乃去胃中之熱,否則熱人絡臟之中,鮮有不死者。譬如火之自炎,初則紅,過則薪,為黑炭矣。
此亢則害,承乃制。今以前十二舌明著,猶恐未盡諸證,復作二十四圖,並方治列於左,則區區推源尋流,實可決生死之妙也。時至正元年學士杜清碧撰。
舊有敖氏金鏡錄一篇,專以舌色視病,既圖其狀,復著其情,而後別其方藥,開卷昭然,一覽具在。雖不期乎仲景之書,而悉合乎仲景之道。昔嘗刻之留都官舍,本皆繪以五彩,恐其久而色渝,因致謬誤,乃分注其色於上,使人得以意會焉。夫人之一身,皆受於天,心名天君,故獨為此身之主。
白話文:
到了這個地步,醫生不按順序治療,只用湯藥丸劑,就會導致病情延誤,胎兒必定發黑,併發症接踵而來,這就難以治療了。如果看到舌苔像漆黑的光芒,十個人中就沒有一個能活。這是心火自行燃燒,與邪熱相乘,熱極了就會反過來出現水象,所以舌苔顏色變黑,這是水化的表現。如果內臟器官都受到邪氣侵襲日久,必定會出現熱症,需要瀉下,才能去除胃中的熱,否則熱氣進入經絡臟腑,很少有人能活下來。就像火自行燃燒,一開始是紅色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柴火,最終變成黑炭一樣。
過於亢盛就會有害,要靠抑制來制止。現在前面已經列出了十二種舌苔圖,但可能還不夠全面,所以我又畫了二十四幅圖,並將治療方法列在旁邊,這樣就可以詳細地推究病情變化,真正掌握決生死的妙法。正元元年,學士杜清碧撰寫。
以前有一篇敖氏金鏡錄,專門用舌頭顏色來觀察疾病,既畫出舌頭的形狀,又描述病情,然後再根據病情開出藥方。打開書卷就能一目瞭然,所有信息都包含其中。雖然沒有仲景的書那麼博大精深,但都符合仲景的醫學理論。以前曾將它刻在留都官舍裡,原本都是用五彩繪製的,擔心時間久了顏色會褪去,導致誤解,因此就在圖上標注了顏色,讓人們可以根據文字理解。人體的全身都是受天命支配的,心臟被稱為天君,所以它獨自掌管著人體。
舌乃心苗,凡身之病,豈有不見於此者哉。嘉靖丙辰院使姑蘇薛己立齋序。
《舌法金鏡錄》,元敖氏著。杜學士增定。薛立齋圖。申鬥垣輯觀舌心法,推廣至一百三十七圖。長洲張誕先復正其錯誤,汰其無與於傷寒者,定為一百二十圖,名《傷寒舌鑑》。今更刪其重出者,余悉圖綴於左。
白話文:
第一段
舌頭是心臟的苗芽,凡是身體的病症,哪有不表現在舌頭上的呢?這是嘉靖丙辰年(西元1546年)由姑蘇薛己立齋所寫的序文。
第二段
《舌法金鏡錄》這本書,是元朝敖氏所著,杜學士增訂,薛立齋繪製圖像。申鬥垣輯錄觀舌心法,擴展至一百三十七幅圖像。長洲張誕先糾正錯誤,剔除與傷寒無關的內容,確定為一百二十幅圖像,命名為《傷寒舌鑑》。現在又刪減了重複的圖像,我將所有圖像都附在左側。
解釋
- 舌乃心苗: 舌頭是心臟的苗芽,意指舌頭是心臟的延伸,反映心臟的狀況。
- 嘉靖丙辰: 指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丙辰年,也就是西元1546年。
- 姑蘇: 指的是蘇州。
- 薛己立齋: 指的是薛己,是一位醫學家,字立齋。
- 元敖氏: 指的是元朝的敖氏,可能是一名醫生,但沒有確切的資料。
- 杜學士: 指的是杜某人,可能是杜姓的學士,也可能指官職,但沒有確切的資料。
- 申鬥垣: 指的是申鬥垣,是一位醫學家,可能是在《舌法金鏡錄》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。
- 長洲張誕先: 指的是長洲的張誕先,可能是《傷寒舌鑑》的作者,也可能是對《傷寒舌鑑》進行了整理的人。
2. 白胎圖
舌見白胎者,邪初人里也。丹田有熱胸中有寒,乃少陽半表半裡之證。宜小柴胡湯、梔子豉湯治之。
舌見尖白根黃,其表證未罷,須解表,然後方可攻之。如大便閉,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;小便濫用五苓散加木通,合益元散加薑汁少許,以白滾湯調服。
舌見沿白心黑,而脈沉微者難治。脈浮滑者可汗,沉實者可下。始病即發此色,乃危殆之甚也,速進調胃承氣湯下之。(健按:舌心黑滑,白邊亦滑,乃陰邪內甚,非下證也。須真武等溫里,故必察其滑燥而分寒熱。)
白話文:
如果舌頭表面有白色胎垢,表示邪氣剛剛侵入身體。丹田中有熱,胸中有寒,這是少陽半表半裡的症狀。宜用柴胡湯或梔子豉湯治療。
如果舌尖白而根部黃,表證還沒有痊癒,需要先解表,然後才能攻邪。如大便閉結,可以用涼膈散加硝石和黃芩泡服;小便不暢,可以用五苓散加木通,合益元散加少許薑汁,用開水調服。
如果舌頭邊緣白而舌中心黑,脈搏沉弱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脈搏浮滑的可以用汗法,脈搏沉實的可以用下法。如果一發病就有這種舌苔,情況十分危急,需要立即用調胃承氣湯通下。(醫生注:如果舌心黑而滑,白邊也滑,表示陰邪深入,不是需要下法的證候。需要用真武湯等溫裏藥,所以必須仔細觀察舌苔的滑潤程度來判斷寒熱。)
舌尖白胎二分,根黑一分,必有身痛惡寒,好飲水,不至甚者,五苓散;自汗渴者,白虎湯;下利甚者,解毒湯,此亦危證也。
舌見白胎中有小黑點亂生者,尚有表證。其病之來雖惡,宜涼膈散微表之,表退,當用調胃承氣湯下之。或黃胎與黑點舌,亦同。
舌中見白胎,外有微黃者,必作泄。宜服解毒湯,惡寒者,五苓散。
舌左半白胎,而自汗者,不可下。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。
舌右半白胎滑者,病在肌肉,為邪在半表半裡,為往來寒熱。宜小柴胡湯和解之。
白話文:
舌苔診斷與方藥應用
一、舌尖白苔二分,根部黑苔一分,必有身痛惡寒,喜喝水,病情不嚴重者,可用五苓散;若伴隨自汗口渴,可用白虎湯;若腹瀉嚴重,可用解毒湯。此類症狀屬於危證。
二、舌苔上出現白色苔中夾雜黑色小點,表示仍然有表證。雖然病情發展迅速,但宜用涼膈散稍微疏解表證,待表證退去後,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如果舌苔呈現黃色苔或黑色小點,治療原則相同。
三、舌苔上出現白色苔,邊緣略帶黃色,必將腹瀉。宜服解毒湯,若伴隨惡寒,可用五苓散。
四、舌頭左側出現白色苔,並且伴隨自汗,不可使用瀉下藥。宜用白虎湯加入人參三錢服用。
五、舌頭右側出現白色苔,並且光滑,表示病在肌肉,邪氣半表半裡,會出現寒熱往來。宜用小柴胡湯和解治療。
舌左半見白胎滑,此臟結之證,邪併入臟,難治。
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,必作煩渴嘔吐之證。兼有表者,五苓散、益元散兼服。須待黃遍,方可下也。
舌見黃而尖白者,表少里多,宜天水散一服,涼膈散二服,合進之。脈弦者,宜防風通聖散。
以上《金鏡錄》法。
白話文:
舌頭左側一半出現白色滑膩的苔,這是臟腑有結塊的徵兆,邪氣入侵臟腑,難以治療。舌頭周圍呈白色,中間發黃,必定會出現煩渴、嘔吐的症狀。若兼有表證,則需服用五苓散和益元散。等到舌苔全部變黃,才能用瀉藥。舌頭呈黃色,舌尖發白,說明表證少,里證多,宜服用天水散一劑,涼膈散兩劑,合在一起服用。脈象弦緊者,宜服用防風通聖散。以上皆出自《金鏡錄》。